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压水平、中心动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

2020-06-29 06:15赫连曼孟凡森王梦琳
临床荟萃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细胞血压动脉

赫连曼,刘 敏,王 浩,孟凡森,王梦琳

(河南省人民医院 高血压科,河南 郑州 450003)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全血细胞计数的一个指标[1],反映了循环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程度。血液标本通过血液分析仪内小孔的一瞬间,技术电路得到一个细胞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体积及细胞数,通过计算处理得到RDW[2]。RDW可以用红细胞体积的标准差除以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乘以100%来表示。多数使用所测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即RDW-CV来表示,也有些用所测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标准差即RDW-SD作为报告方式[3]。近年来,研究显示,RDW除了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外,其与心血管系统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常见病,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卒中和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BPV)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较强预测因子[4]。BPV的常用评价方法有:标准差、变异系数等。BPV增加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6-7]。中心动脉压一般是指升主动脉的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压较外周动脉血压相比,更客观地反映血压水平。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号称沉默的杀手,其并发症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除了现有的检测指标,有无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指标,能够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帮助。RDW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研究逐渐在开展,本研究严格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RDW与血压、中心动脉压及BPV之间有无相关性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血压科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1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诊断标准[8]。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继发性高血压筛查,排除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前2周或4周前停用降压药物,具体时间根据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物而确定,利尿剂停4周,其他降压药物停用2周,用维拉帕米缓释片,特拉唑嗪替代降压[8]),肾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等继发性高血压。排除中度以上贫血,曾经或正在使用维生素B12,孕妇,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2分组 本研究根据RDW-CV的值分组。RDW-CV均值为13.10±1.32;最小值为10.40,最大值为18.40,25分位数是12.30,中位数是12.80,75分位数13.50。以RDW-CV四分位数为截点,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最小值-25分位数为A1组(n=138),25分位数-中位数为A2组(n=137),中位数-75分位数为A3组(n=132),75分位数-最大值为A4组(n=124)。

1.3收集患者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1支/d,且≥1年),饮酒史(酒精摄入量男性≥25 g/d,女性≥15 g/d,且≥1年)[8],既往史(脑卒中或冠心病史),洗脱期服用的降压药物种类,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4血样本检测

1.4.1血清RDW检测 所有受试者入院当天禁食8 h,次日清晨空腹肘静脉采血,采用日本XE-2100A血液细胞检测仪检测RDW。

1.4.2血生化检测 禁食8 h,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全自动生化学分析仪检测,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血肌酐、胱抑素C。

1.5动态血压监测 所有受试者均佩戴德国Mobil CB-1805-B型动态血压仪监测肱动脉血压(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患者洗脱完全,即服用维拉帕米或特拉唑嗪第14天佩戴),白天测压1次/15 min;夜间测压1次/30 min,白天与夜间的时间段设置按照患者真实作息时间。24小时血压有效读数>90%为合格。记录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 h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 h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DBP)和24小时平均心率。进一步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1.6中心动脉压检测 培训合格的技师,采用欧姆龙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仪(HEM 9000AI)测定。患者休息5 min后开始检测,采集并输入患者的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取坐位,找到桡动脉,肱动脉搏动位置,寻找桡动脉博动最强处安上脉搏传感器,开始测定后机器自动计算出CSBP。

2 结 果

2.14组 RDW-CV分布情况 见表1。

表1 4组RDW-CV分布情况

2.24组一般资料比较 4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BMI、血尿酸,血肌酐,尿酸,既往史、服用降压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4组一般资料比较

2.34组血压水平、中心动脉压及BPV比较

2.3.14组血压水平、心率、中心动脉压比较 4组间24小时平均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白天平均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夜间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间中心动脉压(C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24组BPV比较 各组间全天SBP变异系数、白天SBP变异系数和夜间SBP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4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见表4。

表3 4组血压、心率及中心动脉压比较

注:与A1组比较,*P<0.05;与A2组比较,#P<0.05;与A3组比较,△P<0.05

表4 4组血压变异系数比较

注:与A1组比较,*P<0.05;与A2组比较,#P<0.05;与A3组比较,△P<0.05

2.4RDW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DW-CV与24小时平均SBP、白天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全天SBP变异系数、白天SBP变异系数、夜间SBP变异系数和中心动脉压(CASP)呈正相关关系,见表5。

表5 RDW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增加,号称沉默的杀手。由于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发现时已经出现心、脑、肾、眼底、大血管等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及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血压是波动的,所以谈到血压,就要提到BPV。本文应用了变异系数来表示BPV。有研究示,BPV 增大可诱发炎性反应,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9]。研究显示BPV与靶器官(心脏、肾脏、血管、脑)损伤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达0.6以上),虽然血压水平本身与靶器官损伤也相关,但相关系数只有0.3左右[10]。ASCOT-BPLA研究显示,SBP变异性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成为高血压患者中风的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较血压水平更有意义[11]。研究发现,SBP变异性可以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12]。主动脉压力即中心动脉压,既往研究显示,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血压相比,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动脉血压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可以通过有创的途径测定,也可以通过无创的方法估测。研究显示,中心动脉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13-16]。

RDW是血常规中的一项指标,用于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目前越来越多关于其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近年来,高血压与RDW之间的关系研究逐渐开展。本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与血压(24小时平均SBP、白昼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及BPV(全天SBP变异系数、白昼SBP变异系数、夜间SBP变异系数)和中心动脉压呈正相关,本文研究结果与既往结果有一致之处,也有既往研究未涉及的问题。

Tanindi等[17]研究发现,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患者较未患高血压的人群有较高的RDW值,其结果独立于年龄、炎症状态、贫血等,并且RDW与SBP、DBP有相关性。Tonelli等[18]通过将观察者按RDW 的水平不同进行分组,发现RDW 水平与SBP存在显著相关,与DBP关系不显著。项伟忠团队[19]将2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与50例正常血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1级、2级、3级,RDW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压水平越高,RDW越高。Jiang等[20]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纳入了2011-2016年共302 527名志愿者,结果发现在此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男性17.436%,女性7.018%。并且发现在校正了年龄、BMI、白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后,RDW与SBP、DBP呈倒U型关系。Su等[21]发现,RDW可能与反勺型和非勺型血压模式有相关性。Ozcan等[22]将247例原发性高血压纳入研究,完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的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勺型组127人,非勺型组120人。研究结果显示,与勺型组相比,非勺型组的RDW值明显升高,RDW可以预测原发高血压的非勺型模式。

本文研究未发现RDW与DBP有相关性,与上述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未发现RDW与SBP,DBP呈倒U型关系。本文未对血压模式进行分析。但分析了既往未研究过的RDW与BPV、中心动脉压之间的关系。而中心动脉压是升主动脉根部血管承受的压力,与肱动脉血压相比,更真实、客观。

既往研究显示,炎症细胞因子能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干细胞的敏感性,降低红细胞生成素对铁的利用程度,导致RDW的增高[23]。慢性炎症被证明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基础[24],众所周知,在动脉硬化过程中,多种炎症因子比如TNF-α、IL-1b和IL-6水平升高[25]。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炎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一系列的炎症标志物,例如TNF-α、IL-1,IL-6,IL-2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而动脉硬化一定程度上影响BPV。因此,RDW在高血压中发挥的作用与高血压的炎症状态有关[26]。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严格筛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可以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疾病,发现RDW与24hSBP,白昼平均SBP 、夜间平均SBP有相关性,与DBP无相关性。发现RDW与BPV(全天SBP变异系数、白昼SBP变异系数、夜间SBP变异系数)有相关性,与中心动脉压有相关性。研究结果给我们一启示,既往看似与血压、心脑血管系统无关的一些指标,其实是有关的。那么在高血压防治的道路上,是否能够加入一些“新鲜”的简便易行的检测指标,对这些指标异常的人群,加大高血压防治宣教,更好的指导我们高血压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红细胞血压动脉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双侧腋动脉分支及右侧肱动脉分支变异一例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破碎红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