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早期桂师马列著作阅读推广模式

2020-08-01 09:2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学生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广西桂林541199)

“阅读推广”从字面理解就是对阅读进行宣传推广,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读者的阅读水平。传播学是社会学的分支,“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1],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僠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就是著名的“5W”模式[2],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

阅读推广实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符合传播学的一般原理,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早期桂师马列著作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揭示特殊的战争年代桂师如何突破封锁,做到让马列主义深入人心,成为师生精神引领和实践指导,最终让桂师成为“桂北革命的摇篮”,深深烙上“红色基因”的烙印。

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桂师)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的学府,从1938年组建到新中国成立的11年里,始终坚持抗日、民主、进步,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对学生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为桂北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办学成绩突出、对革命贡献较大的四所著名师范学校之一。桂师之所以能够为革命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引导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革命启蒙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阅读进步书籍则是桂师的青年学生接受革命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一、早期桂师马列著作推广的“5W”模式传播学体现

与其他的读书活动不同,桂师的读书活动是一个全校性的学习方式,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向学生推荐进步书刊,指导学生阅读,使用了阅读推广的方式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进行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马列主义在桂师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列著作的阅读推广的过程,而这个阅读推广过程也符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图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桂师马列著作阅读推广中的示意图

(一)传播主体:凝聚名师的公信力

传播主体也就是传播者,其地位、声望和知名度影响着传播内容的可信度,也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时的桂师有大批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作为传播主体的他们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传播者来源的多样性。40多位教师中有30多位是因日寇入侵而逃难到广西的,分别来自全国15个省市①,历届任教的教师中有25名是中共党员,还有一部分是进步人士。二是传播者的地位和声望的特殊性。他们当中有丰子恺、贾祖璋、戴自俺等知名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也有杨晦、王河天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更有陶行知、叶圣陶、梁漱溟等文化名人。他们有着合理的身份及合法的地位,有着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反对内战的主流思想,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在学生中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不仅对学校的教学起到中坚作用,而且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列主义在桂师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传播内容:立足现实的指导性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度和需求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桂师的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把传播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确立革命的政治方向。由于传播的内容与中国全民抗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贴近社会现实、深入人心,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师生之间会讨论“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性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国民党与共产党,民族战争与中国政治,全面抗战与片面抗战,皖南事变与民主,抗战运动的前途,德、意、日侵略战争与反法西斯阵线的形成和壮大”等议题[3]。师生之间竞相传阅的有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著作,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著作,有当时在青年当中广受欢迎的哲学、经济学、文学类书籍,有关注时势的期刊报纸等等(见表1)。

表1 早期桂师传播马列主义及进步思想的书、刊、报

(三)传播渠道:激发丰富的创造性

民国时期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印刷品,图书作为表达思想、保存知识、传播知识的工具,所产生的文化影响深远而持久。桂师的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以图书为媒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进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

1.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各类社会组织在自己的内部或外部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4],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马列主义在桂师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课堂、学生会、同乡会、图书馆、读书小组、核心小组等。

课堂上桂师的进步教师和地下党员运用教材的内容并且联系实际,特别是结合中国当时的抗战形势,向学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学生会在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多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愿的原则下自由组合、自发组成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也称读书小组)和研究会,并将其开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阵地;学生以“同乡会”为组织单位,以“联络同乡感情”为由组织读书学习活动;图书馆为配合学校的读书活动购置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在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在图书馆公开陈列以供阅读,还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把进步书刊进行伪装等手段保证师生对进步书刊的需求;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进步学生自觉组成了全校性的“核心小组”,学习国内外形势(以《群众》杂志和《新华日报》的内容为依据),研究分析校方的重大活动,注意和分析有反动嫌疑的师生言行,部署全校的社会活动。

2.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者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群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在阅读活动中,人内传播是通过阅读获取外界的文献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将吸收到的进步思想融会贯通,通过创办进步校刊、印发革命手报等方式,将马列思想和进步理念进行“二次宣传”。1940年3月校刊《桂师月报》创刊,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一年多以后校刊更名为《国民教师》,发表进步言论。学生在校刊中写道:“我们学习社会科学及留心时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许多同学都从报纸上摘录重要的材料,作为研究的依据”“我们没有一个读死书作分数奴隶的书呆子,也没有一个荒废学业忽视课内学习的糊涂虫”②。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理论联系时局,发表了大量批评当时国民教育的文章,揭露教育界弊端,批判国民党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在进步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养成了写日记、读书心得、观察记载、自我检讨等习惯,其中“自我检讨”的风气成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鼓舞学生认真学习、热情服务,以及维护纪律等的主要动力③。

3.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可以点对点交流,也可以一点对多点交流。马列主义在桂师的人际传播是以书籍为媒介的人际传播,桂师的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除了以组织传播的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播马列主义,还在生活中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与学生接触,采用个别谈心、批改日记、小组座谈、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言传身教,向学生介绍进步图书,不断发展和壮大马列主义理论的读者群。

在桂师进步师生的积极努力下,马列主义的宣传形成了公开传播和秘密传播两大方式,开拓了新局面。各种学习团体和组织吸收、学习、消化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思想,并将它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扩散,影响社会。

(四)传播对象:启蒙平民的求知欲

传播对象是“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社会基础,是传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5]。马列主义在桂师的传播对象是桂师的学生,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是单一的师生关系。桂师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和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平民家庭或者是农家子弟,他们的阶级地位使其更易于接受革命的思想。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他们思想纯朴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社会责任心和求知欲。进步教师们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导他们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使他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坚定了他们的革命理想信念。

(五)传播效果:培养坚定的革命者

桂师浓厚的进步的风气在当时普遍受到肯定,桂林一些小书店不公开摆卖进步书籍,但看到佩戴“桂林师范”校徽的学生来买书,店主就从屋里拿出几本让学生选购,可见桂师学生是可以信任的[6]。而通过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桂师学生也从中获得了信仰的追寻、视野的开阔、信念的坚定、勇气的来源,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1.立场坚定,牺牲壮烈

从1938年创办到1949年6月,桂师在十年间共招收了900多名学生,其中很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40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或者从事地下工作,有50人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平均每20位师生员工中就有一位成为烈士。桂北人民武装起义领导小组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桂师的学生,桂师因而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

2.深入群众,建设国家

桂师历届的毕业生大多数都回到农村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为农民服务。当党在桂北发动武装起义时,大批桂师的学生投入革命洪流,对革命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

二、早期桂师马列著作推广与传播的启示

早期桂师马列著作在师生之间得到广泛的传播,马列主义成为青年学子追求的理想。在当时传播媒介差、传播手段受限、传播环境艰险的情况下取得如此令人钦佩的效果,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

(一)使命感成为自觉的推动力

在那个年代,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为国家救亡,为大众启蒙”的崇高理想与抱负,也就是说无论是传播者还是传播对象,都有着共同的对真理、对进步、对民主、对自由的向往,而传播者的引导更为突出和重要。

杨晦当时来到桂师,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与夫人孩子一同去昆明而是留在桂林,他觉得“桂林离抗战前线更近一些,更能激发人的革命意志,更好地为抗战服务”。他对学生强调:“把读书看成人生的需要、革命的需要,人才能进步。”[7]傅彬然常提醒学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启迪他们爱国的良知,经常朗诵爱国诗句,给同学讲中国所遭受的耻辱,给同学们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8]。有的老师讲课也往往与马列主义观点相结合,灌输一些新的思想,并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结合起来,鼓起师生抗战必胜的信心。还有的老师教导同学如何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联系农民群众,树立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

(二)理论原理与社会需要结合

一方面当时中国社会存在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马列主义确实有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作用,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在桂师的传播让学生们更加体会到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桂师学生讲究民族团结,同学之间汉、侗、苗、瑶、壮、回等各民族共处一堂,没有民族隔阂和歧视;他们走工农结合的道路,在饥荒的时候大家商议匀出食堂2000斤白米送到受灾群众家中,在这个过程中也对群众进行调查访问和了解,自己也深受教育[9];开展民主学潮运动,在中共灵川特别党支部的指导下,进步学生参与了“驱赶蒋宗耀的斗争”,取得了完满的效果,打击了反动势力,培养和锻炼了先进分子,积累了领导学生运动的经验[10]。

(三)国家责任与个人成长结合

国家、社会这个宏观的大局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走向,也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青年要“担负起民族的兴亡”,同时也需要有个人的成长。在用马列主义宣传担当救国救民的大任、锻造品格、锤炼意志的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他们应当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学生经常到附近的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和进行农村状况的调查,为附近的农民开办文化夜校,学生将所学的师范教育知识和所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带给农民。还专设了妇女成人班,教师由女同学担任,这为桂师的学生学以致用,了解社会疾苦,树立为广大农民、劳工服务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传播过程与现实条件结合

在桂师传播马列主义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材施教的理念。尽管当时战乱纷飞,有日军侵袭时的逃亡,有缺设备、缺资料的窘境,有白色恐怖的压力,还有招收学生年龄跨度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等等不利情况,桂师从校长到普通老师都竭尽全力保障学习。没有足够的图书、仪器就抓住机会将疏散到桂林的其他学校的图书、仪器等借过来;在日军入侵,学校疏散的过程中仍然利用现有条件组织“暑期宣传队”,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发动师生员工以开办合作社、搞肩挑生意、筹粮借房、自己打柴烧等办法,维持师生员工生活和学校运转。在艰苦条件下师生们仍然学习《反对自由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进步文章或书籍[11]。

(五)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亲和关系

进步教师没有架子,同学们可以经常到老师家请教、借书,有时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围坐火盆边讨论问题,这种融洽关系使同学们受益良多。老师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给予学生无私的帮助。如中共地下党员王河天从国民党的监狱里被解救出来后到桂师担任教师,虽重病缠身,仍大力发展和培养进步的学生,学生们常常到他家中请教,他不厌其烦地耐心分析、讲解;傅彬然鼓励学生给杂志写稿,认真批改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文章在他的指导下发表在《救亡日报》等进步刊物上;唐现之校长为解决学生与国民党派来的军训主任之间的矛盾,与学生一同受罚,令学生感动[12]。桂师有那么好的学习风气和进步思想,与这些老师的影响分不开。

三、结 语

桂师的革命前辈以阅读推广的方式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思想,进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发挥了知识分子在马列主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了多样的传播渠道、传播手段、传播方法。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的革命意志、亲和的感染力团结和发展了进步青年,为改造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为新时代高校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知识、踏实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借鉴。

注 释:

①②③汤松年.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桂林师范学校[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桂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六辑),1984:90,93.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剖析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
浅谈党的干部如何做好人民公仆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聪明的学生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