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07-04 03:03卞成日倪卓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卞成日 倪卓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高校理应将其视为重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新时代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亦应将特殊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与之相结合。通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关注民族地区高校的当代发展形貌,在了解其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5个维度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进而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逐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奋发图强的、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地区;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向来以教书育人、以文教化为己任。特别是跨入新时代的当下,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时代与社会赋予高校的任务和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正是校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毕竟,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个性和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师生员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实践中所传承、积淀、创造、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大学精神为核心,是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一切精神财富、物质成果、制度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1]。

民族地区高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特殊的定位,其所在地域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地区的高校校园文化也显现出了不同于一般高校的独特历史使命与现实意义。在我国对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大力扶持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在民族地区高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地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瓶颈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均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理解,更为具体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牢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文化自信的灵魂,通常被视为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规正了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准则规范。可见,民族地区高校务必与我国主流价值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起精神支柱。

(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完善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国内外诸多思想的互动与交流十分频繁且普遍盛行,这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拥有了更多样化的途径。然而,一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良信息更容易冲击学生对于社会行为准则以及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融入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而言,不仅仅有利于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还有利于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从而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民族地区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人才,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引导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精神文化建设相对匮乏

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而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是其载体与核心。但由于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形象工程”,将学校建设的重点过度放置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修缮,以及教学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条件的补充与完善。特别是校园建设程度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高校,也不乏个别高校将本就有所缺乏的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倾注到物质文化层面、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将重点放置在对于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在高校校园内形成富有内涵的精神文化。除此之外,建校时间相对较短的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底蕴与历史传统尚未建立,将大部分时间投入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更加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发展的深入思考,从而出现盲目照搬照抄的现象。这些都是容易导致校园文化缺乏精神内涵、综合建设发展速度放缓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由于不同高校之间在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办学思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大部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已呈现出了差异于“他者”的自身特色。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高校中这一差异性、多样性更加明晰和突显。但是,部分民族地区高校中还是存在着校园文化千篇一律的现象。其中,有些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体现了正规化和标准化的倾向。这样情况的出现不仅抑制了校园文化的创新协同发展,也抑制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本应该绽放出的民族特色优势。个别高校在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出现校园文化严重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的实际要求相脱离的现象等。这些都是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的表现。

(三)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不足

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者往往会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开展一系列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个别高校在价值观融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形式缺乏创新的现象。不少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上依旧单一,尚未形成能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而且部分高校的活动仍然按照陈旧老套的方式开展,没有融入时代性、创新性,也没有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加以巧妙结合。加之就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来看,师生参与程度整体水平不高,存在敷衍应付的情况,除了辅导员、院系领导、党团干部之外,其他教师的参与度较低,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不足,顯然会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融入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所学校内部成员的共有认同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民族地区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推进民族地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和谐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应努力挖掘高校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反映学校的现实发展水平,体现学校的自身特征,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务实和求真精神。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科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和思想底蕴的校园文化符号,努力建设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也应该得到弘扬,进而坚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大学精神的形成和发扬。其次,民族地区高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本领和学校的管理服务水平,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加强优秀的少数民族思政课教师、学团干部、辅导员等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努力构建民族地区高校的“三全育人”格局。

(二)融入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可以通过看、用等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创造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设施构造、校园景观等[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说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3]首先,高校应努力做好整体建设的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处于多民族聚居区,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植入,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形成科学统一的校园规划设计方案。其次,高校应加强各类场馆、文化设施以及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把它们塑造为汇聚大学精神的承载物,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感染力。再次,高校要加强宣传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重视通知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文化长廊等文化阵地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可利用民汉双语的宣传栏、民族语言的广播站、民族色彩的文化长廊等,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广大师生。

(三)融入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高校一切活动顺利进行以及评判是非得失的法理依据,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规范引导作用[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打基础、立根本、管长远的重要工作[5]。如果民族地区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没有科学的价值取向,则难以有效实施制度文化。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总体制度设计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必须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各项校园制度的引领导向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功能。其次,要巩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微观细节工作,从而全方位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制度建设、寝室管理制度建设、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建设等过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融入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在校内日常从事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科研、学习、体育、娱乐及生活等行为活动及其所体现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等[6]。高校行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就是学术活动与学术研究,高校应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术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下工作和学习。高校应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和务实的学术环境,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题学术活动,包括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努力提升学术活动的整体氛围,进一步创建民族地区高校学术活动的品牌,为民族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努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从而扩大其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紧跟时代主题、体现民族精神、培养道德情操的活动,如民汉双语朗诵比赛、民族话剧表演、主题征文活动、民族艺术节活动、读书会活动等,以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再次,民族地区高校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利用民族地区的博物馆、纪念馆、民俗馆、历史遗址、特色村寨等实践教育基地,努力开展公益活动、实习调研、扶贫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经验经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五)融入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校园文化,在传统校园文化基础之上衍生而出的新形式校园文化,具有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这两种文化所具有的特征,深刻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师生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8.29亿,其中我国网民主要是以中青年为主,10岁到29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44.3%[7]。这庞大的数据充分表明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无疑是网络文化建设。首先,高校应该努力搭建新媒体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传播,牢牢掌握新媒体平台话语权,营造健康、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其次,高校要建设丰富创新的网络文化内容,提升其对师生的吸引力。网络文化内容应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为中心,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更多关注学校提供的网络文化内容。除此之外,高校还要规范网络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谣言的散播,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校园内的广大师生,在他们的观念意识、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充分借鉴民族地区拥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与地域特殊性,最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的五个维度之中,五个维度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奋发图强的、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丹平.文化·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刘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吴彬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5]杜玉波.聚焦大学治理关键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N]. 中国教育报,2020-01-06(05).

[6]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責任编辑:韩    璐]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