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语言景观研究的拓展与创新

2020-07-01 01:49张天伟尚国文
语言战略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非典型标牌范式

张天伟 尚国文

语言景观研究主要关注多语社会公共空间中各类标牌上的语言选择和使用问题。近年来,语言景观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语言学,特别是语言政策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研究者通过分析公共空间中不同形式的语言表征,来考察语言实践背后的选择动机、社会机制、意识形态、身份认同、权势层级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语言景观研究不是单纯的标牌语言用法的研究,而主要是以标牌上语言文字的“表象”为透视镜,来探寻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社会语言现实,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多元文化和价值交融碰撞的宏观社会语境所带来的语言竞争、操控、压制、反抗等问题。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和动态发展的趋势,它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不断融合,研究视野日渐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推新,理论和分析框架也日益丰富和多元。有学者指出,语言景观研究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新浪潮。本专栏中,杜克·戈特(Durk Gorter)教授的《西方语言景观研究学术简史》以及尼尔·伯梅尔(Neil Bermel)教授等的《捷克历史遗迹语言景观的历史与当下》两篇文章分别从语言景观学科研究和发展历程以及个案历史研究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前沿成果。

受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启发,我国的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在理论和方法引介以及实证个案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2期推出的“语言景观研究”专栏,使得该领域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到目前为止,该期文章在知网的总下载量和引用量已分别达到5767次和150次。语言景观研究虽然发展势头喜人,但也必须承认,我国学者发表的重量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学界同人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本土实践,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多做一些扎实的微观研究,为信息交流和城市形象构建服务,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我们认为,语言景观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值得我国学者进一步关注。

一是地域语言景观研究的拓展。除了传统的街区、特色街区、旅游景点的旅游景观外,大都市外国人聚居区、粵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以及跨境地区的语言景观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全球化和多语背景下,这些地区的语言景观有一定的特色,值得深入挖掘。本专栏中,刘慧的《城中村语言景观与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以广州石牌村为例》一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景观的研究便是对多语并行区域语言实践的考察。

二是领域语言景观研究的拓展。现有研究多聚焦典型语言景观,而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研究较少。非典型语言景观以游行标语、车身广告、涂鸦、街头艺术、T恤衫、空间网络等为代表,具有移动性、临时性、多模态性、越界性、动态性等特征。与典型语言景观相比,非典型标牌虽处于边缘地位,但也是城市语言生态中的一部分,其社会意义和符号价值也非常值得探索。本专栏中,尚国文、周先武的《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研究视角》一文对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综述;徐欣路的《语言景观标记论——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一文从标记范式视角对北京798艺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了研究。

三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语言景观研究需要以民族志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为基础,辅以心理语言学等领域使用的现代技术方法,遵照“数据”——“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对我国不同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量化和质性研究。本专栏中,张天伟的《语言景观研究的新路径、新方法与理论进展》一文除了梳理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和理论以外,对语言景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新方法以及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学术研究既需要横向的传播力,也需要纵向的穿透力。语言景观研究兼顾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是观察语言与社会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次专栏收集的6篇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国内外不同地域的语言景观进行了探讨,作者群体兼顾国内与国外,研究问题点、线、面相结合,体现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新动向。我们希望本次专栏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一步推动语言景观研究在国内的进展,强化“国际视野、本土创新”的理念,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范式。

猜你喜欢
非典型标牌范式
超声造影对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果分析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暑假打工记
打工记
打工记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德国流行“非典型就业”
标牌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