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STI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0-07-17 14:12邵芸青冯雪虹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

邵芸青,李 骥,冯雪虹

(1.如皋市人民医院 超声科,江苏 如皋 226500;2.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功能室,江苏 无锡 214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已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死亡原因之一[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在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由斑块破裂、出血、血栓而引起的冠状动脉堵塞,进而导致患者血供减少或中断,造成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死亡[2]。目前,临床上在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常重建心外膜冠脉血供,并恢复心肌血流灌注[3]。但有学者指出,由于心肌内小血管常无法有效灌注,因而心肌坏死病灶修复困难,缺血再灌注易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并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现阶段临床中急需有效、简单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后风险的检测手段[5]。临床中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逐渐推广应用,相对于传统的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采用3D-STI技术干预可有效分析患者心肌纵向、面积、周边应变等信息,可准确、简单反映心肌应变分布情况[6]。但3D-STI在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左心功能的应用仍鲜有报道,笔者收集了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3D-STI测量左心室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在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再灌注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①患者发病后12 h内行PCI手术方案进行治疗;②患者采用溶栓治疗;③无严重心律失常;④未出现昏迷;⑤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衰患者;②肺纤维化、严重肺气肿及换气功能不良者;③尿毒症患者;④明显酸中毒患者;⑤严重出血倾向患者;⑥主动申请退出本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经如皋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6年1月~ 2017年4月间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组,并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0~73(46.82±10.21)岁,高血压58例、高血脂42例、高血糖39例,吸烟史37例、饮酒史43例;对照组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21~74(47.12±9.89)岁,高血压61例、高血脂41例、高血糖40例,吸烟史38例、饮酒史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本研究采用3D-STI技术对受试者进行检查,主要包括左心室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采用VIVI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探头为4V-D 4D,频率1.6~3.5 MHz,采集受试者三维图像,在检测时患者取左侧卧位,保证患者情绪稳定后开始检测。

1.4 随访 对患者随访1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治疗3 d后首次采集患者3D-STI图像及检测结果。记录两组患者终点事件[7]:包括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心梗、术后再次心衰、死亡。入院时记录入组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使用SPSS 18.0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随访预后质量结果及心功能调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D-STI测量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3D-STI测量LS及R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D-STI测量结果

2.2 左心功能检查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LVEF、LA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LVESV、LVEDV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左心功能检查结果

2.3 3D-STI预测左心功能及再灌注价值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3D-STI检测RS指标预测左心功能良好49例,LS预测良好51例;观察组患者3D-STI检测RS指标预测心肌再灌注阳性44例,LS预测阳性43例。3D-STI检测LS、RS预测左心功能及心肌再灌注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85%,且ROC曲线下面积均>0.85,详见表3。

表3 3D-STI预测左心功能及再灌注价值

3 讨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由冠脉持续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患者多表现剧烈胸痛,休息或服药后尚无法完全缓解,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9]。一般情况下,在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再灌注是现阶段临床中的主要治疗措施,若发病12 h内进行治疗,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恢复血流供应,降低病死率[10-11]。但有研究指出,采用再灌注方案治疗虽可预防梗死扩大,挽救心肌梗死,维持患者心脏功能,但包括梗死范围、侧支循环情况、治疗时间等因素均对患者治疗恢复情况造成影响[12]。目前临床中常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心肌运动状态,但仅着眼于后翼切面无法全面测量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运动变迁情况[13]。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3D-STI技术可通过整体分析患者心肌应变情况,评估患者心肌舒张及收缩功能。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常导致心肌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心肌弹性及顺应性下降,心脏出现异常节段性运动,其心肌应变降低[14-1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RS及LS高于对照,结果提示采用3D-ST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质量的指标。以患者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3D-STI测量LS、RS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再灌注价值。本组研究结果显示,3D-STI测量LS、RS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再灌注时,其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85%,且ROC曲线下面积均>0.85。结果提示,3D-STI测量LS、RS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能力,且预测能力相近。3D-STI测量LS及RS指标可有效预估患者心肌功能,有效评价心室壁运动,其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的优点,其预测结果更为准确,在临床中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3D-STI测量左心室LS、RS可有效评价并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再灌注,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
CMR single shot true-fisp-PSIR序列在心律失常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阴道前壁脱垂的相关研究进展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