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及临床效果研究

2020-08-12 03:20靳海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3期
关键词:麻醉剂脑血管麻醉

靳海燕

(晋城心脑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山西 晋城)

0 引言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其所对应的发病率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对其展开治疗工作,难度较大,而且对应的预后效果不显著。临床主要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血管内介入技术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防治脑血管病的方法。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主要作用于:通过血管内支架来扩张脑血管治疗脑缺血,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就脑血管患者来说,其麻醉风险较大,主要原因为:其患者都是极高危的,脑梗亚急性期的,动脑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间较短,而且患者对应的基础病较多,另外就患者麻醉来说,其属于手术室外麻醉,介入护士与手术室护士的习惯不一样,不同麻醉师之间的配合程度也不相同,在多种原因基础上,给予脑血管患者来说,就需要将麻醉管理进行加强。而优化的气管插管全麻可以从术前穿刺针型号的选择,麻醉前的扩容,有创血压准备,血管活性药物的准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入手,而且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时间较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麻醉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给予患者良好的麻醉管理和使用制度能够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有效率。本文将基于此,对比分析常规麻醉管理和优化麻醉管理的应用效果。

1 患者资料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

1.1 资料分析统计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脑血管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给予常规麻醉剂和管理的对照组,一组为优化麻醉剂使用和管理的实验组,每组有患者10例,其中,实验组中,男7例,女3例,患者所对应的年龄中位数为(52.10±1.65)岁。而对照组,男:8例,女2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53.22±1.54)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统计学方法,其对比结果为P>0.05,表示可实现组间比较,其数据差异较小。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年龄,神志,合作程度和所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脑梗死支架动脉瘤栓塞,支架置入,造影加栓塞等)等对患者的麻醉管理进行确定。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麻醉剂,并给予其常规管理方法,其主要包括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用药监控,术后护理工作,在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够遵循最小量用药原则,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监控,并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等。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优化麻醉剂并给予其优化管理,其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入手:

首先:术前准备工作,给予患者常规的禁食干预,并在术前12h为给予患者咪唑安定,其剂量需要被控制在0.1-0.2mg/kg,同时配合东莨胆碱的应用,其剂量在0.005-0.01mg/kg。在手术工作开展前,需要将穿刺针的型号进行有效选择,保证患者术中静脉液路通畅。并需要在麻醉操作前,给予患者扩容处理,并做好有创血压的准备工作,准备血管活性药物,并对麻醉药物进行合理选择等,为了保证麻醉效果,还需要提高介入护士和手术医生的配合程度,术前多交流,将患者问题进行有效交接等。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还需要给予患者芬氟合剂,采用注射的方式进行实施,其剂量为1-2mL,对患者展开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并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对患者的麻醉剂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合理确定。

其次,术中管理:患者插管时给予充分的预氧及表麻、轻柔可视化的气管插管全麻操作,在手术过程中,还需要麻醉医生在室外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术中根据BIS对其所输注的麻醉药物剂量进行靶控,BIS值控制在45-60之间[1],保证随时对药物剂量进行调节,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这能够在保证配合医师工作开展的情况下,保证患者在术后的快速苏醒。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患者存在血压过高的情况,则还需要将压宁定急性应用,其剂量为0.3-0.5mg/kg,如果患者存在心率过快问题,则还需要给予其静注0.5-1mg/kg的艾司洛尔。如动脉瘤栓塞术需要控制性降压可用硝普钠50mg稀释于5%葡萄糖50mL中泵注,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

最后,术后护理:需要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发展等进行监测,给予保温措施,关注麻醉解除时间。同时需要护士与医生进行及时沟通,保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掌握,保证能够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足给予其及时调整。

1.3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为工具,对此次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对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χ2值验证,当结果呈现出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价值[2]。

2 结果

2.1 治疗时间

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均相对较短,表明其效果更好,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情况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麻醉苏醒时间(min)实验组(n=10) 45.66±1.76 27.68±1.23对照组(n=10) 63.44±2.13 42.95±1.86 t 10.395 9.405 P 0.000 0.000

2.2 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分别为90.00%和70.00%,对其数据比较进行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将麻醉剂使用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更利于促进脑血管疾病精神介入治疗患者的恢复。就介入治疗来说,其应用很容易导致麻醉剂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等情况的发生,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会对患者的苏醒时间造成延长,导致其出现行动迟缓和语言,行为等障碍,而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出现麻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3-5]。本研究主要对比了常规麻醉剂使用管理和优质麻醉剂使用管理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其实验结果显示为: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均相对较短,表明其效果更好,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分别为90.00%和70.00%,对其数据比较进行分析,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其表明在神经介入治疗中将有效的麻醉管理对策进行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辅助租用,同时保证患者达到手术状态等。

综上所述,在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脑血管患者中将良好的麻醉管理进行应用,能够有效实现治疗辅助作用,同时对患者的手术状态进行保证,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率,将神经外科人员的规范意识进行提高,值得临床积极使用。

猜你喜欢
麻醉剂脑血管麻醉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麻醉剂的使用
阴差阳错的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