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

2020-06-29 07:30胡莲曾昭平罗远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

胡莲 曾昭平 罗远

摘  要: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具有导引性质的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该课程追溯计算机学科的历史发展,向该专业大一新生展示学科知识框架。探讨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分析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全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为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

Abstract: Computer introduction is a guiding course for freshme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tracing the history of computational disciplines, the knowledge framework is put forward.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and underline blended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Chaoxing teaching platform,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is disciplin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re promoted, which lays a good foundation for major stud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puter introduction; education reform;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blended teaching; online and offline

一、概述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是2018年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教40条”文件中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要求[1]。高等财经院校的工科专业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财经背景的科技人才,也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推广应用,地方财经院校也开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探讨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该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二、计算机导论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宽泛,缺乏财经特色

计算机导论课程涵盖计算机文化、结构、环境、数据表示与处理、数据库、网络、算法和程序设计基础等内容,覆盖面宽泛。需要通过一根主线,将内容串起。目前,国内大学的计算机导论教学主线繁多,各有特色。有些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有些以系统结構和计算机问题求解贯穿教学;有些以产出教育思想指导教学。

作为高等财经院校的工科专业,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需要符合行业需求,靠拢财经类主干学科,体现学校特色,为培养财经应用型人才服务。因此,探索一条适合高水平地方性财经大学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模式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客观评价

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广,但课时极为有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较好地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有些学生可能连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都不熟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课堂主要角色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教学效率不高,仅能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此外,传统课堂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一直流于形式,主要依赖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也仅仅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构成。课堂缺乏互动,很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作业又很难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成绩由固定模式的题目组成,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很难区分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客观全面的考核办法也需要进一步改革。

(三)教学地位重要,缺乏责任担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唯一工科专业,负担着建设具有“互联网+金融”“新工科+财经”等特点与交叉学科的重要任务。由于学校是一所以会计和金融特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报考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主要集中在这两个财经领域,第一志愿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比例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仍低于财经类各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当被调剂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时,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惧怕心理。计算机导论课程作为首先面向大一新生的一门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既要能让学生喜欢上本专业,又能打消或减少部分同学对工科学习的恐惧心理。

三、基于超星平台的计算机导论混合教学模式

计算机导论教学面临上述问题迫切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化解。不难发现,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全球教育变革日渐深化。国内外大学和行业都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产生了众多适合自我学习的在线教学平台,如Coursera、edX、“学堂在线”和玩课网等[2]。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各类在线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比较适合大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考虑到教学实际,本校采用了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下面将从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探讨超星教学平台在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是“课上授课+线上学习”的方式,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课程基本信息设计、学习内容设计以及交互活动设计。

在设计计算机导论课程基本信息时,教师需要详尽地引导学生,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首页模式呈现基本课程内容,强调综合考评信息,还可以对课程学习形式进行预告。混合教学模式不再是一张试卷定分数,期末试卷仅占综合考评的50%,并借助超星平台进行平时成绩的全过程考核,打消了学生幻想期末划重点、集中突击的想法。引导学生开展良性的“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学习、课后自主复习”学习模式。还可以对课程学习形式、小组学习形式进行预告。

设计学习内容时,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特色突出”的原则。计算机导论课程面对的是大一新生,学生可能具备文理科背景,知识结构亦有差异,多介绍一些计算机历史和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在财经领域的应用[3],如金融科技、区块链等最新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强调不同的学习过程的重点,如课前预习阶段,以重要概念和结构性知识为重点,在记忆层面设计教学内容;课堂学习阶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设计案例或任务,在分析和应用层面实现知识内化;课后复习阶段,考虑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知识广度和一定深度的学习,设计分析和评价层面的案例或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完成知识重构。

交互活动设计是混合教学的核心,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完成了知识内化和重构,提高了学习兴趣。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交互活动设计,包括大量的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小组竞赛等活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交互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提高,知识内化更加深刻。

表1列出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计算机导论教学小组成员根据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重新梳理章节内容,前往专业的在线课程教学制作公司,拍摄计算机导论课程课前短视频内容。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活动设计,包括课前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制作教学资源,包括MOOC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并在超星教学平台上发布学生自学任务。资源可以是视频、音频、文档、图片或链接[4]。例如在计算机文化一章,利用5-10分钟的短视频介绍本章学习目标、内容概要、学习方法和任务,并加入一些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前沿视频,学生学习视频后给出对计算机发展的认识。

再如在第二章计算机系统平台一章,从计算机世界著名的莫里斯蠕虫讲起,展示莫里斯蠕虫的源代码和相关报道及档案照片。由于该蠕虫运行原理涉及缓冲区溢出攻击,这就需要计算机内存结构和Windows程序运行原理等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后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金融信息安全课程中,都会有更详细的讲解。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就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关联,让学生对未来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感悟意识,并对后续课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自主学习任务阶段只是对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导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提供完整的教案。超星平台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测试进行自动评分,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答疑平台随时解答学生问题。教师还可以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是教师依据课前学生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线下教学,在课堂中完成知识内化[5]。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案例、情境、问题和测验等任务,运用答疑讨论和头脑风暴等方式,组织学生针对课堂导引,开展讨论和对话。例如,在计算机导论的计算机文化一章,让学生针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发展,通过协作,发现问题、情感共鸣并共生智慧。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学生的核心能力素养也得到锻炼。教师在巡视答疑中,对学生讨论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课堂上,教师通过抽签或按照小组顺序,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成果展示,其他小组对成果进行评价和提问。学生的组织、表达和创新的能力得到锻炼[6]。教师还可以通过手机,发起抢答或提名回答,这些新型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课后教学活动设计,是在完成前两个阶段活动的基础上,学生课后进行方式,有问题时,可以借助答疑讨论区、私聊等软件模块,在师生间或生生间开展深入互动。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的拓展资料,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学习,更好地构建知识能力体系[7]。例如在计算机导论的计算机文化一章,让学生对计算机未来发展应用做进一步讨论,对课前报告进一步完善优化。

这种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称交流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和接收[8]。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少数基础薄弱的文科背景或偏远地区生源学生也不仅仅是依赖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而是可以课前和课后随时无限次全面自学巩固,从而达到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即实现了“因材施教”和“因课制宜”,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学效果提升。

(三)考核体系设计

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包括视频学习、章节测试、访问频度、作业和考试等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适用于平时成绩生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积极性等以往难以量化的指标考虑进去,能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性评价仍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9]。这种考核体系能更加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和创新学习。也杜绝了学生延续高中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学生不再是考前突击复习,而是参与到考核的每个环节,实现平时督促学习的作用。

例如在计算机导论课程中,过程性考核占比50%,其中,课程平时学习占30%,实验考核占10%,期中考试占10%;总结性评价占比50%,为期末考试成绩。

四、结束语

顺应学校建设高水平地方性一流本科大学以及特色明显的财经类工科专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导论课程,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考核体系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超星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实践效果看,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的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具有财经背景的信息科技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

[2]何晓伟,陈志宏.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实践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20-121.

[3]李翠平,柴云鹏.新工科背景下以数据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8,7:22-24.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5]张普洋,吕亚丽,郭剑英.MOOCs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探讨——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J].软件工程,2019,4:50-53.

[6]冯博楷,杨慧刚.基于超星泛雅学习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探讨[J].大学教育,2018,6:150-152.

[7]李春燕,尹金锋,王铮,等.国内高校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7,8:97-98.

[8]赵文辉,姜海丽,孙秋华,等.注重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方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9:86-87,91.

[9]陈欣,陆春红.慕课背景下高校体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9,17:46-48.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应用型本科混合式教学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