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首都经济发展作用研究

2020-07-24 07:56纪玉伟沈晓平
科技和产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北京市科技融合

纪玉伟, 伊 彤, 沈晓平

(1.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2.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8)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成为落实科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与文化资源,为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和文化融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多项行动计划与发展规划。2005年北京市制定《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提出了动漫、网游、会展等相关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一些具体发展规划与计划。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提出了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命题,要求“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此后北京市在科技类、文化类的政策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如2011年北京市发布的《“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加大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力度,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2014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2016年编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市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9年中央层面进一步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国内学术界针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科技与文化融合内涵、模式与动力机制,以及政府推进对策。如,伊彤,江光华等围绕科技与文化融合尝试提出了9种融合的理论模式和3种政府作用模式,归纳了国内外政府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特点,并以北京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现阶段政府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应选择的模式[1];江光华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过程与层次,分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力机制,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动力系统框架,并探讨了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与对策[2];李凤亮从业态创新模式、跨界融合模式、内容活化模式、技术嫁接模式、协同创新模式等五个视角探讨了科技与文化融合[3];于泽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目标与相互关系[4];余冬林探讨了文化系统与科技系统融合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模式[5];杨毅基于产业融合内涵与特征,从生产链协同规划维度分析了四种典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及其促发机理[6];此外,李焕从要素集聚视角分析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机理[7];还有学者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影响因素,如张炜,山红梅和费瑞波等[8-10];颜慧超、方燕、王志东等探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对策与路径[11-13]。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典型代表产业,分析北京市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对首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北京市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现状

2.1 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稳步增长成为北京市支柱性产业

北京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文化与人才资源,在近年来北京市大力的政策支持下,北京市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典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2009年,受2008年奥运会前的投资和消费拉动,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并于2008年达到最大,2009年受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影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速下滑,但仍然达到11.3%。2010年后,随着奥运经济热度的下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和北京地区经济进入稳增长调结构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震荡调整中趋于稳定,第二阶段多数年份产业增速在10%或以下,但在2013年增速冲高至14.7%,随后2014年增速大幅回落至6.2%,2015年和2016年增速反弹,为9.7%和8.0%,呈现震荡抬升的趋势(见图1)。

图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与GDP占比

201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 581.1亿元,在全国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排名首位,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0%,由2006年的10.1%提高了4个百分点,稳居全市第二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①计算比2015年增长8.0%,高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201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计37 9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固定资产投资372.1亿元,同比增长5.4%;从业人员198.1万人,比上年减少2.1%。见表1[14-15]。未来,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推进,可以预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精尖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会日益提高。

表1 2011-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情况

2.2 科技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的产业成长性越好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中,科技特征最显著的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近年来持续独占鳌头,增加值、资产和收入连续多年占文化创意产业的最高份额。2016年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的增加值为2 109.4亿元,自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18.8%,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58.9%,较2006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资产合计为16 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文化创意产业全部资产的44.3%,对文化创意产业总资产增长的贡献率为51.1%;收入合计为7 0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39.2%,对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8.3%;就业占49.6%,比上年下降3.15%。当前,国家的“互联网+战略”、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的政策又客观要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支撑能力,加上该领域研发支出的显著比重,可以预见在未来若干年,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和收入的贡献仍然高于其他领域。

图2 2007-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增加值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7-2016)和北京市统计局官网数据测算。

其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产业增加值分别占文化创意产业的9.0%、6.5%和6.2%;另外,艺术品交易、文化艺术近年来繁荣发展,自2006年以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6%和16.4%。从投资结构来看,广播电视电影、软件和信息技术、文化休闲娱乐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热点领域,占比合计达85.0%。

此外,科技与文化融合较为显著的设计服务也具有较好的成长性。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①中,增加值和收入增长最快的是设计服务领域,比上年增长21.2%(见表2)。

表2 201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

2.3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逐渐形成

北京市科技和文化融合创新生态逐渐形成。2012年3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中关村海淀园、雍和园、德胜园、石景山园联合申报“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月份予以认定。2013年朝阳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基地,并入中关村基地,形成“1+4”的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北京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制定了《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4 000亿元、规上文创企业7 000家”的目标,联合市文化局、中关村管委会与相关区政府等11家单位建立了基地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支持基地建设和发展。

北京市科委积极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文创产业发展的工作模式,以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为重点,自2013年起每年设立“设计之都”建设科技专项,累计投入5亿元财政资金扶持文创产业发展。2017年,北京市科委等市属委办局设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北京市民营美术馆奖励扶持项目”、“北京市绿色印刷出版物奖励资金”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及产业扶持资金超过40种,示范基地的5个分基地分别设立区县专项发展基金,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个分基地所属区政府也基本上都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生态逐渐构建,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如,朝阳分基地搭建了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对接科技金融资源,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孵化平台,强化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内容创作服务。2017年朝阳分基地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营收3 204亿元,实现利润231亿元,占全市20%。文化科技融合孵化器建设方面,2017年朝阳分基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88家,服务面积140万平方米。

3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构建了两层次影响要素指标体系,从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五个维度,利用2006-2017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基础,构建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从科技创新、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文化氛围以及产业基础共五个维度展开。

科技创新。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技术的产业,由技术创新开发的新工艺或新产品,以渗透、扩散等方式融合到其他产业中,对其他产业的技术路线和最终产品(服务)进行改变,催生了技术融合。不同产业根据技术融合导向,积极发展相适应的业务,产生了业务融合,最终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本文选择研发经费支出和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作为反映科技创新的指标。

市场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分层理论,人的需求遵循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上升至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相应的在消费层次方面,随着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一物质基础。本文选择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以及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个指标,来反映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的市场需求这一影响因素。

政策支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预算支出的倾斜、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以及产业规划等指导性政策窗口工具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2个指标,来反映政策支持力度这一影响因素。

文化氛围。文化内涵是科技和文化融合形成产品的核心,产品只是一个载体,产品中所体现包含的文化内容才是消费群体所追求的,文化内容来源于历史与文化,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底蕴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肥沃的土壤。本文选择电影播放场次与媒体广告收入2个指标来反映该影响因素。

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对一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成长培育周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选择文化创意产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额、从业人员共3个指标来反映该影响因素。

最后,形成北京市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1985年邓聚龙先生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系统动态发展过程量化分析以考察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基本思想是认为刻画因素的时间变量之间所表示的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因素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因而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样本量的大小没有太高要求,分析时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而且分析的结果一般与定性结果分析相吻合,因而在因素分析、方案决策以及综合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16-19]。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中,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的量度,是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和工具。测度方法如下步骤。

1)首先,选择反映系统特征行为的数据序列X0(k)=(x0(1),x0(2),…x0(n)),也称系统参考序列。

2)在确定了系统特征行为之后,将所讨论的问题,通过语言模型定性分析,获得系统相关因素行为序列Xi(k)=(xi(1),xi(2),…xi(n)),(i=1,2,…,m),也称比较序列。

3)在进行数据关联分析之前,一般要对搜集来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期数据具有可比性,无量纲化数据变化处理方法一般有初值化处理、极小化处理、极大化处理、极差化处理、均值化处理、标准化处理等方法。本文采用标准化数据处理方法。

4)测算各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目前,判断序列间灰色关联程度大小的计算模型主要有邓氏关联度、绝对关联度、T型关联度、斜率关联度等方法。本文选择斜率关联度测算方法。测算公式如下:

首先关联系数为:

则关联度为:

一般认为关联度在0~0.3表示相关程度低于普通,0.3~0.5表示相关程度普通, 0.5~0.7表示相关程度显著,0.7~0.9表示相关程度高,0.9~1.0表示相关程度极高。

本文采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的代表性产业,搜集了北京市2006-2017年共12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资产、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指标、消费性指标、财政支出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等指标数据。数据来源包括《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白皮书2017》、《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6》、《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科技统计年鉴》及政府发布统计公告等。

3.3 影响因素分析

选择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参考序列{X0},选择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共5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及相对应的共12个指标作为比较序列{Xi}。测算文化创意产业5个层次及对应12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4所示。

从影响因素层关联程度排序来看,5个影响因素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从大至小的排序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文化氛围。

从指标层排序来看,12个指标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研发经费支出x4>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x6>地方财政收入x9>文创产业从业人员x3>地方财政支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x10>媒体广告收入x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7>文创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2>研发人员全时当量x5>电影播放场次x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x8>文创产业资产x1。

从影响因素层看,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的科技创新因素排名第1位,关联度0.820;从指标层测算结果看,研发经费支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897,排名第1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灰色关联度为0.742,排名第9位。说明北京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催生促进作用。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近些年来北京在科技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方面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城市创意竞争力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根据相关文献,文化创意产业演化轨迹表明,其每一步跨越都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技术进步主导着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商品与服务多样化,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革。无论在推动印刷、电影、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演化,还是在催生网络文化、手游、手机电视、AR等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科技创新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促进作用。

影响因素层的政策支持排名第2位,关联度0.797;对应的指标层中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度排名分列第3和第5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产业发展中由于面临着一些市场失灵的问题,如投融资渠道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信息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撑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有时会举足轻重。北京市近年来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政策指导文件密集出台,同时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撑,北京市用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领域地方财政支出自2006年的727.2亿元增至2015年的2 703.5亿元,近两年有所回落降至1 500亿元左右。政策因素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较高的关联度,说明近年来北京市政府政策支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较为有效的推动作用。

市场因素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排列第3位的影响因素,其对应的指标“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为0.864,排名第2位。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要素,借助创意将有限的资源优化整合成为财富的资本,以科技融合丰富产业内容,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多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便利性的服务。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北京市产业发展的名片,这与北京近年来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如春笋一般蓬勃旺盛生长的音乐、影视、虚拟体验等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基础和文化氛围的排名分别位列第4和第5位。

4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对首都经济发展的作用

4.1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的发展,对首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催生经济新增长点,在北京市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拉动首都经济可持续增长。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573.0亿元迅猛增长至2017年的4 000.6亿元,占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13.6%上升至2017年的17.7%,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中,除了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外,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产业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重要的亮点新兴产业,如设计服务业实现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40.2亿元猛增至2017年的167.4亿元。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拉动北京市服务业乃至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2005至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拉动在1.7%~4.5%之间,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在1.2%~3.4%之间,2008年奥运年达到高峰,对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分别为4.5%和3.4%。

表5 2005-201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三产业及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

4.2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成为推动北京市非首都经济功能的疏解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意见,一些高消耗工业产业以及区域性物流、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不符合北京首都功能的定位,需要疏解到河北、天津等地。而文化创意产业则凭借其高融合性、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对物质资源依赖程度低等特点,成为契合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重要产业[20]。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对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81.6%,至2017年波动上升至84.1%;而2005年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三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2.7%和10.4%,至2017年分别波动上升至21.3和17.9%,文化创意产业对第三产业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与前者呈现惊人的相似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升级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3 2005-2017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及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趋势比较

4.3 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对就业增长的吸纳作用

随着科技和文化融合产业在北京市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其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有效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产业主体[21]。从2006年至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自9.9%上升至14.0%,2017年略有回落至12.8%,而这期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89.5万人猛增至2017年的206.0万人,翻了一番,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从9.7%上升至16.5%,提高了6.8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2006-201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及占全市比重

产业对就业增长的吸纳作用可以通过就业弹性分析法来测算。就业弹性系数表示产业的就业量变化相对于产值变化的敏感程度,某产业的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该产业经济增长所引起的就业增长率就越大。由此可见,就业弹性系数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某一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业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员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100%

计算北京市2006-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并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进行比较,结果如表7所示。从文化创意产业与三次产业的比较可以看出,2006至2017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51,高于该期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值-0.64、-0.17和0.33,说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强。2006-2017年以来,从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来看,2006-2011年平均值为0.49,2011-2017年平均值进一步提升为0.53,说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就业吸纳能力方面,呈现上升的趋势。

表7 2006-201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及与三次产业比较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细分产业的就业吸纳情况来看(见表8),2006-2011年期间,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业,艺术品交易三个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强,就业弹性系数均值分别为0.74、0.55和0.49,新闻出版业,旅游、休闲娱乐业,广告会展,设计服务的就业吸纳能力最低,就业弹性系数均值分别为0.06、0.18、0.23和0.26;而2011-2017年期间,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业,广播、电视、电影业,设计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高,就业弹性系数分别是1.43、1.22、0.92和0.76。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告会展业、设计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显著上升。

表8 2006-201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5 对策建议

完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政策保障。加大对科研和文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与政策补贴,支持提高科技与文化融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点突破领域,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面,要建立切实的政策保障。探索通过立法保障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加快完善科技与文化融合生态体系。进一步鼓励各类文化科技产业园大家建设,搭建有力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载体平台,依托平台,充分利用聚集北京市丰富的文化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设立文化与科技研发产业基地,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探索构建科技与文化融合领域的“产学研用”机制体制,以及创新文化产权交易的供需对接机制,促进文化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体系。

健全高端文化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关键要素。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要素资源这一主阵地作用,鼓励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文化与科技融合跨界相关专业,鼓励社会组织开展科技与文化融合相关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提升文化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引进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的落户、津贴补贴等激励机制。

加快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市场营商环境。任何区域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优良的营商环境,建立文化、科技部门之间的政策合力,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产业发展业态,政府尽量避免通过直接补贴的方式影响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主体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

猜你喜欢
北京市科技融合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