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通信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为例

2020-07-07 07:47董伶俐刘莉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高技术国际标准

董伶俐,刘莉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当今,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发和推广技术标准已成为构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Hidetaka Yoshimatsu,2007)[1]。尤其近十几年来,在现代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趋势:借助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知识产权的专利性,来实现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这种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趋势,对我国刚刚起步的高技术产业逐渐形成了围困堵击的态势,迫使我国高技术企业也需要不断进入技术标准研发和制定的轨道,以便在这一竞争趋势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和相应利益。

然而技术标准主导权的取得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且要承担多种风险。如:Jarunee Wonglimpiyarat(2012)在其研究中论述了技术标准战争中面临的技术生命周期风险[2];董伶俐(2011)在其研究中分析了高技术标准竞争中存在的竞争风险、市场风险和联盟风险[3],以及在其后期研究中提到的消费者有关产品知识不确定性的风险[4];伍燕妩(2006)在对通信技术标准联盟的风险研究中重点分析了通信技术标准中的联盟风险[5];张运生(2009)则分析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包括依赖性风险、结构性风险、专用性资产投资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资源流失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6]。尽管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标准竞争的风险,但是,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结合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则更少。中国通信和中国高清碟机作为中国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两个典型案例,以其竞争程度之激烈、参与成员之多而受到多方关注。本文借助对中国通信参与国际标准竞争这一正在进行,并且相对成功的案例,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标准竞争这一历史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指出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面临的风险及对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中国通信行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案例分析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信行业只有参与标准的制定,才能抢占市场制高点,掌握产业话语权。就第一代(简称1G时代)到第三代(简称3G时代)、第四代(简称4G时代),乃至最新的第五代(简称5G时代)的通信标准而言,每一代标准的推出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通信标准竞争的历程也是一波三折,从最初的零参与到开始关注,再到具有标准主导权,这一奋进的历程甚为艰辛。

(一)1G时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一代标准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当时几大标准并存,主要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的NMT,日本的NTT和JTACS/NTACS,意大利的RTMI,而中国企业并没有参与其中。

(二)2G时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系统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解决模拟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技术缺陷,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CDMA和欧洲的GSM系统。当时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企业基本没有能力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所以,当时我国企业在行业内就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是,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开始有了标准竞争的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原中国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现为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简称大唐)一直在努力跟踪美国高通公司研发的CDMA技术,并寻求多种技术方面的突破。

(三)3G时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系统

随着网络、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的发展,以移动宽带多媒体通信为目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应运而生。3G时代早期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欧洲和日本主导的WCDMA;一个是美国高通公司主导的CDMA2000。由于中国企业在2G时代的积累,使得我国在电信网络规模、科技和经济实力方面都具备一定基础,在邮电部科技司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谋求在国际标准上有所突破。1998年1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同年3月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邮电部(同年3月,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成立信息产业部,邮电部被正式撤销,其职能由信息产业部与国家邮政局接管)等部委组织的香山会议上,大唐电信提出了基于SCDMA技术的 “TD-SCDMA”,并于1998年6月30日向ITU(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该标准。2000年5月,ITU正式公布TD-SCDMA成为国际标准,TD-SCDMA与WCDMA、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标准。2001年3月,TD-SCDMA标准被3GPP正式接纳。2002年3月,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拉开了中国TD-SCDMA技术全面产业化的序幕。2002年10月,TD-SCDMA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成员由最初的8家发展到2013年9月份的97家,覆盖了从运营、系统、芯片、终端到测试仪表等TD产业链的各个环节。2005年7月,TD-SCDMA顺利结束产业化专项测试。2009年1月7日,中国政府正式向中国移动颁发了TD-SCDMA业务的经营许可证,中国移动也已经开始在中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等28座城市进行TD-SCDMA的二期网络建设。2009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支持TD-SCDMA发展的扶持政策。截至2012年9月底,在网TD-SCDMA用户总数达到7 559.5万户。

(四)4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使得标准制定厂家在前一代技术尚未广泛推广时,都已开始着手研发和布局下一代技术标准的竞争。通信行业亦是如此。当很多国家消费者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3G时代带给他们的好处时,4G时代便已悄然走近。

4G主要以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为目标,以LTE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为主要技术,是3G的演进,包括FDD-LTE、TDD-LTE两种标准模式。4G网络标准演进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4G网络标准演进路线图

FDD-LTE标准最早由欧洲提出来,是目前最为成熟、在世界各国推广最为普遍的模式。截至2012年1月,全球共有285个运营商正在9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FDD-LTE。TDD-LTE是由我国主导制定,大唐电信、中国移动、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合作提出的4G标准,是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2012年1月,TDD-LTE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4G国际标准,和FDD-LTE站在了同一竞争轨道上。但是,目前从国际上看,多数运营商还是支持FDD-LTE技术。在国内,也只有中国移动基本上确定将会采用TDD-LTE制式,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倾向于采用FDD-LTE标准。2013年3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公开表明想采用FDD-LTE的原因:“因为FDD可以令中国电信现在的3G网络较顺利进入4G,而TDD制式的4G网于技术上、商业上以及产业链等方面仍存在未解决的问题。”但是,运营商们最终采用哪种标准,跟政府最后的牌照发放和政策要求还有很大的关系。

(五) 5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4G之后正在研究的最新一代通信技术。5G将大幅提升用户的上网速度,并在数据传输中呈现出明显的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基于杨旭等面向5G的核心网演进规划内容[7]如图2所示。

注:基于面向5G的核心网演进规划(2018)得来

图2 3GPP 5G核心网标准进展

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了全球5G发展的目标,其标准的研究进程也随之加快。我国虽然在3G和4G标准制定过程中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但在5G方面技术领先,国家也将5G纳入重点培育的新型产业之一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求全面突破通信移动技术。2016年成为5G标准的元年。与3G、4G时代的多个标准并存不同的是,5G有望实现全球统一标准。5G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以及D2D通信技术等。3GPP将5G应用场景分为eMBB、mMTC、URLLC。2016年11月,由中国通信企业主推的Polar Code在3GPP会议上被定为5G eMBB场景的控制信道编码方案。这体现出中国在5G标准制定上话语权的增强,并为以后获取更多话语权奠定基础。

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要求:到2020年,5G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启用商用,成为全球通信产业重要领导者。2017年1月,《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支持5G标准研究和实验,推进5G频谱规划,启动5G商用,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一。2017年12月,3GPP 5G 非独立组网(NSA)标准冻结;2018年6月,国际标准组织3GPP批准独立组网(SA)标准冻结。非独立组网和独立组网的冻结标志着国际5G通信技术完成了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进入产业发展新阶段。在5G标准制定的第一阶段争夺战中,中国主导推动的Polar Code在控制信道-短码上具有很大优势,但高通的LDPC在数据信道部分胜出,也就是说,在eMBB整体方案中,高通仍拥有最大话语权。虽然中国在5G标准的第一阶段中仅取得部分胜利,但就中国的通信行业以及国家发展而言,已算是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国在5G标准中争取较以往更多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标准竞争案例分析

视听是人类接收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记录活动的图像和声音还是近100多年的事情。激光盘及其播放机从最早的商业化产品LD,依次经历了CD、VCD、DVD等进化产品和技术,直到BD和HD DVD标准的竞争。在短短的40多年中,激光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里程碑,演绎着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争夺,展现出高技术标准制定权、市场主导权争夺的魅力。新一代DVD(以BD和HD DVD之争为主)标准争夺战更成为标准竞争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Jarunee Wonglimpiyarat,2012)[8]。中国企业也曾积极投身其中,研发属于自己的标准——EVD。视听消费产品的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

注: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图3 视听消费产品的发展历程

(一)新一代DVD国际标准竞争背景

蓝光(BD)是由索尼和飞利浦联合研发的一种光学存储格式。1998年,飞利浦与索尼率先发表了研究下一代光盘的技术论文,给业界带来了一个惊喜。2002年2月,以索尼、飞利浦、松下为核心,联合日立、先锋、三星、LG、夏普和汤姆逊共同发布了0.9版的BD技术标准,正式表明下一代DVD候选人——蓝光盘的诞生。

HD DVD(High Definition DVD)是一种数字光储存格式的蓝色光束光碟产品。正当2002年6月BDF开始向外发售BD标准1.0版的时候,几乎在同一时刻,东芝决定在新一代使用蓝色激光光源的DVD光盘开发中与BD彻底决裂,决定采用“更容易与现行DVD光盘保持兼容性的光盘规格”。双方的竞争也由此开始。HD DVD规格主要卖点是,由于它的盘片结构和DVD光盘是一样的,可以利用现有的DVD生产线和光头,因此DVD制造商并不要为规格升级再投入庞大资金和更新生产设备,从产业的过渡性比BD平滑得多。东芝提出这个标准也是要利用现有的DVD的产业环境来加速HD DVD的普及。

(二)中国高清碟机标准EVD参与竞争实证研究

我国DVD产业由于不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历来一直受制于人。为避免下一代的碟机重蹈DVD产业的覆辙,从而掌握中国高清产业发展的主导权,1999年,新科、上海广电等企业联合成立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阜国)进行EVD标准开发,并于2002年7月15日通过国家经贸委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EVD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造;2003年11月,“中国EVD联盟”成立;2004年1月,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VD宣布研发成功,并于同年11月成功上市。由于技术路线上的分歧,2004年6月,EVD的原合作伙伴之一——北京火马微电子公司成立了北京凯诚高清,并迅速联合一些影碟供应商、内容和经销商等构建自己的产业联盟,推出了HDV标准。2004年4月,上海晶晨突然牵头成立了HVD标准联盟,并迅速推出产品与EVD竞争。国内碟机标准竞争出现了三足鼎立局面。2004年7月,今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阜国共同投资设立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力求加快EVD产业化。2005年2月23日,中国信息产业部将EVD确定为“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2006年,随着BD和HD DVD的推出,中国高清碟机产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2006年12月6日,真正的EVD产业联盟高调成立,联盟成员包括EVD技术提供商、芯片制造商、硬件生产商、内容供应商及渠道销售商。但是,由于EVD本身的一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等因素,EVD在几经挣扎后还是退出了市场。

三、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以上两个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案例分析可知,标准争夺的背后不仅仅是利益的获得,还需要承担多种风险。

(一)技术风险

高技术企业在参与标准竞争时因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就承担着大量的技术风险。从视听消费产品的发展历程和国际通信标准竞争看,几乎每代标准的生命周期都在10年左右,这就意味着每次大量投入的人力、财力等研发的标准,即使最后胜出,投资的回报也只有10年,而且随着未来高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每代标准的生命周期也会越来越短,这是技术生命周期本身所决定的。以通信标准为例,在3G时代,国内多数消费者仍使用的是2G网络,3G使用者仍占少数,如果3G通信因为系统或终端的短缺而导致延迟的话,那么号称4G的技术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3G的盈利计划,此时3G漫长的投资回收和盈利计划将变得异常脆弱,甚至从当时中国移动的态度看,中国移动也盼望早日颁发4G牌照。这样,我国企业前期研发的TD-SCDMA标准的投资就很难收回,将承担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多数消费者使用的是4G网络,5G商用阶段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而5G这片蓝海对研发企业和运营商来说,同样充满挑战和风险。在4G成本尚未完全收回的情况下,建立5G网络全覆盖必定也会给研发企业以及运营商们带来巨大损失和冲击。视听消费产品技术标准的演变周期如图4所示。

注:基于Utterback and Abernathy(1975)创新生命周期得来

图4 视听消费产品技术标准的演变周期

事实上,除了技术生命周期所带来的风险外,每个技术本身的优劣程度也决定了参与标准竞争所要承担的技术风险。从高清碟机标准竞争看,EVD是DVD的升级产品,其与DVD相比,其技术优势明显,如高清晰度,远优于DVD的环绕立体声效果,可向下兼容市面上所有的DVD、VCD、CD、SVCD等碟片。但是,由于EVD相比BD和HD DVD在技术上具有明显滞后性,如EVD单面双层光盘的容量只有8.5GB,而BD单层存储容量却可达到25GB左右,HD DVD也可以达到15GB。而且按照电视视频的发展趋势,将来高清电影的分辨率会更高,视频文件的体量也会更大。这就使得EVD技术从竞争一开始就承担着较大的技术风险。BD、HD DVD与EVD的存储容量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BD、HD DVD与EVD存储容量比较

(二)联盟风险

从对本研究中的两个案例分析看出,联盟风险一方面来源于联盟外部,如政府的主导和参与;另一方面来源于联盟内部,如内部成员风险。

同时,政府在标准联盟组建中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两个产品的市场属性不同,政府的主导效应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通信是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政府有时需要站出来说话,如在TD-CDMA申请成为国际标准时,受到了WCDMA、CDMA2000等标准成员以及其他产业链成员的反对,但最后我国政府明确表态:就算国际上不接纳TD-SCDMA,中国也要自己做TD-SCDMA。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加之中国的庞大市场需求,使得很多产业链条上的国际巨头开始转变态度,他们纷纷宣布支持TD-SCDMA,并加入TD联盟。而与通信行业不同,高清碟机是市场竞争产品,政府在其标准竞争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因此,这种由政府撮合在一起,完全脱离了国际上技术标准联盟松散开放的规范运行模式形成的产业联盟,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更难在国际市场上有所建树。

(三)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指由于企业市场实现环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性,由此导致企业失败或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一个新产品或创新技术市场实现环节的风险主要在于产品或技术的创新扩散;对技术的扩散过程而言,技术标准会影响竞争环境[9-10],且一项技术的创新扩散是技术的推动和消费者拉动相互作用的结果[11-12]。因此,高技术标准竞争中的市场风险既可以来源于竞争对手,也可以来源于替代技术和消费者。如TD-CDMA面临来自WCDMA、CDMA2000带来的市场争夺风险,以及来自4G标准的替代风险;EVD面临来自同行业BD和HD DVD竞争风险,同时也面临来自被网络、智能电视等取代的风险;消费者风险不仅来源于普通个体消费者,也来源于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企业消费者,如通信行业的标准采用不仅仅是最终消费者的选择,同时也是各大运营商的选择;EVD的市场推广,也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支持,也来源于影业公司对EVD标准的支持。EVD最终失利的原因跟各大影业公司不支持也有一定的关系。事实上,无论是DVD标准,还是BD的胜出,很大程度上都与全球各大影业公司的支持密不可分。

四、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风险管理

从以上两个案例分析看出,我国高技术企业参与标准竞争存在着多方风险,如果能很好地对这些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将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并且取得更多胜利,承担更少损失。依据所存在的风险,以及标准研发和竞争的时间顺序,本文将高技术标准竞争风险管理分为标准研发前期、研发中期和研发后期的管理。

(一)标准研发前期风险管理

尽管标准竞争的背后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技术标准竞争我国企业都要参与,因为参与竞争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要承担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标准研发前期的风险管理,主要在于“是否参与标准竞争”这一决策权的制定。

从高清碟机演进历程看,历代的标准竞争都是在美国企业(以飞利浦为主)和日本企业(以索尼、松下等为主)之间展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是否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此时如果中国企业贸然直接参与标准竞争是不明智的。事实上,无论是从高清碟机技术上还是从市场竞争的经验来看,中国企业与之差距都很大,我国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同BD、HD DVD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概率几乎为零,即便是想占领国内市场,在经济开放程度这么高的今天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从理智的角度看,我们与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我们没有一点技术基础的行业中去,不如投入到我们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上去,我们应当从我们有优势的领域去获取利益,不一定在所有的技术和行业都要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光盘各时代标准主导厂家如图5所示。

图5 视听消费产品技术标准的演变

而应对前期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企业应该在自己技术有优势的领域展开标准竞争;二是在没有技术优势时先采取“关注” “跟随”的策略,等取得一定的技术优势时再参与竞争。从第一个案例可以看出,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参与竞争采取的就是第二种策略,我国的企业界在1G时代还没有反应过来,2G时代开始关注和跟进,3G时代我国提出的TD-SCDMA成为ITU批准的标准之一,在3G向4G(新一代移动通信)演进的TDD-LTE技术方向上,我国拥有了主导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也拥有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驾的专利集,成为LTE产业的引领力量。我国在5G时代的标准策略是“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一”。目前,中国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等已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在标准制定中掌握绝对话语权。

(二)标准研发中期风险管理

1.技术风险管理

每一次的标准竞争,对前期标准而言,都是一次技术革命,因为只有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新技术才有可能进入市场或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是对原有技术局部的改进,虽然从消费者角度或从产品进步的角度来看,产品也是在不断创新,但是,这些技术优势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会因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学习成本等而使消费者获得的让渡价值为零甚至为负值,从而使得市场或消费者放弃对该技术的采用,或者跳过该标准,直接应用下一代标准。如现在的TD-CDMA若不尽快完善技术使其臻于成熟,一些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就可能会从2G直接过渡到4G。

因此,从技术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一方面,随着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对有技术基础和技术上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跟进和研发;而当技术上很难超越竞争对手时,即使可以先采取“关注”或“跟进”策略,然后逐步追赶,等待时机成熟再参与技术标准竞争,如果跟踪几代,不气馁,最终也有可能在该领域做成最强标准[13]。另一方面,高技术企业在技术标准研发中一定要勇于进行破坏性技术创新,该冒险时就要具有冒险精神。

2.联盟风险管理

联盟风险的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联盟成员的选择。从以上案例分析看,联盟成员的选择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是每一位成员评估利益后的选择,而不应该由政府主导,尤其在竞争性行业,政府这个角色应“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该出手时要冷眼旁观”。且从主导标准的企业来看,选择成员时要更注重从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获得整个产业链的支持才有可能让标准推广地更顺利。二是成员目标的管理。董伶俐(2011)在《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竞争风险产生机理研究》一文中指出,联盟成员目标差异也是联盟风险来源之一[14]。从EVD案例来看,EVD联盟最后的土崩瓦解很大程度上跟联盟成员追求自己获利目标,没有把成员自身目标与联盟目标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很大关系。因此树立联盟成员目标,将整体蛋糕做大,并将联盟目标与各成员利益目标挂钩,使得各联盟成员能够清晰看到自己最终的利益,才有可能不会因目标差异而导致联盟的失败。此外,联盟成员要充分沟通,彼此取得信任,理智看待国际标准竞争者使用的竞争策略。2018年5月16日,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发布了一封联名信,该联名信针对网络社交平台上不断出现“联想为什么不给华为投票”“因为联想站队高通,最终导致华为以微弱差距输了”等内容,对舆论攻击进行了回应。在这一事件中,舆论制造者将2016年关于5G信道-编码标准方案投票旧事重提,利用中国人对3GPP决策机制和投票权重的知识盲点,以看似专业的分析欺骗公众的爱国情怀,给中国企业的技术同盟打上民族化、政治化的标签,使联想成为众矢之的,其意欲破坏中国5G联盟阵线的心思昭然若揭。因此,增强技术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加强团结,有助于应对联盟解体的风险。

(三)标准研发后期风险管理

1.确保标准胜出管理

在标准已经研发出来后,要想确保标准胜出,标准主导者就要主动出击,争取得到行业价值链条上下游企业或产业的支持。因为标准的竞争不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竞争,也不仅仅是一个联盟的竞争,而变成了一个产业链条的竞争。TD-CDMA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国际标准之一,实现了中国百年通信史上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其中一个原因就与TD-CDMA争取到产业链条上各企业的支持密不可分。到2012年9月,该联盟成员已发展到97家,覆盖了从运营、系统、芯片、终端到测试仪表等TD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吸纳了部分海外成员,如三星电子株式会社、NetAfrique Dot Com Ltd、艾法斯有限公司等。相比EVD联盟成员覆盖面小、数量少的不足,TD联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两个标准最后命运不同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国高技术企业在未来的技术标准竞争中一定要提高产业链条企业间的联盟或合作意识,使得整个产业链的力量都能参与标准竞争,这样才更能增强标准的竞争力。

2.标准胜出后市场推广管理

标准胜出后,并不代表标准最终的胜利。标准最终胜利与否要以标准被市场所接受并带来良好的市场效益为最终衡量标准。从BD和HD DVD竞争来看,虽然BD胜出了,但从BD在中国市场表现来看,其表现却并未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BD之前并未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形式竞争产品(所谓形式竞争,指凡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之间都构成竞争),这一形式竞争产品就是网络。当消费者每天以最便捷和低成本的方式享用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设备所带来的丰富视频内容时,BD的市场又在哪里?所以以我国主导的3G标准TD-CDMA、4G标准TDD-LTE和5G标准Polar Code虽然都被确定为国际标准,但并不代表标准主导厂家就可以高枕无忧,相反,当标准研发的前期投资已经几乎达到最大化时,如果标准最终带不来预期经济效益,此时标准研发厂家要承担的风险将更大。

事实上,标准推广时间滞后也是影响标准扩散的重要原因(Fontana,Roberto,2008)[15]。因此,做好标准胜出后的快速推广,避免错过技术标准推广的最佳时间,并以尽快的速度完善标准中的一些缺陷以应对来自替代产品的竞争,是标准胜出后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之,我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才刚刚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未来的参与企业需要了解在标准竞争中存在哪些风险,并做到提前准备、防范和应对,力求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争取在未来的国际标准市场上有我们更多、更强的声音。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高技术国际标准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