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结构性困境、范式转换及具体路径*

2020-07-12 12:15
观察与思考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员党性党校

提 要: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是全党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然而,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也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困境,主要是对党性教育功能的主观定位与客观实际不符、学员需求结构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不对称、学员接受习惯与教员教授方式严重失衡以及党性教育孤立进行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合圈”等。鉴于此,必须从整体上对党性教育进行范式转换,从集中性党性教育向集中性党性教育与常态化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从显性党性教育向显性党性教育与隐性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从灌输式党性教育向灌输式党性教育与启发式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从抓“关键少数”向抓“关键少数”和管“普通多数”相统一转换。

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当前,如何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这就亟需探究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结构性困境、探索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范式转换以及提出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结构性困境

当前在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方面总体是好的,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必须清楚看到,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也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困境。

(一)对党性教育功能的主观定位与客观实际不符

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单靠党性教育很难实现,必须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多管齐下,把教育、监督、激励、惩治、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党性教育既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但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不论是教员,还是学员,他们对党性教育功能的主观定位与党性教育的实际功能却严重不符甚至存在重大偏差。这一结构性偏差的存在,成为制约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教员对党性教育功能刻意或过度拔高

目前,在对党性教育的功能认识上,部分教员存在着刻意或过度拔高问题。他们认为,党性教育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活动,就是党员干部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进行党性教育就是要满脸认真严肃,“就是要把人从人间带到天国,让人不食人间烟火,变得崇高无比、无比高尚”①陈培永:《党性是什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对党性教育功能的刻意或过度拔高,将导致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问题,党性教育无法实现与学员的现实思想和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党性教育自然很难有实效性;二是导致教员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根本不能给学员以亲切感和信任感,“而听党性言论的人实际上也不相信,他们想的是:你讲你的,我从来不相信你就有党性,你也别指望骗我,让我去增强党性”②陈培永:《党性是什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2.学员对党性教育功能肆意或任意贬低

目前,在对党性教育的功能认识上,部分学员存在着肆意或任意贬低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党性教育无用。部分学员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党性教育,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讲党性教育没有实际意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尤其面对参加过党性教育的党员干部仍不断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钱色交易和贪污腐败等违法乱纪问题时,他们更对党性教育持否定态度。二是认为党性教育过时。部分学员认为党性教育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现在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性教育的传统、要求和途径已与当前实践很不适应,主张用提升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来代替党性修养和党性教育。学员以这些错误思想和态度对待党性教育,则党性教育不但毫无成效和实效,就其个人而言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3.教员素质与学员特点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目前,从事党性教育的教员中,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他们虽然专业理论较为扎实,但与社会现实接触面较少,很难将书本上的党性教育知识与社会现实进行有效对接。而到党校以及干部学院参加教育培训的党员干部,来自各条战线和各行各业,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非常丰厚的工作实践经验,视野也非常开阔,阅历更是极其丰富,他们对社会现实包括负面现实的体验与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倒挂”现象,他指出:“党校教师尤其是地方党校和基层党校部分教师,经历和阅历等方面不如学员。”③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月报》,2016年第11期。因此,教员素质与学员特点存在的这种不对称性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二)学员需求结构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不对称

按需施教是确保党性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根据调研,目前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结构性困境,另一表现是:学员需求结构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三对矛盾,成为制约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矛盾:

1.学员需求多样化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目前,学员对党性教育课程的需求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态势。他们既有对诸如党的性质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等的需求,也有对诸如党规党纪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以及政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需求。学员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党性教育课程设置必须实现多元化。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统筹思维以及顶层思维,部分党校以及干部学院不能站在顶层层面统筹全盘、超前谋划和高点定位,因而党性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根本难以满足学员多样化的党性课程需求。正是由于学员需求多样化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化这一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2.学员班次差异化需求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可知,到党校参加培训的学员主要分为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等。这几类班次的培训对象、培训时长以及培训任务都各有差异。这就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党性教育时,课程设置必然有所不同。然而,一些党校在设置不同班次党性教育课程时没有体现应有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往往是“上下一样大,左右一个样”,这就很难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3.学员需求时代化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老套化之间的矛盾

党性教育课程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以体现、反映和回应时代对党性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校以及干部学院由于既没有对党性教育现状进行及时调研,也对时代发展对党性教育提出新要求新任务的敏感度不够,因而在设置党性教育课程时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课程内容设置往往是几年一贯制,与提高党员干部当下修养严重脱节,很难触及学员的思想和灵魂,由此严重影响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员接受习惯与教员教授方式严重失衡

目前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结构性困境,另一表现是:学员接受习惯与教员教授方式严重失衡。这种失衡性具体表现为三对矛盾,构成制约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矛盾:

1.学员接受习惯的多元化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单一化矛盾

广大学员参加党性教育时,更倾向和青睐诸如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式、点评式等多种多样和灵活组合的教授方式。这样的教授方式,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肃认真,极易为广大学员所理解和接受。然而,部分教员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他们要么搞习惯性的理论灌输,一味地从理论到理论进行漫天说教,学员听起来心烦、理解起来心累;要么搞哗众取宠的吹嘘和“揭秘”,党性教育课变成了党史秘闻课;要么把精力放在如何迎合学员上,根本不能为学员释疑解惑,等等。正是由于学员接受习惯的多元化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单一化这一对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2.学员接受习惯的交互性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单向性矛盾

总体而言,目前参训学员的学历都普遍较高,知识面也普遍较广,政策水平也很高,实践经验更是十分丰富,学习的目的性很强、积极性也很高,其中一些人的理论造诣也很深。因而,他们更渴望主动地融合和参与到党性教育中,而不是被动听、被动记、被动配合。但是,部分教员却不能够满足学员融合和参与党性教育的愿望。这部分教员往往怕自身课堂驾驭能力不强而出现难堪的局面,因而一味固守着“我讲,你听”以及“我说,你记”的照本宣科式,从不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显然,学员接受习惯的交互性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单向性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必然严重影响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3.学员接受习惯的开放性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封闭性矛盾

实践表明,在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和便捷的新形势下,学员更倾向于开放式的教授方式,比如,由课堂讲授转向现场讲授,由校内教学转向校外教学,由省内市内教育转向省外市外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灵活有趣、吸引力强,易于被学员所接受。然而,部分教员却走不出思想的桎梏,仍局限于封闭式的方式,党性教育内容十分陈旧,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学员的需求。这种学员接受习惯的开放性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封闭性矛盾,严重制约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四)党性教育孤立进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党性教育之所以实效性不强,这也与党性教育孤立进行,没有形成完整的“闭合圈”有很大关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员管理与党性教育割裂开来,学员管理与党性教育两张皮问题突出

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既涉及教研部门,也涉及教务部门,还涉及学员管理部门以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学员调训单位等,需要各相关部门同向用力。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党校以及干部学院把学员管理与党性教育割裂开来,单纯就党性教育抓党性教育,学员管理与党性教育两张皮问题突出。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学员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以及不会管;二是主观认为学员素质高、自我约束能力强,因而以信任代替管理;三是学员管理单打一,仅仅依靠党校一家,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学员调训单位较少参加,形不成管理合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党性教育实效性。

2.科研工作与党性教学各唱各的调,相互对立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在一部分党校以及干部学院的教师职业生涯中,他们的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是相互分离的,科研工作与党性教学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井水不犯河水。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部分从事党性教学的教师,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与党性教学几乎没有关联性。目前,在党校或干部学院从事党性教育的很大一部分教师自身都主持或有参与的科研项目,但这些科研项目基本与党性教学毫无关系,即使涉及也多半是三五千字的调研报告,缺乏较为深刻性的党性理论成果;二是部分从事党性教育的教师较少关注科研工作。鉴于党性教育的特殊性,目前从事党性教育的老师往往以教授居多,这部分老师由于高级职称已经解决,因而无心科研工作,由此他们所讲授的党性教育内容也日益没有理论深度,实效性大打折扣。

3.党性教育成效缺乏科学评估体系,很难对党性教育实效进行评估

目前,所有党校和干部学院几乎都面临党性教育成效考核难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个难题,主要是因为党性教育成效缺乏科学评估体系。“党性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改造领导干部的主观世界,提升其思想境界。对主观认识的提高程度、效果进行评估,要做到科学、准确在具体操作上确实有一定困难。”①钟龙彪、赵晓呼:《党性教育的困境与突破》,《观察与思考》,2014年第5期。所以,由于党性教育缺乏科学与规范的成效评估体系,在党性教育效果的评估和检测上缺乏有效手段,学员对自身的要求必然放松,自觉接受党性教育的动力必然不足,最终严重影响到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范式转换

“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刻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①[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从整体上对党性教育进行范式转换。

(一)从集中性党性教育向集中性党性教育与常态化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

集中性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时效性,重在聚焦突出问题,集中治疗、猛药去疴,以雷霆之势和高压态势重点解决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常态化的党性教育则相对稳定,具有长期性特性,好比日常保健,长流水、不断线,同时对巩固集中性党性教育成果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做好党性教育工作,既需要集中性教育,也需要常态化教育,更需要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通过集中性党性教育尽快解决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通过常态化教育进一步巩固集中性党性教育成果,既注意张弛有度,又注意常抓不懈,从而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

(二)从显性党性教育向显性党性教育与隐性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

党性教育与纯粹的知识传授不同,它侧重于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教育,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它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党性理论知识讲授,更依赖于潜移默化地情感冲击和思想洗礼,最终才能促成党员干部行为的改进。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就必须既强调对党性理论知识的显性讲授,通过注入的方式植入到党员干部头脑中,也需要重视内省、感悟和体验,通过间接的、渗透式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和打动党员干部,潜移默化地促使其实现自我提高。

(三)从灌输式党性教育向灌输式党性教育与启发式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

所谓“灌输”式党性教育,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组织有领导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党规党纪等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提高政治觉悟、树立理想信念以及确保对党永远忠诚等。新时代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继续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不可能从头脑中自发产生出来,同时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唯有通过理论“灌输”和价值“灌输”,才能确保党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性。然而,党员干部个体价值的塑造根本在于外在和内在的统一,即通过单纯的外在灌输进一步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主动感悟上来。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就必须从灌输式党性教育向灌输式党性教育和启发式党性教育相统一转换,既要持续强化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灌输式”教育,也要注重引导启发党员干部自我教育,通过内外作用让党员干部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从抓“关键少数”向抓“关键少数”和管“普通多数”相统一转换

党性教育必须首先以抓“关键少数”为根本。这是因为,只有善于抓“关键少数”,把“关键少数”教育好,才能抓住党性教育的“牛鼻子”,党性教育也基本上能够成功一半。同时,党性教育也必须把“普通多数”作为大头来施教。这是因为,抓“关键少数”并不意味着放任“普通多数”。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着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果不把“普通多数”纳入党性教育培训计划,就没有坚实的根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关键少数”。所以,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从抓“关键少数”向抓“关键少数”和管“普通多数”相统一转换,既要首先抓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同时也要切实管住“普通多数”这个根基。一旦“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和“普通多数”的规模效应有机结合起来,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必然得到显著提升。

三、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准确定位党性教育功能,突出党性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导性

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前提在于准确定位党性教育功能,解决对党性教育功能的主观定位与客观实际不符矛盾,突出党性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导性。

1.准确把握党性教育功能,注重发挥党性教育的熔炉作用

党性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而是有着自身特定的功能。准确把握党性教育的特定功能,这是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党性教育自身特定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凝聚人,即:党性教育是对学员潜能的再开发、思想再凝聚以及人心再坚守。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发挥理论教育的引导和教化作用来实现。二是净化人,即:党性教育是对学员思想的再净化、灵魂的再洗涤。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发挥警示教育的震慑作用、革命传统以及优良作风的育人作用来实现。三是提升人,即:党性教育是对学员履职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熔炉再锻造。因此,对党性教育功能既不能无限度拔高,也不能肆意或任意贬低,要通过潜移默化的传输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自觉纠正对党性教育功能的错误定位,让人们以一种非常客观、非常坦然的态度去对待党性教育。

2.调动学员的主体性,引导学员在学以致用中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

实践性是党性教育的最重要特性之一。党性教育成效如何,关键还是要看学员能否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员只有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去伪存真、纠偏矫正,确保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得以双向提升。所以,必须调动学员的主体性,引导学员在学以致用中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一方面,要引导学员用所学内容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员真用所学内容,切实防止照搬照抄问题发生。

3.调动学员的能动性,引导学员在与教员的互动中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

客观地讲,到党校以及干部学院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的社会实践经验都要比教员丰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体验也远远超出教员的水平。这种状况也是不可能发生根本逆转的。因此,必须解决教员与学员的这种不对称性矛盾。这就需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党政机关和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和蹲点调研,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深对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大党校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组织党校教研人员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实际”。①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月报》,2016年第11期。此外,根本的还是引导学员要与教员展开深入的互动,通过互动,及时让教员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学员释疑解惑,从而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

(二)优化党性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与学员需求结构的对称性

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根本在于通过优化党性教育课程设置,改变学员需求结构与党性教育课程设置不对称矛盾,打通党性教育课程与学员需求结构主脉。

1.立足于学员的多样化需求,为学员提供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课程

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立足于和紧贴学员的需求特别是多样化需求,为学员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精品课程。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综合采用问卷调查、交流座谈、入学测试、个别访谈、深度访谈、随机调查等方式方法,精准调研学员在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党性教育内容的真实需求,以此为依据制定《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搭建“党校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框架,构建贴近学员真实需求以及解决学员实际问题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实施联合开发计划,构建党性教育课程联动开发机制,开设学员党性教育选修课。比如,可构建党校行政学院与组织部、宣传部、纪委以及公务员局、党史研究室、红色资源地和旅游局的联动机制,联合开发现场党性教育课程,以丰富和拓展党校党性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2.立足于学员班次的差异化需求,为学员提供针对性强的党性教育课程

对于不同班次、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的学员,其对党性教育课程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甚至是大有不同的。因此,为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就不能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只提一般要求而不突出重点,应分层分类、有的放矢,立足于学员班次的差异化需求,为学员提供针对性强的党性教育课程。这就要求:设置党性教育课程务必因“班”制宜、因学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对象制宜,区别对待不同班次、不同学制、不同行业的培训对象,确保教育内容各有不同。此外,即使在不同学制、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班次开设同一个党性教育专题,其具体授课内容也应有所差异,绝不能“左右一个样、上下一般粗”,“一份讲稿用到纸变黄”“一本教案讲多年,一个内容应万家”“一个PPT打遍天下”,否则,党性教育也很难有实效性。

3.立足于学员的时代化需求,为学员提供与时俱进的党性教育课程

党性教育具体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党所处的世情国情党情决定的,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因此,设置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只有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要求、体现时代大势,赋予党性教育新的时代内容,党性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也才能提升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立足于学员的时代化需求,为学员提供与时俱进的精品课程。这就要求:党性教育课程设置必须紧紧扣住时代发展变化给党性教育带来的时代课题、紧紧扣住变与不变的国情使党性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紧紧扣住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给党性教育带来的新难题,认真把握世界大势、关注时代潮流、凸显时代特征、应对时代难题。

(三)改革完善教员讲授方式,实现与学员接受习惯的耦合性

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完善教员讲授方式,破解学员接受习惯与教员教授方式严重失衡难题,实现与学员接受习惯的耦合性。

1.立足于学员接受习惯的多元化,探索践行多元化的党性教育方式

习近平同志强调:“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一锅煮’。”①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学习时报》2010年10月25日。这就告诉我们,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立足于学员接受习惯的多元化,探索践行多元化的党性教育方式。当前可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堂讲授要善于综合运用诸如案例式、启发式、点评式、辩论式、研讨式、视频式、互动式、对话式、双讲式、组合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在党性教育中的各自优势,增强课堂讲授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二是体验式教学要通过诸如进行红色资源现场教学、拜访革命前辈、访谈先进人物、举办学员论坛、开展异地教学以及社会调研等方式,激发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接受党性教育,以增强实践教学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真正触动学员的思想和灵魂。三是警示教育要通过诸如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召开违纪案件专题分析会、组织旁听案件庭审、阅读忏悔录、举办警示教育主题展览、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等多种方式,直击广大学员之心灵,增强警示教育的穿透力和震慑力。

2.立足于学员接受习惯的交互性,探索践行交互性的党性教育方式

当前,学员接受习惯的交互性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单向性这一对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立足于学员接受习惯的交互性,探索践行交互性的党性教育方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增强培训的互动性。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学员为本,强化对学员的心理需求分析,在教学中树立鲜明的互动导向,引导学员与教员以及学员与学员在互动中各有所获。教学实践中,可探索实施案例式互动、圆桌式互动、嵌入式互动、论坛式互动、提问答疑式互动、党性热点难点研讨式互动等各种效果突出的方式,以及QQ、微信、微博、微讯、远程教育等形式多样的线上互动。这样的交互性教学,既入眼入耳又入心入脑,极易产生教学共振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目的。

3.立足于学员接受习惯的开放性,探索践行开放性的党性教育方式

相比较封闭性的教育方式,开放性的党性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当前,正是由于学员接受习惯的开放性与教员教授方式的封闭性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才极大地制约了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立足于学员接受习惯的开放性,探索践行开放性的党性教育方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培训。比如,可到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东临沂革命老区、延安革命圣地以及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接受党性教育培训,提高党性教育的广度。另一方面,要坚持“请进来”培训。比如,可邀请党性教育知名专家、英雄模范人物、老党员、党政干部、革命烈士后代以及先进工作者等现身说法,增强党性教育感染力,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

(四)构建党性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形成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

党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还必须构建党性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形成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

1.构建从严管理学员机制,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

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坚持从严管理学员,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一是坚持“敢”字当头,务必严抓实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探索建立诸如《学员学习制度》《学员学分制管理制度》《学员请假制度》《学员培训纪律制度》《学员进餐实名制度》等制度体系,靠严密的制度体系依法依规管理学员,实现学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构建联动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到党校或干部学院参加培训的学员身份有其特殊性,因而,仅仅依靠由党校或干部学院一家单位根本不可能管理好学员。为此,必须构建联动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实际工作中可探索建立组织及人社部门主管、党校主抓、学员单位协助、纪检监察参与、班主任具体实施的管理格局。三是坚持嵌入理念,学员管理要有党性教育意识,开展党性教育也要有管理思维,实现党性教育与学员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抓学员管理提升优化党性教育,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提升学员管理成效。

2.构建党性教育与科研工作融合机制,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

党性教育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既不能人为相互割裂,也不能彼此互相代替,一旦党性教育缺乏科研支撑,其将是不深刻的,也是难以服人的。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构建党性教育与科研工作融合机制,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一是以党性教育学科建设为载体,实现党性教育学科内教学与科研的交叉融合。二是坚持科研围绕教学而展开,推进党性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科研工作要围绕教学而展开、为教学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使党性教学建立在以科研为支撑的基础上。三是建立党性教学与科研双向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激励,不要仅仅考虑教学,也不要仅仅考虑科研,而要双双考虑,以提升党性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水平。

3.创建科学的党性教育成效指标评价体系,避免党性教育考核流于形式

“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科学的党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党性教育成效是非常迫切重要的”①凌德政:《党校党性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议》,《党史博采》,2017年第2期。,这是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必须创建科学的党性教育成效指标评价体系,避免党性教育考核流于形式。一是科学界定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主体。要将党性教育的行为主体(党的领导机关、组织部门、党校、教员、管理人员、党员领导干部、参学者单位等)、非政府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统筹纳入教育成效考核评价主体范围,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合理细分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客体。党校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的客体虽然主要是参训者——党员干部,但党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对其成效考核评价客体的认定也应是多层面的。因此,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客体应从以下层面来群定:第一层面是党委、组织部门、用人单位;第二层面是党校;第三层面是教育者和管理者;第四层面是党员干部。三是创新党性教育成效考核评价方式方法,避免党性教育考核流于形式,实现党性教育考核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为此,必须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入学摸底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学员自评与学员互评相结合等。

猜你喜欢
教员党性党校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锤炼党性 洗礼灵魂
校长问题
党校人的忠诚
晚安,教员先生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