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2020-06-29 15:25闫志刚王元利施建锋杨黎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摘除术小针刀根型

闫志刚, 王元利, 施建锋, 杨黎黎, 刘 壮

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科病症,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最为常见,近几年,颈椎病患者人数剧增,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给医疗界带来了空前的压力。颈椎病主要分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脊髓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类型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主要病理变化是因各种因素压迫、刺激颈椎神经所致,根性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发作时间通常在过度劳累、姿势不对、寒冷刺激之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1-2]。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目前依然缺少能够治愈的疗法,手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术后恢复较慢,中医疗法近年来格外受关注,尤其是小针刀技术,治疗该病的效果已获得一致肯定。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将本院80例患者进行分组,并对比单纯手术治疗与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效果的差异,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收集本院骨科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纳入手术组与联合组,每组均为40例,手术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54~83岁,平均(67.6±5.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6±3.8)个月。联合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55~83岁,平均(66.9±5.4)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3±3.7)个月。两组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3]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有效;(2)经颈椎影像学检查等证实,满足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颈椎病的诊断要求,出现不同程度的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疼痛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肢感觉障碍、肌力减弱等表现;(3)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1)椎动脉型颈椎病;(2)颈椎外病变、颈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结核与肿瘤;(3)骨质疏松症;(4)伴有急性传染病、急性化脓性炎症;(5)伴有严重心、脑、肝、肾功能异常;(6)全身免疫性病症;(7)精神疾病。

1.3 治疗方法 手术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联合组运用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

1.3.1 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 患者术中体位为俯卧位,颈部前屈。局麻后用Mayfield颅骨牵引架固定,上肢向下牵拉放在身体双侧。接通诱发电位神经监护仪。于C型臂机辅助下定位椎间隙,后正中旁开2 cm,作8 cm纵向切口,置入扩张器于关节突内侧缘。导入导丝,插入导棒、扩张导管,扩张椎间孔,调节椎管间距,置入套管。于C臀透视镜辅助下,明确导管置入部位,置入内窥镜,行髓核摘除术。过程中,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内窥镜下射频止血,明确关节突的内侧缘。观察椎管状况,暴露神经根、颈髓外侧缘,运用双极射频技术摘除髓核组织并进行消融,游离神经根周边组织,给予松解。再次探查明确神经根完全减压,射频止血,作纤维环裂口的成形。取出内镜,撤出套管导管系统,缝合切口。术后4~6 h颈托保护下床活动,颈托保护2周,术后1周复查了解减压情况。

1.3.2 小针刀技术治疗方法 患者治疗体位为俯卧位,颈部前屈,下颌抵于床头上。触诊明确进针点,以患者压痛自觉酸胀为依据,触诊时有条索状、硬结反应物,取3~4个进针点,并给予标记。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刀口线和棘突顺列平行,刀体垂直于皮面,迅速刺进皮肤、皮下组织,刀柄向尾部倾斜5°~10°,摸索入刀直至棘突顶部骨面;调转刀口线90°,垂直于棘间韧带纤维,调整刀锋达棘突上缘,顺棘突上缘骨面切开刺间韧带1~3刀。出针后如果有渗血,则压迫止血3~5 min,针刀口以敷料保护。

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后进行小针刀治疗1次,术后4~6 h颈托保护下床活动,颈托保护2周,术后1周复查了解症状改善情况。

1.4 评价指标 (1)肩颈部疼痛情况比较,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展开评估,评为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4]。(2)镇痛效果比较,分为①完全缓解:疼痛消失,VAS评分为0分;②明显缓解: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减少2~3分,生活、工作不受影响,疼痛减轻;③部分缓解:疼痛尚存但有所缓解,日常生活、饮食、睡眠稍受影响,疼痛时间与间隔时间无明显变化,VAS评分减少1~2分;④未缓解:未达上述标准;疼痛缓解率=(完全缓解+明显缓解+部分缓解)/总人数×100%[5]。(3)临床疗效比较,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如下:明显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症状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颈椎功能活动良好,肌力恢复正常;部分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症状部分消失,颈椎功能活动尚可,肌力部分恢复,休息后明显缓解,尚不影响正常活动;无效:患者疼痛麻木临床症状无缓解,颈椎功能及肌力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数+部分缓解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P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表示,行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

2.2 肩颈部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肩颈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肩颈部疼痛评分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肩颈部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镇痛效果比较 联合组的疼痛缓解率(97.5%)高于手术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镇痛效果比较

2.4 症状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症状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症状功能评分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症状功能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骨科病症,该疾病的发生率非常高,一旦患病,会出现手指麻木、上肢疼痛,手部肌肉萎缩等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影响患者的脊椎功能,应给予重点关注[6-7]。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说法,目前认为其发病与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主要包括发病前颈部劳累病史、缺少运动锻炼、长时间使用电脑、长时间伏案工作、需要经常开车、工作中经常重复某一固定动作、在风湿环境中工作、长时间使用手机、睡眠时枕头过高或过低等[8-10]。

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手术治疗越来越被重视,且效果显著。近年来,因为生物力学、显微技术等的发展,颈椎病手术方式不断出新,手术治疗效果也有了较大提升[11]。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为微创术式,其疗效确切,不会对颈椎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患者于局麻下进行手术,术中配合度较高,于C型臂机辅助下定位椎间隙,且于内窥镜直视下进行操作,可有效暴露病变部位,便于髓核的摘除,同时还可实现对神经根及颈髓减压的目的,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最佳术式[12-13]。

中医理论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属 “痹症”等范畴,患者常表现出头晕、眼花、颈肩部疼痛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使治疗难度加大。现如今,针对此病的治疗,中医要求标本兼治,治则:补气益精、活血化瘀、生髓补肾。小针刀技术治疗不仅可以松解项韧带、椎枕肌等颈项部肌肉,还会对颈椎病的病理结构产生破坏性作用,通过小针刀剥离病变组织,达到恢复颈段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同时刺激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产生镇痛物质,以此达到镇痛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等也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对比观察了单纯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结果发现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都高于手术组,且治疗后的肩颈部疼痛评分与症状功能评分均低于手术组,提示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镇痛效果、疼痛程度以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手术组,因此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纯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

综上所述,后路颈椎经皮全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小针刀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颈部疼痛,提高镇痛效果,降低症状功能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摘除术小针刀根型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厉害了,我的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让学生试刀的教授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