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的语言艺术

2020-07-14 03:58宋红艳
基础教育(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平等对话师生互动语文课堂

宋红艳

摘要:平等对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交往的主要形式,平等对话包括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做以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交往的主要途径或形式。对话和交流的本质就是让位还权,变被动为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说。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切磋思想,砥砺智慧,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正是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呢?

一、通过师生间平等对话,互相促进

语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而在独白教学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绝对真理的化身,在教师的声音下,不允许有其他的声音,教学中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的服从自己,教育者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这样的结果是现行的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从而导致了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精神上的交融。可见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行探究性阅读的课堂里,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立人格,都具有心灵交融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促进师生以情生情。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我采取了多提供话题而少提问题的办法。师生双方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学生相互质疑,共同探究,教师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课前批注——激发兴趣,触发情感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在预习时自主阅读课文:初读时,用圈点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用分隔号标出文章的段落,在不明的词、句旁标上问号,为把文章读得正确读流利做好准备。再读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通过查阅资料简单地了解一下课文作者的相关情况,然后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解读文本,并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写出课文的要点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预习批注往往能收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奇妙效果。

案例

学生批注:读了文章,我知道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从查阅的资料上我了解到森林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地球因为拥有森林、湖泊,拥有港湾河道,拥有温润的气候才美丽多姿。课文生动形象地描述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表达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思考:这个案例是学生在学习《云雀的心愿》一课前的预习批注。《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的情景和心中的想法,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从学生课前作的批注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能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关注到课文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的收集与运用充实了文本内容,了解森林对生命的重要性,环保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可以说,学生课前的批注既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又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课中批注——引导感悟,表达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在课堂引导学生写批注,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案例

学生批注:我从“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这句话中感觉到由于人们不去爱护森林,乱砍滥伐,将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环境,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思考: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师生、生生对话的情境,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给足学生阅读、思辨、交流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在思中悟,这是走向深度阅读的重要途径,而品词斟句则是感悟的主要手段。这个学生的批注把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相结合,对文章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阅读课文时,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的词句,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方式,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二、通过学生间平等对话,均衡发展

平等对话更要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小学阶段的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学生既有优生也有差生,在进行语文教学对话活动中,要看教师是否是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而在实际的对话活动中,差生一般都处于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地位。他们常常被教师剥夺了参与对话的权利,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要想实现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平等对话,教师就应摒弃优生和差生的差别,特别是对于差生,教师应用心倾听,在对话交流中适时的给予对话式的点拨。如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时,启发求异;在学生理解不够全面时,适度引导;在学生言及要旨时,点拨强调;在学生意外拓展时,热诚赞赏。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对话中来,实现均衡发展。

三、通过师生和文本对话,自我超越

教师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但要学好教材、理解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从而实现师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首先,让学生理解教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学生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要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主体阅读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次,让学生情融于教材。让学生的情感融入教材情境之中。教师要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引导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使学生对教材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教材文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再次,让学生怀疑教材。让学生发现教材的疑点。“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那个春色十分的日子,我款步走进高二(1)班教室,将与学生共度两个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决定由此入手,通过分析情节,了解人物命运,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

在简单的导入之后,我转身挥笔“沙沙沙”,板书五个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填上它们。

接着我“指导”学生逐层研读,讨论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梦项链”部分,我提出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若去掉“也”字,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年轻的玛蒂尔德整日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她找到了什么出口?

要求学生寻读相关语句,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以及梦境萌发的土壤。

教学进展得很顺利,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了。为体现民主作风,我特意安排学生发言。学生慷慨陈辞:“玛蒂尔德最初的确为虚荣心所俘虏,但是当她面临选择时,她能勇于直面惨淡的现实,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最终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妙!与我的结论如出一辙。我暗暗喝彩,满意地宣布:“下课!”

在这两堂课中,作为教师的“我”无时无处不在,然而学生的“我”在哪里?当这样自问时,我渐渐不安起来。

在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划分层次”、“逐层研读”、“总结性格”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阅读,一直是在跪着阅读。之所以出现这种“目中无‘生”的设计,是因为我只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所谓的“指导”无异于“指挥”。在这样的阅读中只有聆听,没有对话,哪会有真正的文学解读?学生阅读不充分,哪能真正理解人物形象?

海德格尔说得好:“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习对话,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而不是教师自己与作品作者对话的结果;否则就意味着剥夺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扼杀其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销蚀其对文学的热情。即使教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学生也全盘吸收了,这样的教学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想到这里,我不由汗涔涔而大惭,我哪称得上“称职的教师”啊!我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之中。

机缘凑巧,同年级一位老师请假,由我代课,教的还是《项链》。我决心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将传授式教学改革为对话式教学。

春天的校园里,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玛蒂尔德的世界,正静静地期待着我们的阅读。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期望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了解玛蒂尔德时而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命运。我微微笑着,亲切地凝视着学生,用低沉的声音说:“什么是悲剧?鲁迅认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这种文学作品中总有一种破坏的力量,如同一只魔爪把美好的一切夺走,从而引发读者内心崇高的悲壮感。那么,玛蒂尔德的人生是不是悲剧?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不幸的生活有没有毁掉它?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玛蒂尔德的人生,了解她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学生凝神听着,若有所思。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期望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义,感受体验玛蒂尔德丰富饱满的形象,于是粉笔一挥,大书一行字“以‘假如我是玛蒂尔德……为话题说一段话”,紧接着补充道:“在阅读欣赏中,对作品的读解是呈开放性的,每个同学都有话语的权利。”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體验,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

由于玛蒂尔德一生的转折点在“失项链”处,大多数学生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项链一去兮不复返,玛蒂尔德还有什么选择?学生众口纷纭,见仁见智。其中一个声音特别响亮:“假如我是玛蒂尔德,我会以青春美貌换取梦想的人生!”在或赞赏或疑惑的议论中,他继续侃侃而谈:“这不是一条通向梦想的幽雅天堂的终南捷径吗?‘我在夜会上乍露头角就引来了部长等人的注目。如果‘我做出这样的选择,可以马上轻而易举地还掉债务。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法国、在今天的中国也不是没有,君不见有许多女子愿意以出卖人格,牺牲尊严为代价换来高消费的享受?”这种说法很有代表性,它来自于对玛蒂尔德“借项链”前后心理的把握。我严肃地提醒他:在文学作品中,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给予我们创造性阅读的可能;但这种联想、想象的前提必须是立足于文本整体,不为局部所迷,否则所得的阅读经验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于是,学生联系“还项链”以后的情节,重新走进玛蒂尔德的世界,俯而读,仰而思,喟然长叹:“豪华的生活的确令‘我十分神往,但它不值得‘我拿出全部情感和人生尊严去下注。丢项链后,当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砝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我愿意放弃美丽,选择尊严!”话音刚落,周围响起掌声,其中也有我的。

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玛蒂尔德形象的短评。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于主人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当几十个学生的心目中出现不同的玛蒂尔德时,我欣欣然地抓住教机,热情地支持他们组织辩论赛,在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中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语文教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特别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何乐而不为?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充分的空间,使之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可以说,我是“袖”起手来,不让自己越俎代庖,但决不冷眼旁观。在辩论准备和进行阶段,我都要事先进行前瞻的、及时的指点,指点学生提出鲜明的观点,并且在文中寻找有力的论据。

通过对话型教学的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的课堂上,教师要坚守人文主义的精神家园,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自我收获的结果。不要什么标准和权威,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不要亟亟以求结论,需要从容地享受阅读的过程。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在阅读教学的“有我之境”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从容地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种感觉。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沉重的一声叹息。

总之,教师要努力探求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要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通过和谐、平等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关系更为真诚。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能自主地支配学习时间,自主地选择目标和内容。能动地调控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阿英,在平等对话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J],文教资料,2007 年第24期。

[2] 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猜你喜欢
平等对话师生互动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构思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浅论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