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2020-06-29 07:30李娟曾强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建设思路swot分析法SWOT分析

李娟 曾强

摘  要:从2014年上海高校开始探索至今,“课程思政”已经有5年的实践探索历程,很多高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例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等等。理论方面的研究视角也比较丰富,有的侧重研究课程思政的理论渊源,有的关注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還有的就某一门课程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文章利用“SWOT分析法”,主要研究了课程思政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SWOT分析法;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Abstract: It has developed for five years since Shanghai University explore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2014.Many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a more mature model, For example, The Big Country Strategy offer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Human Anatomy offered b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c.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also rich. Some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me pay attention to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others introduce in detail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a certain cours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aced by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SWOT analysis method".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SWOT analysis metho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construction ideas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H.Weihrich最早提出来的。“S”、“W”、“O”“T”就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首字母,分别代表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课程思政”,有利于准确地把握“课程思政”现阶段的特点,从而使建设思路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课程思政”的SWOT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第一,“课程思政”的合目的性。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问题的前两个层次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培养人”又决定了“培养什么样人”,必须培养对国家、民族以及政治制度高度认同的人,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方面,教育“使人成为某一种人”(成才),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技术,能够胜任某项职业的人;另一方面,教育更要“使人成为人”(成人)。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错误地认为专业课只负责“使人成为某一种人”,只有思政课程才负责“使人成为人”。“课程思政”理念则强调所有课程都蕴含着育人资源,都要发挥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合目的性实际上就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问题。

第二,“课程思政”的合规律性。如果说“合目的性”主要回答了“同向”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那么“合规律性”则主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课程思政”怎么样与“思政课程”“同行”的问题。“课程思政”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比如社会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等,同时也遵循一些特殊规律,从而体现自身的教育优势。其一,学科发展规律。“知识的社会学起源表明,知识发现源于人类自身的内驱动力,且是在表征群体精神特质的观念指导和价值秩序下形成的。”[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知识的形成是主观与客观互动的过程,作为一种事实判断的知识,必然受到非理性的制约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事实判断总是不可避免地掺柔着主观性和价值性的判断。因此,每门学科都承载价值引领功能。其二,心理发展和过程规律。教育心理学家W.H.Kilpatrick从学习论的视角将学习分为三类:主学习、副学习和伴随学习。“主学习是指所有属于所学范围、受到直接考虑的学习,即学习各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副学习也称”副启示“,指与主学习相关的思维和观念;伴随学习则与概括化的理性认识及态度有关,如做人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三者融合在同一学习过程中。”[3]“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合在专业知识体系之中,让学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受了思想的洗礼。

(二)“课程思政”的内部劣势(Weaknesses)

其一,思政资源内容挖掘不充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文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别课程的功能定位:综合素养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和公共基础课等)主要是浸润功能,“在培育人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深化功能,“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专业教育课程中的自然科学课程主要是拓展功能,“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教育”。[4]这些功能定位为挖掘“课程思政”思想政治资源指明了方向,但在改革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因为综合素养课程以及专业课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天然血缘关系”,这类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的比较充分。而自然科学课程的思政资源隐匿性比较大,挖掘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各类课程挖掘德育方面的资源比较多,例如职业理想与道德素质等方面,但涉及国家情怀与政治担当以及哲学思维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另外,教师虽然在教学内容融入思政资源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但却忽视整个课程体系思政资源融入的构建。关于这一点,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提出了清晰的建设思路,“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反映本专业核心素养要求的育人目标和实现路径的设计与表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及各环节,包括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要有机融入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5]其二,思政资源融入方式不恰当。有些专业教师只是在思政课教师的帮助下,简单地将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梳理出来,然后生硬地在课堂上学生宣讲。结果,不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影响了专业知识讲解的效率。

(三)“课程思政”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第一,国家政策支持有力度。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党中央在各种规格的会议上,频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一定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包括中共中央决定和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央部委作出的意见、规定、条例等。据统计,仅2017 年一年就有23项政策出台,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第二,高校探索实践有热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高校就“课程思政”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其中影响力最大是上海各高校对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以“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为例,采用的是“项链模式”,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到学校授课,相当于将一个个珍珠穿起来变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这类课程讲究高端大气上档次,制作成本较大,教学效果非常好,可谓是“大制作铸就大品牌”。其他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虽然没有形成轰动的社会效应,但也作出了符合校本特色、专业特点的有益尝试,可谓是“小探索孕育星星火”。

第三,“互联网+”形式促广度。“互联网+”全方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首先,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冲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束缚,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优质的教学资源。其次,提供了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传统课堂,讲台的“C位”代表了教师的权威,教师“主导”作用强,学生“主体”地位弱,极大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而借助网络教学,学生由被动聆听转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发挥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最后,引发了“课程思政”教学手段的变革。现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土著居民,偏爱图片、视频等富媒体信息。所以,“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也必须生动、立体,吸引学生“眼球”,才能进入学生“脑球”。

(四)“课程思政”的外部威胁 (Threats)

课程思政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要求“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理想境界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各个专业、各个职能部门理念上协同一致,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互动互助,实现“1+1>2”的效果。从目前的改革进程看,隶属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内各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比较紧密,例如,学校党委宣传部、思政部、学生处和学校团委等部门。专业系部与思政部门的协同还面临许多障碍。从理念上,專业系部还没有完全突破专业只负责“育才”、思政才负责“育人”的思想藩篱;在具体操作上,双方缺乏协作经验;在机构设置上,专业系部与思政部门各司其职,缺乏专门负责推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上级整合部门。因此,不同部门协作不畅,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发展。

二、“课程思政”科学发展的建设思路

(一)以党委为中心,建立全员育人的协同体系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总结上海各所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经验,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并且由高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以改革领导小组为核心,统筹安排行政和教学等部门工作,协调各方资源,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

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首先,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思政教育不能只靠“思政课程”,“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其次,搭建专业系部和“思政课”部门之间的定期备课平台,一方面促进专业课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便于思政课教师进一步了解专业目标和内容,为专业融入思政元素提出建议,从而共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最后,高校团委、学生处、学工办等部门要定期总结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以“盐论”为指导,选取恰当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这就要求“课程思政”注意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自然“溶”入专业课程教学。要尽量避免注入式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或互动式的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教师认真准备蕴含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评判进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认知的同时,提升德育认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讲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因而,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安排学生按照实际工作场景完成学习任务,并根据工作标准进行评估。通过参与模拟的工作环境,学生不但可以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可以切实感悟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精神。

(三)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新媒体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的发展大势要求课程思政必须充分挖掘“互联网+”的优势。首先,搭建资源融合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要注意挖掘校本和专业的特色资源,例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课程思政网络资源就将学校的技能专家教师先进事迹融入其中。网络资源还要尽量以视频、音频等富媒体形式呈现,为学生营造一种声形并茂的学习环境。其次,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案例很多采用了混合模式,例如,华东理工大学“绿色中国”系列采用的线上线下“闭环互动式”教学方式。线下,教师集中讲述;线上,教师在线答疑,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最后,利用各种教学软件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和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利用蓝墨云班课点名考勤、安排学生抢答等形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为导向,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尤其是“角色转变”较大的专业课教师。首先,专业教师要明确自身“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角色。其次,要“育人”先“育己”,修炼师德,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品格,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再次,专业教师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学习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体系,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最后,大胆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不断挖掘所教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

从2014年上海高校开始探索至今,“课程思政”已经有5年的发展历程,既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又形成了深刻的理论总结;既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又遭遇严峻的发展瓶颈。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探索符合本专业特点、符合校本特色的課程思政模式,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7.

[2]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性与价值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7(2):3.

[3]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7(2):68.

[4]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5]李艺英,于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访谈录[J].高教研究,2019(6):25.

猜你喜欢
建设思路swot分析法SWOT分析
大学英语教材数字化出版建设思路
寿险公司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浅议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建设思路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