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理工科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

2020-08-06 15:00刘洁雷思友
卷宗 2020年15期

刘洁 雷思友

摘 要:在当今世界工程教育发展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出,对理工科学生进一步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借助Cite Space软件,探讨了我国理工科高校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对照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理工科高校;Cite Space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建设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096)。

工程伦理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术的应用伦理[1]。随着工程强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实施,对广大工程科技人员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工程伦理教育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目前在我国的理工科高校中尚未普及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未来工程事业主力军的理工科学生,不仅对其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也要注重他们的工程伦理教育。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先锋军”,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目标的现代化工程师。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和CNKI数据库,借助Cite Space绘制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在探讨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之后,对照我国理工科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国内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1.1 工程伦理教育是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工程伦理,并且将工程伦理教育视为工程师的基本素养,而所谓工程伦理,既是工程的伦理准则,又是工程师的伦理准则[2]。我国作为制造大国,但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且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也尚处于萌芽阶段。而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学科,引入大学生的课程之中[3],但我国理工科高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从而导致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相对滞后,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也就相对薄弱。因此,对我国的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正是响应国家号召和顺应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初衷。

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必然要求

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的人们缺乏工程伦理意识,导致了哥伦比亚号事故、美国“挑战者”号灾难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事故的发生[4]。在我国,湖北恩施的高阳寨隧道口特别重大坍塌、南广高铁白云隧道塌方、10·10无锡高架桥垮塌等一系列工程事故,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导致了巨额的经济损失、环境被大面积污染等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实质都是工程伦理道德问题。很显然,不管是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发展,还是国内的工程问题,事故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减少,反而随着社会经济越发展,工程伦理问题就越突出。因此,我国理工科高校不能再忽视对于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把工程伦理教育视为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伦理道德素养的高素质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途径。

1.3 工程伦理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5]。人们在享受着工程活动给世界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为一些为了追求利益而导致的“桥脆脆”、“楼歪歪”、“豆渣路”工程、厄尔尼诺等现象的人“买单”。现代的工程师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者之一,更要具备专业技术和工程伦理双重视角。所以,必须要对未来工程师的后备军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以便他们应对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同时也使理工科院校和我国的工程技术可持续发展并实现质的飞跃。

2 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就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来看,社会条件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限制,即工程伦理问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突出。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借助Cite Space对近十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如图1),其中Centrality>0.1且出现频次较多的分别是ethics、education、engineering ethics、engineering education、student,表明工程伦理及其教育的研究在国外是重点。如德国通过工程技术和伦理教育来推进工程教育,除了对工程伦理的产生与本质进行着重研究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工程伦理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6];Mark(2019)认为在研究方面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不足,使人无法恰当地衡量竞争产品,无法被基本伦理考虑所提供的明确指导所动摇[7];Nair Indira(2020)认为工程伦理学必须以一种针对这些现实的方式来构建和教授并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与关怀伦理相结合的工程伦理实践框架,为工程伦理实践提供了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工程伦理问题在工程精神和文化中得到更现实的解决[8]。

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目前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基于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借助Cite Space软件进行分析(如图2),得到Centrality>0.1且出现频次较多的分别是工程伦理教育、工科伦理、工程教育。表明国内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关注及研究在持续不断增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要求,从2018年起,将“工程伦理”课程设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程[9];杨斌、张满等认为目前工程伦理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10];吴鹏、胡巧认为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仍存在机制和政策的缺失、缺乏整体思维训练、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11];夏嵩、王艺霖等认为工程伦理在我国工程高等教育中长期缺位,工程伦理的开展会遇到专业融入度不足与实践参与度低的难题[12]。

2.3 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

1)研究生的工程伦理课程设置不合理,本科生的工程伦理课程开设太少。此外,缺少同时通晓工程与伦理知识的教师和专家。工程伦理课程缺乏学科互融,缺乏感染力,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工程伦理认知模糊,从而导致将来出现工程方面的道德伦理问题。

2)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薄弱。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却还在探索阶段,对于工程师的培养重心一直在其专业和能力水平的提高,重学理轻伦理,一直欠缺对工程师的伦理道德教育培养。

3)教学方法较单一,缺少创新。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庞大,但我国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理论课占比过大,实践环节占比过小。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大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多以教师讲授和知识传授为主,实践机会较少,没有将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去模拟真实案例的决策。

3 结论及改进措施

3.1 结论

目前我国在校的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工程伦理的整体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伦理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普遍较弱。尽管我国理工科高校对于工程伦理的教育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但相对于国外的研究与发展而言,国内还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学科交叉性、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方法单一、相关领域的教师和专家极其稀缺。

3.2 工程伦理教育的改进措施

1)合理开设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唤醒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在可持续性的讨论中,伦理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涉及伦理和社会技术决策的领域。迄今为止的一系列工程事故及其灾难性后果都在不断告诫人们,工程问题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也是道德伦理问题。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2)提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强化其对工程活动与学科交叉的研究,壮大师资力量。由于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快速步伐,教师与专家必须掌握必要的词汇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以识别、分析和交流其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所产生的伦理问题。

3)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理工科学生的课程一直充满灵活、实践和应用性,他们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普遍对人文类课程缺乏兴趣,但普遍对培训、实用性训练等新内容的适应性和接受度很高,因此,对理工科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要避免纯粹知识传递和灌输说理,要讲求方式方法,多采用愉快教学法、案例教学、布鲁纳“发现法”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美)迈克·马丁,罗兰·辛津格.工程伦理学[M].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邬晓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历史概况、教学实践和发展趋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03):122-127.

[3]Michael Davis. 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Integrating Ethics into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ourses [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05(11): 631.

[4]董小燕.美國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上海高教研究,1996,3.

[5]李曦辉,黄基鑫.绿色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08):3-15.

[6]台红蕊.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9):121-122.

[7]Mark Yarborough. Twentieth-centu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21st-century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 toxic mix [J].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2019, 26(4): 271-275.

[8]Nair Indira, Bulleit William M. Pragmatism and Care in Engineering Ethics[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20, 26(1).

[9]周学智,吴小林.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9(Z1):73-75.

[10]杨斌,张满,沈岩.推动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工程伦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4):1-8.

[11]吴鹏,胡巧等.基于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3):147-148.

[12]夏嵩,王艺霖,肖平,富海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

172-176.

作者简介

刘洁(1993-),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管理、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