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原则与路径探究

2020-08-06 15:00刘春颖
卷宗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原则

摘 要:新时代以来我国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与发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中迫切关心的问题。现代“博爱”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在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手段与目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在教学内容、实践方案、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四位一体”中体现博爱理念,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

关键词:博爱理念;教学体系;原则;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校级教改项目:“博爱”理念下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以来我国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与发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阶段,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中华传统美德中“博爱”理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不但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文化自信,而且为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1 博爱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现代所说的“博爱”是中国社会历经几个世纪以来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形成的新的价值理念。博爱,顾名思义有爱且博,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谓泛爱一切人。出自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第二,指自由、平等、博爱。这两层含义鲜明地表明了现代博爱思想是以自由平等为基础,被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时代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1)道德规范性。博爱从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准则,都是儒家“仁爱”思想和基督教“博爱”思想的现代体现,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坚实丰富的伦理思想基础[1]。儒家学派“仁者爱人”的仁爱观念,主张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为根本的、在血缘关系上和等级关系上分远近亲属向外扩展的爱,但这不是孔子仁爱观念的终点,“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见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等,提倡将仁爱推己及人,达到“泛爱众”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爱。从亲亲家庭的孝悌关系扩展到博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再到和谐秩序的社会关系,孔子仁爱思想就是充当着道德规范功能。

2)教育示范性。博爱从哲学范畴到伦理道德思想再到教育领域,近现代教育家们把博爱思想中的“博”给出了丰富的解释与运用。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伟大人民教育家,“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关“爱”的精神内涵。陶行知以“爱”为核心与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爱”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怀,也是一种激发行为的动力。只有通过“爱”才能更好地将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確立博爱情怀,爱满天下,学校全体师生才能众志成城,形成强大有力的教育整体,这才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3)时代地域性。近代革命以来孙中山先生将伦理道德与革命实际结合作为自身政治思想核心,被人们广泛接受、学习和传播。孙中山博爱思想,一方面吸收基督教博爱思想又超越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口号的狭隘阶级利益,将博爱的道德观念并注入新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东方资产阶级的救人、救世、救国的进步性;另一方面吸收“博爱行仁”,对儒家“爱有等差”观的否定,维护人的平等权利和尊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性[2]。这种“中西融合”的博爱思想,主张人的平等权利、倡导社会建立良好道德观念,具有鲜明地域性、时代性、革命性和政治性。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救国救民、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奋斗终生,不负孙中山先生的“博爱”革命理念和政治抱负。

4)当代价值性。在“爱”的问题上东西方达成了“普遍之爱”的共识,为人类道德和伦理精神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和以“博爱”为核心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当今世界伦理道德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非凡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博爱思想的社会价值性从有利于政治统治的工具转变为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准则。在当代社会,博爱也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价值引领和行动方向。

2 博爱理念下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思政课构建博爱教学体系就要突出其理论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从博爱理念到实际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中,坚持遵循三个统一原则:

1)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基于博爱的教学体系的理论性指“博爱”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石,是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实践方案、教学方法和评估的内在逻辑;博爱教学体系的实践性是将博爱理念具体化,是指对学生主体践行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博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作为“知”的层面,将博爱理念蕴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能动性、可操性、系统性,是“行”的层面,避免“知而不行”和“知行脱节”。深化博爱理念在思政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

2)坚持手段与目的相统一原则。构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过程中,博爱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做到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相统一。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和结果都要体现博爱性。过程表现为“有差等的爱”,结果表现为“无差等的爱”[4]。手段归根到底来源于目的。只有通过对人的手段的肯定,人的目的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肯定。博爱作为对人的价值的确认,也应该表现为“有差等的爱”。不同的人,手段不同,意味着就特殊群体而言,教学体系的制定就越应该也越可能给予更体现出爱的要素。每个人作为人类整体中的独特一员,作为本真人性的体现,本身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他们在目的价值上是相同的,应该表现为“无差等”地爱一切人。[6]教学体系制定的制度、政策、文件要体现出博爱的要素,体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3)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原则。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必须遵循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坚持价值性就是坚持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寓博爱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强调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解决思政课“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坚持知识性就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设计和评估“四位一体”体系中体现出专业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解决思政课“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鲜明的博爱理念作为价值导向,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设计和评估中实现有机融合,共同致力于“四位一体”博爱教学体系的实现。

3 “四位一体”博爱教学体系创新实现路径

我院坐落于“博爱之都”南京,自建校以来,秉承“博爱塑魂”的办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博爱”理念,以教学内容、实践方案、教学方法、评估体系“四位一体”博爱教学体系,推进学校思政课内涵建设的具体化进程。

1)博爱特色教学内容的挖掘与丰富。认识和挖掘具有博爱特色教学资源,既服务于教学内容,又是本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第一,以国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根本:如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红船精神等等;第二,以“博爱之都”南京城市文化为依托:如孙中山以博爱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梅花山“博爱阁”的故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纪念馆,“万世师表”陶行知纪念馆等;第三,以学校优秀校友为典型案例:如多年坚守一线无私奉献的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第四,以博爱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如校外志愿服务和实践、百“爱”墙、残障名人文化园、博爱广场、以及校园无障碍设施、“暖阳公益”组织、“太阳花”青年志愿者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校外特殊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等等。

2)博爱实践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教学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又同理论教学不可分割,意在达到知行合一教学目标。实践方案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专业自身发展需要、贴近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需要等。围绕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方案,要对博爱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和思考,达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逐渐过渡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首先,探究博爱思想内涵,明确实践目标和方向;其次,阅读相关书籍把握博爱精神;再次,重走革命路,参观南京中山陵博爱坊等,领悟博爱精神;再次,结合博爱精神,组织教学内容的主题讨论;最后,确立博爱实践教学机制,积极建设固定的校外博爱实训基地。

3)优化载体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设计。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观,载体优化配置更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依据共享性、目的性、融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载体优化,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5]。针对个体差异和不同特殊残疾群体采取多元教育方式,善于发现个体特点,发掘特长,优化载体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博爱的体现。利用现代技术载体丰富教学方法,课下推送相关教学内容、博爱教学案例和时事案例视频资料,课上利用翻转课堂或智慧黑板设计互动教学,实现多元教法。

4)以爱为本教学评估体系制定与管理。基于“博爱”理念制定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估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然要求。评估体系除了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政治性、可操作性外,更应该具有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博爱教学理念和学生友爱实践。一方面,对于教师博爱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方案设计、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等方式来实施评估考察。另一方面,对特殊教育院校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或学习结果的评定,除了作业、考试测评方法外,可以加入适当人文要素方面评估,如从学生日常行为考察,助人为乐、好人好事、互帮互助、尊敬师长、绿色环保、关心特殊群体、参与志愿者服务等。

除了在评估体系体现博爱人本性方面的要素外,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也要发挥出博爱人本性原则的作用,用信任的原则优化教学各个环节,简化手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对学生生活管理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的规章制度,用爱的原则满足个体化差异化和特殊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楊清虎.“博爱”思想研究30年[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11):50-53

[2]严昌洪.从救世、救人到救国——孙中山博爱观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4)36-42.

[3]习近平《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8.3.

1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318/t20190318_524546726.shtml

[4]沈晓阳.博爱观念的现代诠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3(3):8-13.

[5]刘春颖.共享理念下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化配置的新思路[J].新教育时代,2017(9)176,143.

作者简介

刘春颖(1977-),黑龙江人,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