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践

2020-07-12 13:11
海峡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智库福建省

吴 童

推进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践

吴 童

(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18)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作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以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归纳描述了高校在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做法、成效,分析了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推进高校智库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高校 特色新型智库 发展对策

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在参与国家治理,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外脑”的形式站在相对独立的角度提供智力产品,服务政府决策需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各省建立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高校智库,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流的高校智库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建设内涵。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如何把握契机,在“双一流”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聚集地、思想库的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建言献策,已成为当下亟待重视和推进的问题。

1 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现状

目前,福建省已开展三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立项建设工作,确定了省内高校共44个智库为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研究范围涉及“一带一路”、国家和福建宏观经济与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与体制机制改革、互联网经济、科技或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海洋经济与文化、两岸关系与闽台区域发展、福建红色文化、华人华侨等重点领域[1] [2],为政府科学治理与决策贡献了积极力量。在全国高校层面,福建省高校智库的建设虽然起步早、谋划早,发展却相对缓慢,综合实力尚待加强。

1.1 智库数量多,但高端智库少

调研发现,福建省高校参与智库建设的行动力较强,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优势设立了智库,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名无实的“虚热现象”,真正脚踏实地开展政策研究的智库不多,高端智库更是稀少。根据最新的《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在进入中国大学智库百强的名单中,“985大学”智库占41%,“211大学”智库占56%,而福建省仅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等2个智库跻身百强。从百强智库的地域分布统计来看,北京的大学智库数量最多;上海和湖北其次;浙江、江苏、广东、陕西、甘肃、湖南等省大学智库数均有5家,列第三梯队;福建与山东、吉林、甘肃、湖南、安徽等省位列第四梯队(该统计将智库所属地域分成五个等次)[3]。

1.2 专业型人才多,智囊型人才少

要建设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智库,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据最新数据统计,全省本科高校现有专任教师32765人,其中高级职称14999人,占45.7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6691人,占81.46%。以F大学为例,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62.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61.2%。由此可见,福建省高校人才资源相当充沛。然而,各高校智库却普遍缺乏智囊型人才,存在“三少”现象,即智库名家少,既熟悉各级政策和经济社会动态,又对国情省情熟悉的智囊型人才少,精通智库研究管理及创新的人才少;青年教师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的潜力也未被充分挖掘。

1.3 成果产出率低,有影响力的成果少

以5所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现有的智库成果多为对已有政策的解读和补缺补漏,普遍存在短、平、快的一般性研究多,前瞻性研究少;针对解决眼前经济社会局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研究多,针对全局性问题提供战略部署的研究少的现象。

2 制约福建省地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智库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创新

一是智库运行体制有待改进。智库的一大特性是相对独立。然而目前福建省高校智库一般挂靠各二级学院和科研平台运行,普遍存在“一套人马,多套牌子”现象,没有固定编制,也没有独立的组织体系、工作计划,甚至没有合理的定位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大部分智库缺乏现代智库的经营理念,本质上还没进入运营状态,仍做着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而智库的考核评价体系都尚处在探索和改进中。二是智库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校与高校智库之间,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之间,甚至高校内部的智库之间都普遍缺乏协同创新机制,智库与外界交流少,缺少互动,信息共享渠道不通,基本呈封闭式运行;智库专家也都专注自己的研究领域,专家与专家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协作,难以统筹,造成了很多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在面对国家和省级重要问题的综合研判时,明显呈现出研究合力不足,学科合力不足、人员合力不足、机构合力不足,出现研究碎片化现象[4]。三是与决策部门交流对接有待加强。作为现代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可目前,高校的专家学者常常不知道决策部门“需要什么”;而决策部门需要开展决策咨询的时候,也对高校智库“有什么”“能做什么”认识比较模糊,不知道去何处“取经”。一些政策制定部门对智库重视不够、使用不够,智库作为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一环,还未纳入法定程序。

2.2 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智库研究氛围不浓。客观而言,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智库研究的良好氛围,教师对智库的概念比较淡薄,参与性不强,特别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更存在着“智库研究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事”的偏颇认识。多数教师为了应付教学和科研压力,更倾向于进行基础研究,而只能把提供决策咨询等属于智库范畴的应用研究当成个人兴趣和副业。在对随机抽取的福建省高校312名专任教师的调研显示,84.9%的教师对智库了解甚少,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教师更存在着“不关心”“不愿参与”的情况。二是人才种类较单一。由于高校智库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智库只是作为科研机构、平台另一个身份的转化,在科研机构、平台中从事研究的人员主要为专业性人才,而从事决策咨询研究的队伍较薄弱,高校对把视野放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广纳良士,提升多学科、多角度咨询研究能力,还缺乏灵活性和统筹规划。三是人才培育机制不健全。目前,省内高校智库基本属于封闭式运行,人才流动性较差,“旋转门”机制尚未落地,且智库与国内外智库交流甚少,一定程度制约了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2.3 智库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一是智库研究范式需转变。智库需要的是应用型研究范式,要求研究者以现实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找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弱点、痛点、难点、堵点,并提供切实管用的建议。然而大多数智库研究人员有着根深蒂固的“象牙塔”情节,仍习惯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学术研究模式。此外,研究人员普遍存在对智库研究的时效性、紧迫性把握不准,对政策、热点的敏感性较弱,对智库话语模式不熟悉等问题,制约了研究成果的产出。二是成果评价体系需完善。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主要依据论文和课题的数量和质量。虽然目前福建省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智库成果激励制度,如将智库研究成果纳入绩效考核、成果被各级部门采用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但客观来看,大部分教师参与智库研究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激励政策并未真正起到推动作用。三是宣传推介力度需加强。调研发现,福建省内高校推广智库及其成果不够主动,营销意识不足。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校官网上单独设置了针对校内智库的板块,对校内智库作简单介绍,但对各个智库的发展动态、建设进程、成果成效等宣传几乎空白;通过微信公众号、智库相关刊物等方式进行智库及产品推介的高校也非常少,对政府、公众的资政和舆论影响力甚微,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3 福建省地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可行路径

3.1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智库内生动力

一是提升站位,明确智库发展定位。高校智库绝不仅仅是为决策部门提供智力支持,还承担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5]。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更要提升政治站位,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为国家贡献智力、为民众做好学问的正确认识,保持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是统筹规划,突出智库特色优势。据统计,在我国高校百强智库中,关注国际问题的智库占26%,关注国家层面重要领域问题的智库占65%,关注国内特定区域的发展问题智库占9%。这表明,高起点、高定位关系到智库建设的层次、质量和水平。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也是教育大省,高校多且各具办学特色,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及高校应首先理清智库建设思路,分析学科在国内国际上的优势和竞争力,建立智库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特色智库,淘汰一批跟风兴建、无研究成果的智库,集中力量打造若干高端智库。同时还可为智库开放适当的“政策特区”,鼓励其在挖掘福建优势、谋划福建思路、发出福建声音的同时,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深入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推动福建省实现区域软实力的提升。

三是优化体制,加强智库管理运转。高校智库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学校合力推动。新型智库和传统智库的区别在于管理体制的创新,应在智库的治理结构、制度建设、管理方式上大胆探索,激发智库研究活力。一些智库建设走在前列的省市已有了较成熟的建设经验,如上海市建立了高校智库运行管理的全链式工作体系,即产品渠道体系、培训体系、交流体系、推介体系、评价体系等[6],建议福建高校应充分调研、博采众长,对智库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考核、评估等方面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成立省级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设立智库网站,依托智库建设经验成熟的高校进行组织管理。高校可探索改革智库组织管理模式,将智库设定为独立的应用研究机构,并赋予一定的管理和经费自主权,鼓励其与从事基础研究型的科研机构分工合作,相互促进。

四是加强协同,提升智库研究能力。在国家战略需求研究中需要大量的理论和现实数据,这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需要智库团队协同攻关,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产出有质量的成果。应积极拓展协同创新理论研究,尝试运用协同理论探索智库建设方法,以制度协同加强智库团队的协同攻关能力,以机构协同和人才协同聚拢资源,提升协同作战能力。适时推动成立高校智库联盟,建立“大协同”机制,建设跨学科、多主体的研究平台,推行多学科交叉的矩阵研究机制,实现文理之间、高校之间、校地之间的有机协同,做到协同领域广泛、协同主体多元、协同平台扎实和协同路径多样。同时,建立与政府决策部门的良好沟通渠道,明确政策和研究导向,加强订单式项目研究、构建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政校协作机制。

3.2 加强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一是把智库人才纳入高校人才发展总体规划。高校要树立“应用研究型人才是重要社科人才”的思想,将智库人才纳入各种人才发展规划中,以学科为基础,制定专项培养计划,打造一批决策咨询大家、政策宣讲名家、智库管理专家,形成人才涌现、智慧涌动的研究氛围[7]。

二是创新智库人才选用机制。适当放宽人才选用标准,分类引导人才进入智库,建立分工合理,层次清晰的人才梯队。如在坚持专兼结合,保证智库人员有一定流动性的基础上,可吸纳一些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进入智库,为各类项目、课题研究搜集整理详实的研究资料和数据;通过“旋转门”机制,吸纳政商学界的各类精英、退居二线的领导、专家等进入智库担任顾问,他们政治意识强,政治阅历丰富,更了解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现实问题,既有助于推动智库产生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又能够提升智库在决策领域的公信度。同时加强对智库团队领军人物的遴选,引导高层次科研人才在智库与学术机构之间合理有序流动,推进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融合。此外,还应注重引进和培育智库经理人等智库管理人才,加强智库的对外交流联系,争取重大项目和外部资金支持,帮助智库建立高效运行机制,为决策研究提供高精尖的管理服务。

三是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智库人才培育应以知识多元,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与其岗位、实际贡献、工作业绩相匹配的绩效考核体系;尽可能创造条件支持鼓励智库人才到政府部门挂职、到基层一线蹲点调研、到国内外知名智库交流访学,提升智库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决策咨询水平。

3.3 注重打造品牌,提升智库研究活力

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话语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智库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让政府对高校智库“信得过、用得上、想得起、离不开”,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8]。高校可通过设立资政课题、举办智库讲座、开展政策培训、加强重大选题策划等方式,引导研究人员突破研究范式障碍,多接“地气”,关注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热点,提高政治敏感性,提升思想创新能力。

二是以前瞻性研究为重点,推动智库打造精品。智库的核心使命是通过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言献计献策、服务发展,要把提出有思想、有谋略、可操作的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智库水平的重要指标[9]。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集中、基础研究力量强,有着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无法企及的巨大优势。高校应坚持精品意识,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力量,鼓励研究人员将专业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开展前瞻性研究、战略性研究方面练内功、凝特色、出精品。在特定的研究区域培育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和智库品牌。同时要密切与政府决策部门的交流沟通,加强一手数据的收集、归纳、分析能力,提高成果产出率。

三是完善智库成果评价体系。智库是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要反逼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可适时出台省级层面高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意见,建立多元化成果评价体系,将智库成果(如咨政报告、调研报告等)纳入科研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决策咨询成果在职称评聘、干部提拔、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权重比例,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评价侧重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思想性,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评价应以成果进入政府视野,推动政策出台,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为重点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设立省级、校级重要资政成果奖等方式,提高专家参与智库建设的积极性,提升智库研究活力。

四是搭建多渠道宣传平台,提升智库影响力。在大数据时代,运用好新兴媒体是智库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建议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和新闻媒体、会议论坛、学术活动、出版专题研究书籍等形式传播研究成果,拓展多层次、多载体的成果宣传推介渠道;在加强智库网站建设,设立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智库相关咨询和研究进展,开发智库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智库专家、智库成果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多下功夫,提升智库建设实效。还可设计系列智库研究成果的品牌产品,如资政参考、年度报告、研究成果进展报告等,拓宽成果分送渠道,加大成果报送力度,推介研究成果进入公共决策程序。

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增强智库发展力。高校应充分发挥现有的学术地位和合作网络,加强与国内国际高校顶尖智库的经验交流和项目合作,提升智库服务水平。将智库的国际合作交流纳入学校国际化办学推进计划中,通过举办研讨会、论坛、学术讲座等方式邀请国内外顶尖智库专家、学者来校指导,为学校智库建设的路径和发展方向“把脉”“输血”。研究出台政策支持鼓励专家学者以学习、挂职形式到顶尖智库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把经验“请进来”,不断吸收有益养分,增强智库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推进高校智库建设之路走得更长更远。

[1]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处.关于2018年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立项名单的公示[EB/OL].(2018-08-06).http://jyt.fujian.gov.cn/xxgk/gggs/201808/t20180806_3666421.htm.

[2] 第二批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名单公布 15家高校智库入选[EB /OL]. (2017-06-12).http://www.sohu.com/a/148094579_114731.

[3] 梅新林.2017-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4] 孙道进.公信力提升:智库建设的逻辑起点[J].社会科学文摘,2017(1):8-10.

[5] 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N].人民日报,2015-01-23(14).

[6]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情况[EB/OL].(2017-07-11).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03/2017_zt03_shh/17zt03_yw/201707/t20170711_309103.html.

[7] 周湘智.智库建设急需高端人才[J].理论学习,2015(3):33-34.

[8] 丁雅诵.三问高校社会服务:大学如何走出“象牙塔”[N].人民日报,2016-11-03(20).

[9] 张东刚,以精细化理念提升智库质量[N].光明日报,2016-09-30(14).

[10] 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34-38.

[11] 石伟.智库建设法治化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2] 冯潮华:构建福建“三位一体”新型智库发展格局[EB/OL]. (2015-10-08).http://news.163.com/15/1008/17/B5E1D5V900014AEE.html.

[13] 钱再见. 论新型智库的核心能力及其提升的创新路径[J].江海学刊,2017(1):105-113.

[14] 邹巍,郭辰. 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 2014,30(3):66-70

[15] 张象林,孙琦,马慧.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述评与展望[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2):59-62.

[16] 王珩.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7 (10):7-13.

福州大学教育管理课题“福建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5SKZ39)。

G644

A

1673-8683(2020)01-0077-04

猜你喜欢
双一流智库福建省
民居智库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