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6-29 07:30王文静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高职

王文静

摘  要: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属课程思政的狭义涵义,是指开发并利用专业课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但目前仍存在专业课教师意识不足,思政素质有待提高,无法有效提炼思政元素,现行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不匹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策略,旨在推进“课程思政”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中的实施,使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智育和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德育并驾齐驱,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

Abstract: Carrying out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senior employees is a narrow meaning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lessons go in the same direction, forming a synergy of educating peopl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nnot be effectively refined, and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do not match.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a feasible solu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senior employees, so tha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vocational skills,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artisan spirit go hand in hand.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引言

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這一根本问题给出了科学的回答;[1]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指明方向。

高校各专业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怎样在专业课课堂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即如何在专业课课堂上实现“思政进课堂”,已成为各高校共同思考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陆续启动了“思政进课堂”的相关政策学习、理论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且组织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进课堂”的初步探索。最初的做法是教师利用课上或课间5-10分钟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的发展与变化、青年一代的使命和担当等内容。[2]但这种方式独立于专业课内容之外,老师们逐渐产生疑问,甚至发出质疑的声音。有的老师认为,这种课上起来很牵强,这样上课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有的老师说很难在工科类课程内容中找到思想政治的育人元素,甚至说这是在给老师出难题!老师们质疑的种种声音和观望、甚至抵触的态度,都透漏出:专业课课程中有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但生硬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专业课课堂的做法,只是形式上的“思政进课堂”,效果并不如人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进课堂”的问题,必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从形式上的“思政进课堂”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涵义与理念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它不是新增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从广义上讲,“课程思政”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为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3]考虑“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所涉“课程”的区分,从狭义讲,“课程思政”是指以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为载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巧妙的融入通识课、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3]

“课程思政”不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是“大思政”理念和“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呈现。[3]“課程思政”对“大思政”理念的呈现主要是指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的育人责任,深入挖掘智育、美育、体育等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与德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同向同行,合力育人。“课程思政”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呈现是指要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教育基础上,拓展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功能,既发挥显性的智育、美育、体育作用,又发挥隐性的德育作用。“大思政”理念强调育人的合力作用,“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强调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二者统一于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当中。

二、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高校一定要坚持正确办学政治方向,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4]这就要求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等课程教育要“同向同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同向”,育人过程中把控整体方向,坚持贯彻“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根本目标。尊重不同课程的差异性,明确价值定位,把控育人方向,挖掘不同课程具备的共同育人功能,以育人作为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同行”主要指以育人的整体目标为中心,关注不同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和功能协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精神,把育人的整体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整体价值目标,把握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性,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层次性与递进性,真正做到以课程为载体,发挥高校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雄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地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前线孤军奋战的现状,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的困境。通识课和专业课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形成合力,实效不佳。

“课程思政”狭义涵义的提出,旨在开发并利用通识课和专业课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在高校的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时必要的,亟需的。

三、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

对于典型的高职工科类院校,随着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断加大,使得专业课课程的开设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而忽略了专业课中思想政治元素的发掘和利用。要想在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既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目前还面临以下困难。

(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思政素质有待提高

专业课教师大多为工科出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深,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不足。坚持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才是自己的第一要务,从意识和情绪上抵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另外,即使勉强对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由于自身思政素质的不足,也会频繁的出现认知误区,难以将“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

(二)无法有效提炼专业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对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提炼专业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是对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拓展。从现状来看,思政元素的提炼不论在课程设计还是实践教学中均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针对同一个专业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可以提炼出完全不同的思政元素,侧重点不同,与专业课内容的关联度不同,这将直接影响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三)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与“课程思政”不匹配

目前,一些专业课教师惯于“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只论专业知识,而忽略专业精神,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一些老教师教法陈旧,模式老套,一本教案沿用多年,一种教法“屡试不爽”;课堂大多为“我说你听、我问你答”的传统方式,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难于施展。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提出不仅在教学内容,也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无法满足“课程思政”的需求。

(四)现行的考核方式与“课程思政”不匹配

现行的专业课考核,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强调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考核,并未将思政元素的考核纳入其中,在考核方式上,多为“平时成绩+期末卷面考试”,在考核主体上,基本为教师一言堂,影响了“课程思政”教育价值的发挥。

四、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对策

鉴于以上提出的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经过初步探索,实践总结,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质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人才,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需要注重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及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还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因此,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教育部、教指委等举办的有关“课程思政”的培训交流会议,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育人素质,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可考虑在校内组织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学习“思政进课堂”的相关政策,共同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相互配合探索开展教学实践,使专业课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深化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识,从实际行动上通过主动学习思政知识,与思政教师相互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完成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外,基于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个维度,建立新的、高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对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考量,还对其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考量,充分带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并在年终考核时予以加分。

(二)制定教学大纲,选用或研发与“课程思政”相配套的专业课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让学生增长学识,开阔视角,还要让学生丰富思想。针对专业课内容中思政元素提炼有效性的问题,首先可考虑选用合适的教材,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价值引领,建立课程价值标准,制定教学大纲,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5]另外,提倡教材本土化,可考虑研发相配套的教材,由思政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组成研发小组,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提炼贴切有效的思政元素,进行课程设计,制定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校本书面教材,直至对外推广出版正规教材。这样,基本可结束由于无法有效提炼思政元素而导致的上课效果良莠不齐的现状,做到即使是不同的教师上课,都有章可寻,有框可依,保证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授课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构建“融德于教、融道于教、融乐于教”[6]的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无法满足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需求问题,基于信息化教学,引入专题教学,讨论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8]构建“融德于教、融道于教、融乐于教”[6]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多平台拓展体验。当前主流的“智能化”助教平台包括蓝墨云班课、雨课堂、云课堂等,均可实现手机签到、课上随机点名,布置作业、共享学习资源、展示学生成果等功能。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线,提高了教学效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创设了传播媒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利用专题教学法,渗透思政元素。教师整合专业课内容中蕴含的零散思政元素,组成若干典型的思政专题,再系统地分散到各个知识单元。这样不仅保证了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还避免了思政元素的重复性,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利用讨论教学法,思辩思政元素。以典型案例或知识点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化的模拟讨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辩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项目教学法,善用思政元素。学以致用,是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赛促教”,开阔眼界,另一方面,鼓励并指导学生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职业道德与伦理,科学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

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融德于教、融道于教、融乐于教”的教学模式,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带入专业课课堂,将快乐带入专业课课堂,带给学生。

(四)构建“德能并重”的多元评价机制,[7]体现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融合

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高职院校可构建并实施“德能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以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德能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求教师在考核评价时,既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考核内容全面且客观,可科学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在评价标准上,要注重学习的最终效果,更加重视职业素养的体现。在评价模式上,要兼顾量与质。在评价主体上,可引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学生和教师访谈评价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结束语

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是专业知识显性教育与思想政治隐形教育的融合,是专业知识智育与思想政治德育的融合。需要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共同作为培养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尤其要注重工匠精神培养,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目前,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形成的成果零散而稀少,需要克服各种面临的困难,但智育与德育并重,学生全面发展是企业所需,社会所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勇于承担,不断探索研究,促进“课程思政”在高职工科类专业课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DajATUy6TXqJPWq19Fj6161208.shtml.新华社,2016-12-08.

[2]从思政进课堂到课程思政化[N].http://szb.gzrbs.com.cn/gzrb/gzrb/rb/20190508/Articel15005JQ.htm.贵州日报,2019-05-08.

[3]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02/c_1122773880.htm.新华网,2018-05-02.

[5]庄梅兰.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8(4):85-91.

[6]李俊玲,杨保华.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设计与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80-83.

[7]韦莉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9,8:62-64.

[8]黄薇.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广告学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公益广告课程为例[J].传媒教育,2019,5:83-86.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高职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