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模式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2020-06-29 07:30李江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党建+组织力基层党组织

李江

摘  要: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党委对“党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对高校基层组织力建设的启示。在“党建+”模式工作格局下,需树立大党建理念统筹谋划,建立突出政治功能的保障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法,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着力打造党建品牌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以有效解决基层弱化、虚化、边缘化和淡化、软化、形式化的问题。

关键词:党建+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Abstract: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power is the focus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 model by the Party Committee of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in universities is explored. Under background of the "party building +"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large party building concept and coordinate planning, a guarantee mechanism which highlights political functions, innovates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and working methods, grasp the initiative and voice of ideological work, and strive to build a party building brand and strengthen the grassroots Organize the vitalit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grassroots weakening, blurring, marginalization and desalination, softening and formalization.

Keywords: Party Construction + mod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strength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新的功能定位,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高校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更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构成单元,承担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组织力的内涵定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组织力概念后,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围绕组织力展开了系统研究,纷纷从组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定义组织力的概念内涵,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主要有“合力论”和“能力论”两种观点[2],笔者更倾向于高振岗教授的看法:“党的组织力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根据特定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其职权范围内宣传上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和发动群众所焕发出来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3]。据此,具体到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笔者认为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带领并发动广大师生党员群众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等方面工作所展现出来的整体合力。它是党在高校发挥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的基础。

二、提升高校基层组织力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提升组织力对于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力建设,能不断增强和改进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进一步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真正将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能切实承担起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师生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能强化使命担当,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一步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虚化、边缘化和淡化、软化、形式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不突出,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缺乏有效办法,尤其是教师党支部长期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一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足,影响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生活不严格、不到位,内容单一,吸引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主动性不高,理想信念淡化,组织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不畅,工作制度执行不力,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不明显等主要问题[4]。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基层党组织机构的全覆盖,创新组织体系、运行方式,聚焦党支部新功能的定位,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等[2],但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实证研究。

三、以“党建+”模式提升高校基层组织力的实践与探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党委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主动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学院事业全面内涵式发展的“党建+”模式。

1. 推动党建+制度建设,确保学院党委领导与运行机制到位。从制度建设入手,全面梳理党建工作台账,认真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理顺学院党委会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职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议事决策的内容范畴和原则,修订出台相关文件,在制度上确保学院党委在学院各项重大事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2. 开展党建+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政治把关到位。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和管理,制订《学院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方案》,从制度上和工作上压实压紧学院党委、各基层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构建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系部办共同参与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格局。

3. 强化党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到位。进一步规范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在教职工方面,注意加强师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典型案例教育为主,要求教职工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底线意识,自觉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在学生方面,推行思想引领灯塔工程,举办青马班,组织榜样分享会,开设思政讲坛,书记、院长每学期给学生上一次思政课,组织新生红歌合唱比赛,精心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紧扣社会热点,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各类主题教育资讯。同时大力开展辅导员“四走进”(走进宿舍、课堂、学生活动、思政网络)活动。

4. 推动党建+基层党建创新,确保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制定《学院党委关于建设标杆支部的实施方案》,对加强标杆党支部建设、工作责任清单、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提出清晰的规定,让基层党支部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在教工党支部推行党建工作结合化、主体化、骨干化、常态化、规范化等“六化”建设。增强教师党支部的影响力,强化政治把关作用,提升在教学科研等事业发展方面的话语权;将支部建在系(部)和科研团队,选好配强“双带头人”,探讨党支部书记兼任系主任或副系主任制度,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在学生党支部方面实施学生党员质量提升工程,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党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对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提出“六个规范”的要求,即组织建设规范、班子建设规范、组织生活规范、党员管理规范、组织发展规范、阵地建设规范。扩大组织覆盖面,将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

5. 推动党建+党建品牌建设,确保党员教育管理到位。在学生党员中全面开展“微党课”活动,通过“微党课”、“微分享”、“微点评”的“三微”推广模式,打造学院“微党课”党员教育品牌。学院党委每学期都会为新党员举办“政治生日”会,举行庄重的入党宣誓仪式,以增强新党员入党的仪式感和自豪感。创新毕业生党员教育模式,以“一书一信”(《毕业生党员承诺书》、《致毕业生党员的一封信》)和 “六个一”活动(接受一次毕业生党员教育、做一次毕业生党员经验分享、讲一次微党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参加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接受一次组织谈话)为载体,在毕业生党员中开展走向社会“最后一公里”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6. 推动党建+改革发展,确保学院改革发展到位。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学院,积极谋划和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为促进学科建设上台阶,大力支持学院行政对标国际一流,启动国际认证,推进教学改革,制订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对于师生员工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早调研、早了解、早预防、早介入,早解决,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消除隐患,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以“党建+”模式开展党建工作以来,学院基层组织力得到较大提升,学院党委领导与运行机制顺畅,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更加突出,政治把關和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到位,基层组织制度的贯彻落实更有保障,党建工作创新更加多样,学院的改革发展更有动力,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四、“党建+”模式实践对高校基层组织力建设的启示

1. 树立大党建理念,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党建+”工作格局。“党建+”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与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推行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党建工作与高校基层工作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贯穿于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日常工作全过程,构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有全面的把握,对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深刻的认识,能立足于大党建的格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找准切入点,解决好“怎么加”,“加什么”的核心问题,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多元发展的原则,科学谋划、合理设计党建工作,探索适合基层组织的“党建+”模式,以此带动党、政、教、学等多元主体,引领学院的改革发展。

2. 以“党建+”模式强化制度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建立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保障机制。制度是工作与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依据,具有规范性、强制性、保障性的作用。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需要将制度挺在前面,理顺基层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健全党组织重大事项议事规则,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高校基层单位。通过“党建+制度建设”,建立、修订和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党委会会议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相关文件,突出党组织会议“前置把关”作用,使党委在基层组织各项重大事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政治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形成基层党委组织领导和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3. 以“党建+”模式推动党的组织与党的工作全覆盖,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法。党要牢牢掌握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就必须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就高校而言,还未完成党组织全覆盖的主要是教师科研团队和学生社团。教师科研团队是根据科研项目临时组建而成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系部,项目结束了团队也就解散了,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学生社团则是大学生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业余组织,具有人员复杂管理不规范流动性大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建立教师党支部,有利于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教师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通推动科研攻关事业进步的有效渠道。学院学生社团众多,在学生社团建立学生党支部,有利于党支部建设与学生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社团党支部的育人与服务社会功能,实现政治上帮助、思想上引领、学习上交流、生活上关心,充分发挥青年引领青年的作用。此外,还要积极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制度,选好配强“双带头人”,推行党支部书记兼任系主任或副系主任制度,促使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有机融合。支部建立后就必须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层组织制度落实到位。

4. 以“党建+”模式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紧紧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重点抓好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问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基于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领导权和话语权,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稳定。在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必须明确基层组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是第二责任人,各系部办主任、党支部书记是本系部办的直接责任人,将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切实在各项工作中紧紧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守好宣传舆论阵地。

5. 以“党建+”模式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党建品牌活动,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在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也要用品牌建设的理念、方法和机制,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党建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基层实际,立足院系、专业、校园文化及师生特色,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创新性和长效性的党建品牌项目,形成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带动和示范效应。基层党委要对教工和学生党支部进行分类指导,采取“一个支部、一个品牌、一个特色”的方法,要求各支部以问题为导向,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党建科研项目,以项目促党建的方式,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激活党建活力,扎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更好融入中心、服务大局。

五、结束语

提升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全面从严治党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要求。“党建+”模式是提升组织力的有效途径,它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按照学校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它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提升组织力,着力于突出政治功能的工作导向,建立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保障机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依托,以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落实基层组织制度,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提高师生党员素质;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党建品牌;积极推动并引领基层单位的改革发展。“党建+”模式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师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从而使提升组织力成为高校基层党建的新引擎,有利于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服务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大局,真正建设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磊.关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研究评述[J].沈阳干部学刊,2019(4):15-17.

[3]高振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2):101-106.

[4]骆军,龚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32-34.

猜你喜欢
党建+组织力基层党组织
抓“四力”提升油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如何提升二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着力点
实施“党建+” 释放党建新活力
“党建+”助力贫困县摘帽
美丽乡村建设的“党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