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2020-06-29 07:30马廉洁张玮周立斌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改革

马廉洁 张玮 周立斌

摘  要:高校的“课程思政”的改革关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关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等等重大问题。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重大,但各个学校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也很大。如何在高校展开并有效地推进这场“课程思政”改革,是目前高校有关理论家和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以战略学的思维方式,结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对理工类院校如何搞好“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期对这场改革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课程思政;改革

Abstract: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relates to the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university to be established and how to establish i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of the universities,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ing no lack of successors, and so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difficulties and resistance that the universities have encountered are also very great. How to launch and effectively advanc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ow one of the key issues concerned by theorists and workers in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in strategic science,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this article preliminarily studied how to do well the reform of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to some ext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長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指出:高校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对于高校来说,贯彻落实陈宝生部长的讲话精神,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展开“课程思政”的改革,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本文从理工类院校的特点出发,结合上海高校的一些经验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具体做法,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作用、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这场改革的落实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对于全国各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充分认识到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1]。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克服畏难情绪,才能从战略高度对待这次改革,才能真抓实干,把改革方案落实到位。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这场“课程思政”的改革,无论是对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还是“双一流”建设,抑或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就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

第二,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问题。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高校党委不仅要起到统帅作用,而且还是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同时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因此,通过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问题,使校党委在学校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立刻凸显出来。

第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我国高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的标准之一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能使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落实到位,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从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作用

这场“课程思政”的改革,不仅与目前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四个回归”问题等方面不但不矛盾,而且相互促进,从许多方面使高校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一,推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在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关于人才培养方面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这场“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第二,推进“四个回归”。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在“四个回归”与高校的德育建设的关系上,他强调,“说到底,回归初心,就是按照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3]。

第三,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但怎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呢?那就必须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这场“课程思政”的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孤岛化”问题,使每一个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都担当起育人的责任,让高校的德育“土壤”更加充满“养分”,让高校的德育渠道更加丰富,让高校的德育源头更加有生机和活力。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5]。高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立德树人的问题,必须进行“课程思政”的伟大实践。

二、“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兵法上讲,战爭决胜的关键在于: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也要运筹帷幄,即进行顶层设计。

对于理工院校来说,在“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既要遵循“课程思政”改革的一般顶层设计的规则,也要结合理工院校本身的特点,使其更具系统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呢?我们结合改革的一般顶层设计的规则、理工类院校特点和自身的实践,得出了如下“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的要点。

第一,要从战略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改革关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关乎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等等,关乎高校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都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和长远问题,只有通过战略学才能予以解决。因为只有战略学及其思维方式,才注重从根本和长远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从战略学的思维方式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仅把关乎高校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都考虑进去,而且由于其从长远角度对“课程思政”的改革进行规划,使其环节紧扣、步骤分明。

第二,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中一定要凸显学校党委的作用和地位。说到底,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的一把手工程。高校党委不仅是“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动者,而且是其组织者,同时也是推动者。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中,高校党委要明确自己在这场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为挂帅的“课程思政”的领导小组,而且要明确在院系的“课程思政”中院系党委书记的职责,同时还要党委领导“课程思政”改革的督导办公室,以加强党委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和义务,督促和推进院系的“课程思政”改革。

第三,“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一定要具可操作性。顶层设计就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蓝图”。这张“蓝图”不仅要清晰,而且要具备可操作性。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只有具备可操作性,才能说服广大教师,真心地投入到这场改革当中,同时还能减少改革风险,克服各种阻力。“上海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一方面,正在制订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正在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6]。

第四,“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一定要考虑理工类院校的特点。对于一般理工类院校来说,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政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人文底蕴不强,文科也相对薄弱,展开“课程思政”改革的难度比一般综合性院校要大得多。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类院校,不仅文科薄弱,学校的人文素养长期得不到提升。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我们从提升学校的整体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出发,把“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学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在“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中,最能考验高校党委的宏观把控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同时也是对高校党委智慧和勇气的考验。

三、“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与执行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搞好了,下一步就是宣传工作。不重视宣传工作,或宣传工作不到位,预期的改革也推行不了,因为任何的改革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不动员起来如何才能推进改革?更何况“课程思政”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因此,“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必须到位。

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中,不仅要解决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为什么搞的疑问,而且要解决如何搞的疑问。具体地说,“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要收到如下的效果:

第一,使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不是即兴之作,也不是权宜之作,而是为了解决高校“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这一根本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行“课程思政”改革。

第二,要使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认识到自己“课程思政”改革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是高校党委的任务,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任务,因为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责任中都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更有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使命。

第三,打消教师的各种疑问。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初始阶段,一些专业课教师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顾虑、疑惑、不解等。这是正常的事情,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对于一般专业课教师来说,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要让这些教师立刻把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的讲课之中,他有不解,认为是强人所难;他有顾虑,如何才能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他有抵触,本不该他做的事情为什么要他去做?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中,一定要了解这些教师的各种疑问,并予以解释和说服。

结合上海高校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开全校的“课程思政”的动员大会。在全校的“课程思政”的动员大会上,校党委书记不仅讲解了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而且请专家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解,以打消大家的顾虑。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专家首先阐明了“课程思政”改革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关系。其次,传达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尤其是关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再次,介绍了上海各高校自2014年以来在“课程思政”改革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最后,从陈宝生部长强调的高校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的角度强调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通过这次全校的“课程思政”的动员大会,大部分教师消除了对“课程思政”改革的疑惑和不解,打消了心中的畏难和顾虑,明白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下定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决心。

第二,开院部的“课程思政”的动员会。我们学校共有7个学院,开办33个本科专业,外加一个体育部。开完全校的“课程思政”的动员会,各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师虽然有改革的决心,但对怎么改,还是有顾虑的。为此,我们学校党委牵头,要求院部的“课程思政”的动员会。因为,只有通过开院部的“课程思政”的动员会,使前期参与改革的教师,尤其使理工类的专业课教师,认识到:真正负责任的教师,都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下问题:(1)科技的人文价值;(2)科技的无国界和科技工作者的有国界;(3)工程的伦理责任;(4)技术的人文关怀,等等,而这些都是专业课领域的思政问题。

第三,加大了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综合媒体的宣传力度。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宣传上,理工类院校不仅要重视校园板报、校园期刊、校园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作用,更要注重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来说,落实最为重要。要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就离不开高校党委及其相关人员的执行力。“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6]。

结合上海高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一些经验以及我们的一些思考,理工类院校应在专业课教师的精准指导上采取如下做法:(1)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所。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在全校铺开后,应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所。研究所由在“课程思政”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所长,由各院系的“课程思政”改革的责任教师为成员,研究各院部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2)派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各院系的“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教师进行精准的指导。(3)针对各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班。例如,我们就针对我们学校的自动化專业、计算机专业、体育专业等进行了结合本学校和本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培训班,做到“精准培训”和“定向指导”。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以战略学的思维方式,结合上海的一些高校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对理工类院校如何搞好“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这些探索的成果中,不成熟和不正确之处一定很多,恳请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共同使这场改革不断得以推进。

我们认为,对于高校来说,这场“课程思政”的改革,是一次高校教育体系的系统再造工程。各学校不仅要在“课程思政”为什么要搞、怎样搞、如何搞得更好上下功夫,更要以此为契机,把德育工作之根贯穿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真正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王长存.思想领先与实践第一[N].光明日报,2002-7-3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19.

[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4]习近平.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N].中国青年报,2014-11-1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7-2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