指向写作本义的读写结合教学

2020-06-27 14:09陈晓英
关键词:散步读写结合

陈晓英

摘要:指向写作本义的读写结合教学,应有“触其心”“激其言”“仿其技”三个着力点。教师始终要把学生作为写作活动的主体,关注写作主体真实的心灵体验,创设宽松愉悦的写作氛围和真实有效的交际语境,让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课,看得见“技巧”,更看得见“人”,彰显写作的本义。

关键词:写作本义 读写结合 《散步》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两个内容,二者关系密切,读写结合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缘读求写,读写互动,因读悟写,学以致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技巧先行已成为当下写作教学的常态,大部分读写结合的写作课蜕变成了单纯的技巧模仿课。正如贾龙弟老师所说,“教师所有设计的用力处均在‘技巧,这个点上,但这是一种缺乏学生真情实感参与、片面用力的、被动的写作活动,是看不见写作的‘人的、违背写作本义的写作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表达和交流”这一核心要义出发,就是要关注写作中的“人”。由此,指向写作本义的读写结合写作指导,除了要“仿其技”以外,还应先“触其心”“激其言”。下面,我以基于写作视角的《散步》一课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对《散步》这篇散文,我已从阅读视角上过一个课时,现在将其作为读写结合的例文,从写作视角再教学一个课时。我把本次读写结合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以小见大”的理解和运用。

一、触其心——指向写作目标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东西,全部有所为。如果无所为,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写作是作者基于交流需要,通过假想的方式,与不在场的读者或读者群,进行书面对话的过程。”指向写作本义的读写结合教学,首先应着力设置写作情境,强化读者意识,让学生拥有一个“真实或具体明确”的写作目的,触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要关注写作过程中的“人”及其心理状态。

【片段1】

师 同学们,你们认为《散步》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谁的?为什么?

生 是写给他的母亲的,表达对母亲的敬重。

师 这是表达一种孝道。

生 我觉得是写给他的儿子的,希望他的儿子能够珍惜亲情,像文中的“我”一样承担责任。

师 表达亲情和责任。

生 是写给所有人的,希望大家能读懂生命、责任和传承。

生 也可能是写给自己的,表达对于人生的感悟。

(教师板书:孝道、亲情、责任、生命。)

师 同学们说的都有可能。其实,作文就是表达和交流。或写给自己,或写给别人。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有读者意识。学校文学社《晨帆》杂志有一个“课文同题征文”,如果现在同样以“散步”为题,你想写给谁?

生 我想写给外婆,小时候她经常带我去散步。

师 现在你还经常与外婆散步吗?

生 很少,现在我都不愿去,觉得有点浪费时间。

师 那你为什么还要写给外婆呢?

生 是一种回忆吧。现在想起来,和外婆散步也挺美好的。

师 想表达一种追忆。

生 我想写给自己,我觉得散步挺好的,很自由。

师 你是想提醒自己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慢生活。

生 应该是吧。

生 我想写给爸爸,因为我爸爸每天散步,一直坚持。

师 你是想写爸爸散步有恒心,要向爸爸学习。

生 我想写给所有人,有一天,我和妈妈散步,看见一对老人,手牵着手散步,我和妈妈都觉得很美。

师 写散步中感觉到的暮年的美好。

写作的实质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这一环节,由揣摩《散步》的读者、写作目的,到交流学校文学社同题征文的读者、写作目的,自然地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写作任务语境,而“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这里涉及写作任务情境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话题、读者、目的。这个环节特别重要,着力于营造具体真实的写作任务场景,由例文过渡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帮学生明确读者指向和写作动机,自然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他們的写作兴趣,将学生置入想说、想写、想表达的写作情境中。

二、激其言——指向写作内容

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后,我们就该着力帮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尽管在第一环节对相关话题有所涉及,但此时学生还是会觉得“没有东西写”。事实上,学生不是缺少生活经验,而是“缺乏对生活经验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转换、再造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借助例文,进一步去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的生活”。

【片段2】

师 《散步》中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生 是“我”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的选择。

师 这是散步中的一点小波折,你们散步中有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小事?

生 我和妈妈散步时,妈妈经常带着我倒着走。

师 一般我们都是向前走,你们是倒着走,是挺特别的,这样倒着走有什么特别效果?

生 我妈妈主要是锻炼身体;我则觉得这样挺有趣,有时还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师 前行路上,有时不妨倒着走一走。

生 我也想起了一件事,也有关分歧。我爸爸的散步是快走,我妈妈呢,喜欢走得很慢。有时,我也搞不清楚,到底应该跟爸爸快走,还是陪妈妈慢走。

师 你自己喜欢哪种?

生 我不喜欢太慢,喜欢走快一点。

师 那就随心。散步最重要的是“散”,是自由。

生 我也是想起了散步中的一次分歧。我妈妈喜欢走人多的路,一路上会碰到很多熟人。而我喜欢走小路,我觉得小路有意思。

师 你是不走寻常路。同学们的散步中的小事件的确是挺特别的。

生 我想起了散步中遇到一个小朋友乱骑自行车,我妈妈下意识地推开我,我挺感动的。

师 发现散步中“下意识”的细节中的爱,你挺细心的。

这个环节是唤起、生成、转化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记忆和经验,催生写作内容。此处,采用了黄厚江老师所提倡的“共生写作教学法”,就是大家一起围绕话题“聊”写作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有指向的“聊”的过程中,唤醒、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生活储备与经验,师生碰撞,生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认识、转化生活经验,开发写作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习得“生成写作内容”的策略,从而提高写作的能力和素养。

三、仿其技——指向写作知识

指向写作本义的读写结合教学,在明确读者、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生成写作内容之后,将重心转到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前文“为什么写”“写什么”的深化和延续。读写结合教学一定要用好例文这个写作支架,给学生提供具体而坚实的写作支撑。对于技巧训练点,应该开展定点训练,重锤敲击,练实练透。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体验,在师生互动探究、体验评价中,让学生对读写结合训练点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提炼出可借鉴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行文有“法”可依,有路可循。这里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而不是教师直接呈现写作知识,学生直接模仿。因为,写作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

我在教学时,先呈现删节版的《散步》结尾部分(删去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对比删节版和完整版的不同效果。在原文中,母亲、儿子、“我”和妻子都是各自代表了一代人,这一句话传达出的是作者对生命的传承的感悟,作者通过一家人散步中的一件小事,阐发了关于生命与责任的宏大的意旨。在师生进行了充分的探究体验后,学生对本次写作训练点已有较深的体验。此时,我再提供写作知识——“以小见大”(出示相关“知识卡片”,见图1),并概括其基本技法:联想和深化。

明确了写作训练点后,还要让学生反复训练,最好是共改一两篇习作,在对比中加深对读写训练点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写作始终要尊重学生这个写作的主体,否则就很容易蜕变成干巴巴的机械模仿。所以,这个训练点的教学难点在于,既要引导学生往大处、深处联想,但又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刻意拔高。

一位学生的例文如下:

散步

我们在小区的路上散步:我,我的妈妈,我的外婆。

我等在路的这头,望着路那头的外婆,满是怨怼。

终于,外婆赶了过来,满是歉意,一脸讨好地对我们笑道:“不好意思啊,遇到了一个老乡。”“就你老乡多,老乡有什么好聊的!害我等了这么久!”我把这一路的怨怼一股脑儿发泄了出来。外婆愣住了,有点不知所措。我分明看到,外婆的头,低了下去。妈妈看不下去了,对我吼道:“你每天上学、放学,哪次不是外婆等你?你今天等了这么几分钟,就这么不耐烦?……”

是啊,成长路上,外婆接送了我七年,也等了我七年!春风拂过,夏雨淋过,秋风刮过,冬雪打过。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我让外婆等了多久,每次我走出校门,都能看见外婆的笑脸和她精心挑选为我垫腹的零食和水果。岁月一路呼啸向前,外婆的身影逐渐伛偻,而我,渐渐挺拔,渐渐地走到了外婆的前头!感动和愧疚填满了我的心。

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可以抓住“等待”中的争吵、从“怨怼”到“感动和愧疚”的心理变化,“争吵”后发现“外婆的身影逐渐伛偻,而我,渐渐挺拔”的对比;再请学生用“以小见大”的技法为例文补充结尾,完成后交流、探究。

[片段3]

生 路的那头,是怨怼;路的这头,是感恩。我望着外婆那有些惊慌失措的脸,真诚地向外婆道了歉。我轻轻挽起了外婆的手,继续一路向前。

师 你是抓住了文中“我”的心理变化,提示我们要感恩。

生 或许,我们最缺的一课,便是——学会等待。

师 你是抓住了“我”不愿等待的点进行深化。

生 或许,生命是一个轮回。以前,是你牵着我,等着我;而今,也该换我牽着你,等着你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人生路短,成长路上学会珍惜,学会去爱,学会守望。

师 你从一次小小的散步想到了“生命的轮回”,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 文中写到“岁月一路呼啸向前,外婆的身影逐渐伛偻,而我,渐渐挺拔,渐渐地走到了外婆的前头!”外婆老了,“我”长大了。以前外婆等“我”,现在应该是“我”等外婆。其实,生命不就是这样传承的吗?

师 你结合了《散步》中的立意和技法,能学以致用,很不错。但老师也要提醒一点,不要为了让文章立意深刻而做虚假的深化,文中表达的一定要是自己当下的真实的想法。

这个环节“将写作相关知识融合在文本阅读和写作练习中,又形成了知识与写作的有效互动,即写作者先通过理解相关知识进行写作,再通过写作实践验证反思这些知识,真正做到了知识的内化”。在对比、评价交流中,学生会再次加深对“以小见大”写作训练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完成学校文学社杂志同题征文,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指向写作本义的读写结合教学的三个着力点虽然指向不同,但并不是割裂的。“为什么写”往往决定了“写什么”和“怎么写”。正因如此,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也就是说,选择哪些材料,采用什么技巧都得考虑“目的和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作为写作活动的主体,关注写作主体真实的心灵体验,创设宽松愉悦的写作氛围和真实有效的交际语境,让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课,看得见“技巧”,更看得见“人”。唯其如此,才能彰显写作的本义。

猜你喜欢
散步读写结合
散步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最美妙的散步
真正的遛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