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

2020-07-04 12:05左玉江郝天鹏吴伟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胸部影像学玻璃

陶 杨,左玉江,张 豫,郝天鹏,吴伟锋

(1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000)(2 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吉林 长春 130000)(3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放射科 广东 深圳 5180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新型传染性疾病,自2019年12月以来在我国发生后,则呈现出了爆发性流行的趋势,主要发病地区为我国湖北省武汉市,之后陆续在海外、全国各地出现有武汉地区旅游或居住史的感染患者[1-2]。该病症发生后,通过全基因测序处理肺泡灌洗液,结果发现一种新型β 属冠状病毒。对于新冠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2月7 日将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3]。相关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对疾病赋予了新的命名,即SARS-CoV-2 和COVID-19,国内外对于该病症的相关诊疗指南仍在持续更新,而在诊断此类患者时,采用胸部CT扫描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4]。因此本文即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于2019年12月—2020年2月,选取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60例,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值为21 ~80(51.4±3.2)岁;性别比例男/女为32/28。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胸部CT扫描,以螺旋CT扫描全肺为检查范围,仪器为PHILIPS 16 排螺旋CT扫描仪,GE 64 排螺旋CT扫描仪,SIEMENS 128 排螺旋CT扫描仪,设置相关参数:层厚5.0mm,FOV 为500mm,管电流240~320mA,管电压120kV~140KV。采用标准肺窗、纵隔窗,前者窗宽1100 ~1300HU,窗位-430 ~-530HU,后者窗宽300 ~350HU,窗位35 ~40HU,后处理设置重建层厚为1mm。扫描过程中,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从肺尖扫描至肺底,于呼气末期进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和影像学分析

观察分析所有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由2 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胸部影像医生共同阅片,行最大密度投影和多平面重建,对胸水情况、纵膈淋巴结、病变形态、组成、病灶分布等进行统计,由2 人共同协商出诊断结果。对比非重症者和重症者影像学表现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主体的研究数据经汇总并分析观察,对研究数据并利用S P S S22.0 软件进行统计。以[n(%)]描述百分比资料,行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行t 检验。当P低于0.05 时,说明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及胸部影像学表现

本组60例患者中,非重症44例,重症16例,其中合并心肌梗塞、脑梗塞、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20例。无症状者4例,有咳嗽、发热症状者56例。经检查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100.0%),其次表现为实变影(63.33%)、条缩影40.0%。在16例重症者中,12例出现肺部实变,占比75.0%,44例非重症者中26例有实性病灶,占比59.0%,二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2例重症患者以“白肺”为主要主要表现。21例呈双肺分布肺部病变,占比70.0%(图1 ~3),6例为左肺分布,12例为右肺分布。21例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占比70%,其余有22例病灶为类圆形,占比37.0%,楔形病灶10例(17.0%), 无纵隔淋巴结重大,但有1例存在胸腔积液,占比3.0%。患者肺内病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肺内病灶分布情况[n(%)]

图1

图2

图3

2.2 不同分期患者CT表现

根据2020年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结合患者病程和发病时间,可将新冠肺炎分为四个时期,涉及早期、重症期、进展期及转归期等,不同分期影像学表现具有重叠现象。发病1w 内主要为早期,表现为扇形、楔形、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因患者不同抵抗力,其病变进展表现不同,可表现为肺泡密度增高,内部渗出着呢更多,少数实变形成,且病变范围扩大增多。患者若合并肥胖、基础性疾病,则几天内可快速发展为重症,症状为低氧血症、呼吸窘迫,危重症表现合并其他器官衰竭、休克或呼吸衰竭等,甚至发生死亡。本组6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以双肺弥漫性病变为主要影像学表现,有1例表现呈“白肺”,存在实变影病变,合并磨玻璃密度影、多发条索状阴影、空气支气管征,患者转归期病变以消失、吸收,残留些许纤维索条影为主要表现。另有1例病灶增多增大,病情反复,出现新病灶。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首次发现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且自2019年12月末发现病例后,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面积暴发流行的趋势[5]。经病原学检测此类患者,结果发现一种单链RNA 病毒为其主要病原体,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该病症临时定名为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世界各国均有病例出现,且传播能力较强,少数怀疑可能为医院内传播。该病症发生后,以咳嗽、发热为主要症状表现,少数存在呕吐、腹泻等症状[6]。在影像学表现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MERS)和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为类似,且主要特征为肺部实变和磨玻璃影等。一般患者早期多为发病1w 内,单发病灶少见,多发双肺病灶,且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周,多见于下肺。病灶呈扇形、楔形、小叶形,且罕见的有类圆形和斑片状。病灶密度并不均匀,比较多见的为淡薄磨玻璃样阴影,其内部伴有局部小叶间隔网格状增厚,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早期CT影像上,胸片无法将局部胸膜下磨玻璃影准确显示出来,所以漏诊的概率较高。而随着患者病程的进展,其出现磨玻璃样阴影,呈融合小叶性,或广泛融合,存在弥漫性内支气管壁增厚,可见网状影,病变呈双侧胸膜下扇形或楔形分布,非对称性,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磨玻璃影密度增高则提示肺泡内渗出液增多时,患者病变为实变时,则其呈致密条索影或软组织密度影,呈小叶性或节段性分布[7]。本文的研究中,本组60例患者经胸部CT扫描显示:42例病灶主要位于双肺,占比70%,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实变(63.33%)和磨玻璃影(100.0%),其中36例为男性(60.0%)。对比肺部实变率重症者高于非重症(P<0.05),有统计学价值。根据影像学、病原学均较为相似的MERS 进行推测,病灶吸收后可能出现一些纤维灶残留,因此需通过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可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实施胸部影像学分析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在胸部影像学表现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对患者实施薄层CT扫描有利于临床诊断和病情动态评估,值得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胸部影像学玻璃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