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分享:一道美丽的语文课堂风景线

2020-08-07 08:56郝冰杰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课内容

郝冰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审美能力。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每节课来夯实基础,但是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直接导入有审美疲劳,尤其是知晓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之后,这样就会对语文课失去期待。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应该在上课之前就给学生一些期待,让学生期盼着此节课的与众不同,抓好课前3分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安静下来,为上课做好服务。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这3分钟时间日积月累,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住校学生占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比例较高,学生从小缺乏在公众场所讲话的勇气和能力。针对此情况,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课前分享”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明显,在此与大家分享经验。

一、精心组织,不拘一格

在新接手班级开始的第一节课就告知学生以后的每节语文课都要开展“课前分享”活动,课前3分钟演讲的活动,目的是把写作与听、说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由分享者分享内容(用时3分钟)和师生评价(用时2分钟)组成。活动的方式是按学号轮流进行,主要采取“学生讲—学生评—教师评”的方式;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准备是否充分、内容是否充实、表述是否清晰生动(声音响亮)、态势语言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脱稿表述、是否获益较多。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的评只是对学生评价的补充。

二、趣味性与实用性并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告知学生,分享的内容只要思想积极健康都是可以的,不仅可以诵读古诗、分享故事、评论新闻、讲述名人故事,还可以给大家推荐喜欢的歌曲、喜欢的电影和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口头展示、融入肢体表演,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高中三年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同一种形式的演讲,时间长了,一是学生素材匮乏,另外学生的兴趣会减退,这样操作,让学生感觉每天的语文课又会有意想不到的新东西,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博采众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前分享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展现学生自己的风采。有时一天如是两节课连堂,第一节课学生分享,第二节课由教师进行分享,一般分享针对一些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提供一些新闻媒体的评论意见,这样有助于学生参考从何评论此事件,对提升思辨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有时分享《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时分享《我是演说家》中的一段演讲,欣赏精彩的观点和优秀的演讲范儿;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小视频,感悟其中的哲理,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分享内容,让学生积累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效果可观。

三、发扬民主,尊重分享者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课前分享也是这样,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分享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快乐和友爱。因为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的思维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点也不太相同,学生分享的内容,可能其他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就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都能自由表达,让每一位分享者都被尊重。筆者在课堂上经常提到一句话就是:“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成功的课前分享一定是评价者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分享者,众所周知,学生个体水准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可能言语流畅,妙语连珠;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出现用词不当,结结巴巴,甚至因为紧张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但是作为评价者,最主要是看到分享者的优点,适时的鼓励让他以积极的心态准备可能更成功的分享。这样能教会学生欣赏别人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也会有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总之,课前分享作为一节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每节语文课有所期待,也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思维能力,为后面高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做了很好的热身,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课内容
语文课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