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及管理策略

2020-08-06 15:00周洁
卷宗 2020年15期
关键词:凝聚力管理策略

周洁

摘 要: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如何利用其积极因素,并因势利导转化其消极因素,应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主动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加强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进一步探讨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领袖;成员沟通;凝聚力;管理策略

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组织。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而正式群体是以解决人们的生产和生存的需求而建立的,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存以外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非正式群体这个途径来满足这些需求。共同的时间空间条件,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性,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的相容性,相同或类似的经历和背景等,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

1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最早由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正式组织只反映了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或职务)关系,不能表现出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却时时都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在这里,人们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他们组合到一起。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是自发产生的,但对其成员却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他在实验中发现,工人们在生产中自发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准则,如干活不能过于积极,也不能过于偷懒。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对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规范。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人群集合体。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利益与风险。个体在交往中,如果价值观一致,会使双方的心理距离迅速缩短;如果价值观不一致,心理距离便越拉越长。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企业中的员工虽然都有各自的利益,但往往部分员工的利益会趋于一致。这些利益一致的员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2)共同的兴趣爱好。人有各种兴趣爱好。正当的兴趣爱好,有助于陶冶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增长知识,促进身心平衡,提高休息质量。兴趣爱好的一致,会促进一些员工经常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3)共同的经济与社会背景。这里的背景主要是指以往的学历、当前的处境、出身、家庭、年龄、性别、职业、生活地域等等,特别是当前的处境尤为明显。一般而言,背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相互沟通比较容易,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4)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会使个体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从而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较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

2 对非正式群体的应对策略与管理方法

2.1 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应对及引导策略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漠视、回避他的存在,也不能一刀切简单地将其禁止、取缔,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别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消极型的群体,要找出有影响力的成员,谋求与他们的合作。管理者应对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谋求与他们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沟通,使其理解和接受组织的目标。

对于兴趣型群体,应理解其存在及立场,对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为其成员提供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组织中也能得到需求的满足,引导其群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与组织的一致性,使他们慢慢向积极型群体转化。

对于破坏型群体,当教育、引导不能使其向有益于企业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对群体中极具破坏性的人物要坚决清除,使其接受应有的惩罚。

对于积极型的群体,应有意识的对其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使群体内部的凝聚力与企业文化接轨、群体目标与企业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

2.2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2.2.1 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密切,互相信任,增强企业凝聚力,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有两项基本功能,即工作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特定任务,要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必须通过群体动员,组织其成员积极努力工作,这种组织生产工作,并取得成果的活动,称为群体的工作性功能。对于非正式群体来说,它的工作性功能不是很强,但它在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维持性功能方面,却有独特的作用。

1)满足需要。非正式群体具有可自愿性质,职工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群体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如自我表现、归属、安全、爱与被爱 等方面需要的满足。

2)融洽感情。员工通过非正式群体相互交往、加深了解,使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与融洽,从而产生加强合作的意愿。如果职工把这种协作关系和合作精神带到企业正式组织中,将有利于促进企业活动协调进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激励培训。非正式群体的群体观念很强,对于工作中的困难者和技术不熟练者,非正式群体中的伙伴往往会给予自觉指导和帮助。同伴们善意帮助和激励,可以促进他们工作技能提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企业起到激励培训的作用。

2.2.2 利用非正式群体内部压力大,标准化倾向强等特点,做好引导工作,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需要结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社会的,也有心理的。有些需要可以通过工作性的活动得以满足,例如,通过工作取得成绩,获得报酬,可以满足人的某些物质需要、成就需要以及自我表现的需要等。但是人的有些需要,如社會交往、尊重、亲和等需要,则是通过群体内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得以满足的。这种需要的满足可以维持群体的存在和正常运转。

非正式群体最基本的优点之一就是它辅助正式群体去完成工作。非正式群体本质上可以作为对正式群体的积极支持,正如以上所分析的,它在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成员在本群体中可以获得“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的满足。群体成员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通过工作本身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还有一些则是很难从正式群体中获得的。正式群体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运行的,群体成员在其中形成的主要是各种职责、层级关系。在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角色塑造下,他们的心理需要、感情需要难以得到满足。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员工之间的这种非工作关系、自发关系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空白得以弥补。需要的满足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从而对群体目标的实现、群体的工作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利用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沟通灵敏、迅速的特点,使领导能够及时收集群体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

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十分快捷。群体内部良好的人群关系,其建立与维持,或改变员工态度等,都有赖于群体信息的传递。群体通过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递。正式途径的传递是主要途径,但方式过于单调,具有强制色彩,易导致形式主义的弊病,不易被成员认可,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相对于正式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非正式传递方式表现出来的自然性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员工的共鸣而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非正式群体的绝对“权利”和大量信息都掌握在“领袖”人物手中,往往这些信息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企业管理者也不妨多找他谈一谈,对这些建议或意见多听一听,只要能以诚相待,深入群众,就可以求得不少有用的信息,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

2.2.4 利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影响大、活动能力强的特点,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心理性、情感性因素的需要,成员间的关系由其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调节,并且非正式群体一般都有自己的“群体领袖”。“群体领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的,这与那些由规章制度形成的、带强制力的权力性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前者更具说服力。群体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处理非正式群体的这种影响力,将对增强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的成长发展产生极大的益处。一个非正式组织的领导,必须拥有特殊的资格,具有以下特征:技术上比其他成员优秀;在组织服务的时间较长;年龄较大;掌握大量信息,并能传递信息;具有令人钦佩的人格。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要想转化非正式群体必须争取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发现他的个性和习惯,然后经常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他的工作,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在适当时候委以重任。

2.2.5 努力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趋于一致,从而使职工获得最佳的工作心里状态

加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的相互交流,创造机会让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相互参加对方组织的活动,条件成熟可以让双方共同组织活动。正式组织每每开展活动要在非正式群体中找到合作的伙伴,充分发挥它们的特点,比如兴趣小组有体育爱好者,文艺爱好者等,利用他们的力量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既增强正式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吸引非正式群体成员来参加正式群体活动,有利于引导它们到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上来。而非正式群体组织活动也缺少不了正式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局每年组织文艺汇演活动,为各支文艺队参演提供服装、差旅费用报销等,就是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群体的政策支持和场地、器材等其它支持。加强正式组织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提高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参加有组织的活动。条件成熟后,可以在非正式群体内逐步建立规章制度,强化各成员的纪律意识,成立相应的正式组织。比如,成立足球队、篮球队、集邮协会、文艺队、老年大学等。

2.3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2.3.1 要做好其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大都具有某种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能力或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整个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有利于引导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对于既是企业正式组织中的骨干,又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对其的管理引导,让其在正式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便于其做好其他成员的转化工作,以利其所在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等方面趋于一致。对部分在员工中造成不良影响的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要努力做好沟通和说服工作,解决其合理需求,打击其无理需求。

2.3.2 强化正式组织的功能,要使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目标纳入组织目标的轨道

对非正式团体要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如果与企业目标相冲突时,可能对企业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它阻碍了管理者的努力,减弱了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使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抵制企业的管理政策和目标。特别是整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非正式组织存在时,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进程。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平时的管理中,要有意识的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方向性的引导,要使非正式群体认识到,只有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才能满足其需要,才能保证其小群体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其自觉地将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小目标纳入组织的大目标。

2.3.3 要重视与他们的感情联系

非正式团体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人是有感情的,当正式团体和组织不能完全满足个人的需要时,必然有非正式团体的出现。关键是如何引导以及怎样处理领导与非正式团体的关系。引导得法它将是正式团体的必要补充和支持。因此对非正式团体不宜采取消极限制的态度。非正式团体只要不是非法组织、流氓集团,不要采取取缔或限制的办法。疏导胜于防堵,防堵可能引起反抗或不满。只要不妨碍组织目标,不仅允许存在,而且一般不要伤害非正式团体的利益。总的原则是无害支持。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正式团体上,但要使正式团体的利益尽量和非正式团体的利益结合起来。正式团体越能满足个人的需要,非正式团体就越少。但正式组织难以满足职工多种多样的需要,在这方面非正式团体可以互补。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敞开胸怀、抒发意志与情感的场所,因此倾听人们在这种场所发出的心声,对“非正式组织”管理的改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为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 对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进行经常性的了解和阶段性的评估。企业的领导人应加入到非正式群体中主动与员工接触,了解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情况,对“非正式”群体成员对组织管理者和管理过程不满和抱怨的容忍和接纳.同时各级管理者还应尽可能地参与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使得组织的领导者同时又是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使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和利益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4 结语

作为人,无不具有表现自我、博得他人重视的欲望。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管理工作中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坚持正面引导,这样方能达到最大限度管理好企业的目的。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关心和引导,使非正式群体作为集体的有益补充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集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导和管理好非正式群体,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工作中,我们应重视非正式群体管理面临的各式各样的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引领和带动整个企业的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2]赵镝,蒋雯.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作者简介

周潔(1975-),女,汉,四川合江,现供职于西南石油局有限公司贵州石油基地服务中心,经济师,大学本科,现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凝聚力管理策略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讲故事是企业最具有凝聚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