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MRI 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及准确率

2020-07-04 12:05冯国强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4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影像学

冯国强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 江苏 沛县 2216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生率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发群体于青中年群体中,这种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突然负重、外力损伤、腰姿不正等,导致患者出现腰痛、下肢疼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具有严重影响。目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病症分型较多,进行病症的准确诊断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为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也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关键内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期间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手段,CT、MRI、X 线都是比较常用的诊断方式,其中MRI、CT诊断效果更好。但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那种诊断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需要进行其诊断价值的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展开研究分析,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MRI、CT诊断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9年6月—2020年1月阶段在本院就诊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手术证实MRI、CT诊断的影像资料完整,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最小年龄值为32岁,年龄最大值为71岁,年龄均值为(54.32±4.06)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痛等临床症状,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方式和手术病理检查方式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研究前由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后展开研究分析;此次研究所纳入患者在了解研究内容后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生活无自理能力以及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和交流障碍的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治疗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者;中途退出研究者;明确拒绝此次研究的患者;具有腰椎手术禁忌症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CT、MRI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要求患者在扫描床上平躺,帮助患者采用仰卧体位,根据摄取范围进行图像定位,进行相应扫描线的设置,对患者L1/2、L2/3 以及L3/4、L4/5、L5/S1 范围的腰椎盘进行扫描,进行每个腰椎盘的全面扫描。扫描仪器相关参数设置:经管电流设置为100m A s,管电压控制为120k V,将层距和层厚都设置为1.5m m。在患者CT扫描期间进行椎间盘位置、密度以及形态的观察明确。此外在患者对应范围内进行椎小关节、椎体、椎弓等情况的检查,将相关数据作为病变状态的判断依据[1]。

MRI检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同样保持仰卧体位,从患者头部开始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如下所示:T2-fse-sag、T1-fse-sag 以及stir-fse-sag和T2-f s e-t r a,将T I W I 具体参数设置为T R618m s和T E9.6m s,T2W I 的 参 数 则 控 制 为T R2800m s、T E91.7m s。层间距和层厚分别设置为0.4m m、4m m。在患者扫描期间观察矢状位下具体椎间盘信号情况,包括信号特点、信号变化状态以及椎体形态。此外在检查期间需要以矢状位和横断位的角度进行硬膜囊受挤压情况的明确,检验患者腰椎间盘膨出和突出情况,明确患者椎管径线宽窄程度[2]。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期间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对比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和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涉及数据借用SPSS23.0 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表示为平方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表示为n、%,检验结果以P表示,P<0.05 即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阳性检出率对比

相较于CT诊断方式,MRI 阳性检出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阳性检出率评估(±s)

表1 阳性检出率评估(±s)

组别 n 阳性例数 阳性例数MRI 60 58 96.67 CT 60 46 76.67 χ2 -- 10.3846 P-- 0.0013

2.2 评价患者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

MRI 诊断后,患者神经根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钙化、椎间盘积气以及硬膜囊受压等影像学征象检出率具有明显优势,数据对比具有一定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对比(±s)

表2 影像学征象检查情况对比(±s)

组别 n 椎间盘变形 脊髓变形 神经根受压 钙化 椎间盘积气 硬膜囊受压MRI 60 58(96.67) 47(78.33) 39(65.00) 44(73.33) 49(81.67) 45(75.00)CT 60 52(86.67) 41(68.33) 27(45.00) 31(51.67) 38(63.33) 35(60.00)χ2 3.9273 4.7870 4.8485 6.0089 5.0575 5.2747 P 0.0475 0.0000 0.0277 0.0142 0.0245 0.0216

2.3 误诊、漏诊率对比分析

MRI 诊断方式中患者漏诊、误诊发生率明显低于CT诊断,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对比结果为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误诊、漏诊发生率对比评估(±s)

表3 误诊、漏诊发生率对比评估(±s)

组别 n 漏诊 误诊MRI 60 1(1.67) 1(1.67)CT 60 7(11.67) 7(11.67)χ2 4.8214 4.8214 P 0.0281 0.028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患者发生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突触后破坏相关组织纤维导致神经根于马尾神经根后缩引起的疾病,此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发病位置为承受力、活动力较大的位置[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呈现出增长趋势,而且此疾病患者大多为青中年群体,具体临床特征表现为腰腿疼痛,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诊断,准确、有效的诊断措施对患者疾病治疗以及预后效果影响巨大。以往,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采用X 线诊断方式,虽然具有操作简便以及价格低廉的特点,但是此类检查方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很难达到预期诊断效果[4]。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医疗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临床实践中开始广泛应用CT、MRI 诊断方式。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MRI 诊断方式中患者漏诊、误诊发生率明显低于CT诊断,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对比结果为P<0.05;在神经根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钙化、椎间盘积气以及硬膜囊受压等影像学征象检出方面,MRI 诊断具有明显优势,与CT诊断相比较P<0.05;此外,相较于CT诊断方式,MRI阳性检出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整体而言MRI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诊断效果比较突出,能够有效降低漏诊发生率。分析原因如下: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期间应用CT诊断方式具有密度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扫描范围以及扫描速度快的优势,能够清晰的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密度、狭窄情况和具体的位置、形态,于椎间盘积气、钙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5]。但是由于临床CT诊断时溶剂效应、扫描角度以及层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高。CT扫描措施的缺陷在于分辨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准确判断椎间盘游离以及髓核游离过程中所形成的硬膜外肿物。此外在C T扫描期间容易产生辐射,针对一些机体状态较差或者特殊群体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应用MRI诊断方式则能够明确软组织分辨率,在诊断期间不会受到骨骼的影响,能够避免出现骨骼伪影等情况,其成像具有多参数和多方位的特点,例如TIWI 能够具体分析患者间盘、椎体以及附件情况。应用T2WI 能够具体分析椎间盘邻近组织、形态、信号以及位置情况,充分显示出马尾神经、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具体情况,进行椎管内固定结果和脱出髓核的有效区分,能够准确鉴定患者椎管内占位情况和椎间盘具体脱出情况,对医生判断和明确不同组织以及结构之间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7]。而且MRI诊断的费用能够让大众所接受,能够避免患者在诊断期间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增加。MRI检查方式是一种近年来新型的诊断措施,在检查期间能够通过不同序列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具体包括冠状位、矢状位,检查后所得具体影像学结果能够充分满足分辨率高、多序列、多层次的要求,对帮助患者明确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位置、形态以及密度甚至于侧隐窝狭窄程度具有积极意义。医生能够通过所得图像进行腰椎盘真空征、游离情况的准确判断,而且应用MRI检查方式后患者在检查期间不会出现辐射,对患者健康情况不会产生影响[8-9]。但是MRI检查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于检查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需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费用[10]。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应用MRI和CT诊断方式各有优势,但是相较而言MRI 诊断价值更为突出,准确率比较高,能够针对患者具体病变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的数据支持。所以在检查诊断期间还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以及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检查方式的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