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开发地方课程 做有根的教育

2020-07-29 11:29李新苗郝国英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土家乡校园

李新苗 郝国英

水有源,树有根。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乡土,那片温暖的土地,叫家乡。家乡是故土,是我们的根。

根,是我们成长的源泉!教育,首先要做有根的教育!

乡土文化是“根”的教育,乡土教材是对“根”的探索。寻根、育根、扎根,用乡土教材打亮孩子们的人生底色,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源头活水,让孩子们在未来无论走向哪里,都是一个有根的人。

寻根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沁县故县镇向升小学教学楼门口的台阶上,一群孩子围坐一起,手捧着一本溢满家乡浓郁乡土气息的乡土教材《大美沁县》,饶有兴致地阅读着,他们时而低头品读,时而激情谈论。看到这样的场景,沁县教育科技局局长王向明欣慰地说:“我们的选择是对的,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将沁县深厚的自然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是沁县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徐特立先生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沁县教育科技局从编写乡土教材《大美沁县》入手,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推进课堂。从教材入手,侧重挖掘其中美的、有价值的养分,对学生进行“根”的教育,开启学生“寻根”之旅,寻乡土历史之根,寻亲情乡情之根,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寻人类文明之根。

沁县教科局局长王向明说,现在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感到很“陌生”,这不能怪他们,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载体。而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首先是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编写这本乡土教材,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沁县的自然、人文、历史等,让学生知我沁县、爱我沁县,为沁县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让孩子们的未来无论是留在家乡,还是走向远方,都是一个有根的人。

乡土教材《大美沁县》以“育大美之人”为目标,将沁县厚重的文化、多情的山水、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富的物产以及有温度的教育等融入教材中,传播正能量,用家乡的文化和身边鲜活的事例给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思想风暴,让学生吸收世代积淀的深厚文化,进而寻找到精神上的“根”。教材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了解沁县、认识家乡的平台,在学生心里烙下乡土文化的印记、种下乡愁的种子,使其成为有故土根、家乡情的人。目前,《大美沁县》已经全部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乡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如同播下了一粒种子,很快便在沁县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此同时,各学校也在乡土教材《大美沁县》的滋养下,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本校办学宗旨、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一本本具有浓厚“乡土味”“家乡气”的校本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遍地开花,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局面。如育才小学的《沁县人民革命斗爭史》《沁州文化古迹》《沁县地名典故》,红旗小学的《思维训练》,南里中心校的《美丽南里》,新店中心校的《沁县民间谚语》,沁县第五中学的《我爱家乡》等等。

育根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乡土教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是传承乡土文化的有效平台。让乡土教材进课堂,让故土文化厚植校园!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美沁县》面世后,很快在全县中小学校掀起了乡土文化学习热潮,各校纷纷开展“乡土教材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做到了“三进五有”,即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有读本、有教师、有课时、有教案、有效果。丰富多彩的校本教材,拓展了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形式,不仅丰富了乡土教育内涵,也使得各校和而不同、各放异彩。课堂上,教师带着学生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方文化的意识,地方文化这朵独具芬芳的花儿慢慢绽放在学生心间。

南里中心校开展了“特色校本课程教学,走进魅力乡土课堂”的乡土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大美沁县》和《美丽南里》之间的契合点,利用充满温情、承载厚重乡土底蕴的两级乡土教材,进行了地方课程课堂教学大比拼。那一堂堂课,就是一场场绝美的乡土文化盛宴。教师讲得饶有兴趣,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孩子们从来没有感觉我们的家乡有这样美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居然进了课本、进了课堂,大家很自豪,兴味盎然地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材中的每一课都是一个文化主题,老师们精心设计,在丰富的乡土文化宝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学生、适合自己教学的内容,以“从小处着眼,指向大方向”为遵循,使很多课程设计都跳出了教材文本的条条框框,回到了身边,回归了生活,这是试验田里育根的过程,美好而成功。

今年春季,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各学校开启“停课不停学”模式,沁县各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乡土文化教育也不掉队。水城精灵白天鹅“回家”之际,红旗小学、育才小学等学校以局长王向明撰写的《水城精灵礼赞》为教学内容,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网络授课;春渐浓、花已开,《春天,醉美瓮城山》又走进了课堂。孩子们在这些乡土课程中,领略了自然美、家乡美。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看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瓮城山,真美呀!原来我们沁县还有这么美的‘姑娘!其实最美的风景不在远处,就在眼前。家乡真美!我爱家乡!”一名学生在学了《春天,醉美瓮城山》之后,亲自去拥抱瓮城山时这样感慨。很多原来一聊起家乡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现在都能给别人当家乡的导游了。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在书本上、课堂内,要全方位“融会贯通”,把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不断拓宽育人渠道,构筑起“乡土走进课堂,学生走出课堂”的交互风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乡土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红旗小学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童心庆端午,童声赞家乡”活动,小小少先队员成为小小宣传员,他们走进山西新军牺盟会纪念馆成为讲解员,宣讲推介沁县历史文化;走上舞台用歌声、舞蹈、三弦书、拉二胡、情景剧等形式宣传沁县民俗风情以及千百年来山水间孕育的沁州文化。

上官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校园空地面积大,于是学校因地制宜,开设了“田间课堂”,开展了“我成长、我快乐,我种植、我收获”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2019年3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自然资源筹建了集种植、劳动实践、体验教育于一体的校园实践活动基地,将每个年级的责任田作为实践区,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每周利用综合实践课、自主活动、大课间等时间,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获,教师指导、少先队员全员参与,与土地交流、与自然对话,学习耕种常识和农耕文化,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劳动创造美”的快乐,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实践中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实践,乡土教材都为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家乡打开了一扇扇窗口,让孩子们的心灵有了归属和成长,让爱家乡教育有了一个可讲、可看、可走的载体,是真正的“育根”有道。

扎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根”的教育,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扎根教育。

把乡土文化的根扎在校园,实现乡土教育常态化、特色化;把乡土乡愁的根扎在每个师生心中,铸就爱家卫国之魂。这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

乡土教材落户各校后,各学校积极挖掘和提炼其内涵,依据学校实际,打造本土校园特色教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乡土文化教育,实现了“打造一所学校、彰显一种特色、引领一方文化”的目标。

近年来,县教科局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优质内涵发展之路,打造具有沁县教育特色的品牌教育,大力推广楹联文化进校园。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喜欢。很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将楹联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营造出濃厚的、立体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同时,将楹联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楹联进课堂、进生活、入心灵。目前,我县教科局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春联大赛”。沁县素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学校以“耕读修身、润德启慧”为建设理念,形成厚重的“耕读文化”,真正让传统文化显于形,化于心。明德小学将书法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全力打造墨香校园。学校将书法教育与学生性情陶冶、情操培养、灵魂塑造融为一体,让这种书法文化自然散发,形成“教师个个学,学生人人学”的氛围。目前,明德小学已逐步走上了环境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书法教育之路。南里中学树木林立,杏树满园,这些杏树不仅是校园环境的重要主体,更是校园文化特有的符号。学校就地取材,打造了“与树为伴,以树为师”的校园文化。孩子们呵护、守望一棵棵杏树开花、长叶、结果的成长变化,也从树的身上汲取向上精神。“你是我心中的一棵树”,便是师生关系最好的样子。在教师心中,学生是一棵小树,是需要被呵护、培育、灌溉和守望的;在学生心中,教师是一棵大树,是挺拔、高大、真善美的化身。南里中学生动地诠释了“树木树人”的教育思想。故县,一代贤相吴琠故里,千古大儒“龙门王通”曾在这里筑室读书、布坛讲学,是文化之乡。故县中学、故县中心校利用这独有而丰厚的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勤学向善教育,传承前辈先贤之优良风范。东风小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人人诵、日日诵,让雅言传承文明,让经典浸润人生。

走进沁县的每个校园,随处可见当地名人、特色小吃、大美山水的展示,一面面墙壁、一条条走廊、一本本校本教材,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无声的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本土文化交流、对话,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一颗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是留住乡情的本。”将过往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住,让孩子们更好地记住乡愁,将美好代代传承,这样的教育才是广阔和芬芳的!

(作者单位:沁县教育科技局)

猜你喜欢
乡土家乡校园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乡土分外妖娆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