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腔类肺癌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2020-08-08 09:57马晓静时高峰贾占莉黄立强
肿瘤影像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吸烟史实性病理学

马晓静,时高峰,王 琦,冯 会,贾占莉,黄立强,韩 雪,匡 婕

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CT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

2.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病理室,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最多的肿瘤[1],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发现了多种多样的肺癌影像学表现,其中囊腔类肺癌属于一种罕见的类型,表现为薄壁囊腔伴或不伴软组织成分[2]。此类疾病与肺大泡感染及炎性反应等良性疾病难以鉴别,有时病灶实性成分尺寸小,穿刺活检等有创检查阳性率低[3],给诊断及治疗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正确认识囊腔类肺癌的CT表现对于放射科医师来说很重要,可帮助指导临床医师做出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查询2015年1月1日—2019年7月16日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中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肺癌患者5 452例,分析术前CT图像,筛选影像学表现为囊腔类肺癌的患者。入组标准:① CT表现为含气腔隙伴或不伴实性、亚实性或磨玻璃成分。② 含气腔隙最大径>5 mm(排除含空泡的病变)。③囊壁厚度≤4 mm。④ 经术后或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是肺癌。排除标准:① 无完整的临床病史;② CT检查前经过穿刺或抗肿瘤治疗。

1.2 CT扫描协议

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机。患者常规训练呼吸,采取仰卧位,吸气后屏气,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膈角以下。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层厚5.0~7.0 mm,层间隔5.0 mm,矩阵512×512,旋转时间0.5 s/r,探测器准直128 mm×0.6 mm,螺距0.92,扫描视野350 mm×350 mm。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均行B60f肺算法和B40纵隔软组织算法薄层重建,层厚1.0 mm,间距1.0 mm。图像均上传PACS,所有图像都在影像诊断工作站观察,肺窗窗宽1 500 HU,窗位-600 HU,纵隔窗宽350 HU,窗位40 HU,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窗宽窗位,获得最佳观察图像。在PACS中采用多平面三维重建软件,重组获得矢状位和冠状位。

1.3 CT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上传到PACS后处理系统进行图像观察及测量,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技术仔细观察病变。由2名有胸部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阅片,出现分歧时协商解决,意见不一致时请高年资主任医师阅片达成一致。应用MPR选取病变最大层面测量病变整体的最大径、实性成分的最大径、囊腔的最大径,观察病灶的位置、形状(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密度(纯囊腔,囊腔伴磨玻璃密度、囊腔伴亚实性密度、囊腔伴实性密度)、与邻近结构(胸膜、血管、支气管)的关系、边缘特征(分叶征、毛刺征)、瘤肺交界面(清晰、不清晰)、囊腔的形态(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囊腔内部结构(分隔、血管穿行),囊壁是否均匀及内壁是否光滑,两肺有无肺气肿表现。囊腔与结节形态学关系见图1。术前多次检查者需要比较病变的变化情况。

1.4 临床及病理学资料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吸烟史;记录病变的病理学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图1 囊腔类肺癌Mascalchi分型

2 结 果

2.1 患者信息

5 45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113例,其中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7例,CT检查前经过抗肿瘤治疗5例,进行穿刺活检3例,最终入组患者98例。入组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39例,年龄为37~76岁,平均年龄(59.2±9.1)岁。有临床症状的49例,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无症状的49例。有吸烟史者53例,其中女性2例;无吸烟史者45例。

2.2 CT图像分析

98例患者病灶位于右肺53例,左肺45例,其中肺气肿患者31例(31.6%)。肿瘤最大径为1.1~17.5 cm,囊腔最大径平均值为(1.6±1.1)cm,实性成分最大径为0~15.2 cm。外周型85例(86.7%),实性病变58例(59.2%),亚实性24例(24.5%),磨玻璃16例(16.3%)。形态不规则有70例(71.4%),瘤肺交界面不清晰69例(70.4%),有分叶征67例(68.4%),胸膜牵扯征79例(80.6%),血管集束征84例(85.7%)。多个囊腔50例(51.0%),囊腔形态规则59例(60.2%),壁不均匀增厚64例(65.3%),内部分隔58例(59.2%),壁结节47例(48.0%)。囊腔与结节的位置关系Mascalchi分型:Ⅰ型39例(39.8%),Ⅱ型3例(3.1%),Ⅲ型30例(30.6%),Ⅳ型22例(22.4%),混合型4例(4.1%)。详见表1及图2。

2.3 病理学检查结果

98例肺癌患者的病理学类型:81例腺癌(1例肠型腺癌,5例黏液腺癌,5例微浸润性腺癌,70例浸润性腺癌),17例非腺癌(10例鳞癌,7例腺鳞癌)。行EGFR基因检查的共65例,其中基因突变37例(56.9%)。患者均行淋巴结清扫,有淋巴结转移的10例(10.2%),无淋巴结转移的88例(89.8%)。

2.4 随访结果

CT随访:患者中有12例患者存在随访记录,随访间期1.3~32.5个月,2例未见明显变化,10例病变明显增大,实性成分增多或囊腔减小。(图3~4)

3 讨 论

囊腔类肺癌是肺癌的罕见表现类型,发病率介于0.5%~4%[4]。20世纪50年代第1次报道与囊腔相关的肺癌[5],近些年囊腔类肺癌陆续有学者报道,但是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名称也各不相同,如薄壁空洞型肺癌[6]、起源于肺大泡的肺癌[5]、含囊腔的肺癌[7]、囊腔类肺癌[8]。

囊腔类肺癌好发于中老年,60岁左右多见,多数研究显示,男性好发[9-12],少数学者认为,男性女性比例相当[8]。本研究的患者中男性(60.2%)比例较高,59例男性患者中51人(86.4%)有吸烟史或曾经有吸烟史,39例女性患者中只有2例(5%)有吸烟史,因此男性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吸烟史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或体检发现等,但缺乏特异性[13]。本研究中47例患者无症状,为体检发现;2例患者其他部位肿瘤术前筛查时发现;49例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与文献描述相符。

表1 囊腔类肺癌的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的特征

图2 囊腔类肺癌Mascalchi分型的典型表现

图3 右肺上叶囊腔类肺癌CT动态变化

图4 左肺下叶囊腔类肺癌CT动态变化

囊腔类肺癌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是腺癌[14-15],本研究的患者中大多数患者(81.8%)为腺癌,与文献一致。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不同于肺鳞癌,肺腺癌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及不抽烟者,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囊腔形成这一特殊类型有关。腺癌多数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周围型居多,可能是囊腔类肺癌外周多见的原因。EGFR基因检测中突变较多(56.9%),与文献报道[14,16]相符,EGFR基因突变会驱动和增强各种人类肿瘤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在细胞运转和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与肺癌的发生尤其相关,它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靶点,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17]。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极少(10.2%),证明此类病变恶性度低,预后较好。

囊腔类肺癌的形成机制有多种途径[2,18-19],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① 病灶内出血坏死,坏死物排出形成囊腔;② 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侵及与病变相邻的细支气管,或分泌黏液阻塞邻近细支气管,或产生纤维组织压迫邻近细支气管,形成单向止回阀结构,气体可以进入却无法排出,随着时间的延长,远端肺泡压力增高,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③ 先前存在的肺大泡或肺气囊壁恶变,癌细胞沿囊壁生长。多数研究认为单向止回阀结构的形成是囊腔类肺癌形成的主要机制[9]。

囊腔类肺癌HRCT征象总结如下:病灶多位于外周(87.5%),与肺腺癌好发部位相符,可能由于外周细支气管管腔细小,容易形成单向止回阀结构以及病灶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与癌细胞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不同有关。多数病变为囊腔伴实性成分,可能与病变进展过程有关,当发展为实性病灶时更易被发现并诊断为肺癌。囊腔伴实性成分的病灶常具有肺癌多见的恶性征象:边缘不清楚,分叶征,胸膜牵扯征,血管集束征。病灶囊腔形态多规则(60.2%),内壁多光滑(61.2%),可能与大多数囊腔为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有关。壁厚薄不均匀常见(65.3%),可能与肿瘤液化坏死及癌细胞生长速度及方向不同有关。内部有分隔常见(59.2%),可能是残留的肺泡壁或血管成分。本组患者表现与文献报道[20-21]基本相符。

本组共12例患者存在随访记录。8例病变实性成分增多(图3),表明病变具有恶性潜能,及时干预有助于患者预后;1例病变初诊为实性结节,1年后复查,病变增大,表现为薄壁囊腔样结构,病理学显示囊腔内部存在液化坏死,表明囊腔由病灶囊变坏死形成;2例病变起初表现为扩张支气管旁的结节影,2年多后复查,1例实性成分明显增多(图4),1例扩张支气管远端肺泡腔壁破坏融合形成囊腔。2例随访未见明显变化。定期随访可以观察病变的生长情况,及时给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囊腔类病变尚无统一的监测标准,国内外多基于Fleischner学会目前的建议[22],筛查患者的建议是基于肺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Lung-RADS)指南[3],推荐3~6个月复查,当病灶实性成分增多时应及时干预。

囊腔类肺癌主要与具有薄壁空洞或含气囊腔的其他病变鉴别[3,23]。① 结核:结核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多形成纤维厚壁空洞,周边可见卫星灶;② 空洞性肺癌:空洞为偏心性,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周围实性成分多见;③ 转移:两肺多发散在分布,大小不一,与原发癌生长模式相同;④ 肺大泡/肺气囊感染:形态学与囊腔类肺癌难以鉴别,依靠既往检查及随诊可以进行鉴别,短期抗炎治疗病变有好转。

本研究仍存在不少局限性:① 为回顾性研究,存在选择偏移,同时对病变的生理病理变化无法准确评估,未来应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了解其发生、发展机制。② 本系列研究患者较少,对囊腔类病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应进一步多中心收集患者。③ 囊腔类肺癌患者随访时间较短,无法提出准确的随访间隔及诊疗建议,应继续收集患者归纳。

囊腔类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随着CT筛查的普及,更多的此类病变被检测出来。囊腔类肺癌多发于中老年,CT表现多是位于外周的不规则含囊腔的病变,含实性成分,囊壁多厚薄不均,部分有分隔及壁结节,具有肺癌常见的恶性征象。正确地认识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及时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获得良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吸烟史实性病理学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分析
如何筛选肺癌的高危人群?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
COPD合并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探析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危害子孙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