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贫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0-08-13 06:50苏畅谭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苏畅 谭冰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资助。目前,从这个群体遇到的困难情况看,除了在日常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如贫困、环境适应、能力提升等方面外,还存在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因素,解决这些困难,可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团体工作方法,本文具体阐述了团体工作方法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团体工作 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其性格和行为都有着独特性,贫困生有着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他们有着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美德。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引起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因学习、心理、经济等方面压力过大,导致情绪、人际关系,以及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面临着许多心理冲突,如对现实生活无奈,价值观紊乱,既坚强又脆弱,既自卑又自尊,渴望与人交往,却因性格而受限,矛盾的心理也使得心理问题日趋严重。[1]

二、社会工作方法

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小组、社区三个类别。从实施的角度來看,关于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我们也称作助人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我们在学校中,一般采用直接的服务方法,在社会工作的解决中,可以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间接的工作方法指社会行政。从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上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宏观社会工作包括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政策。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中的小组工作方法。[2]

小组工作也就是团体工作,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团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小组工作者的带领下,整个团体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透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相互支持而发挥出来。小组工作就是指一类在小组情境中助人或完成任务的广泛的专业实践,我们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团体工作对贫困生群体有着特殊的优势,方式丰富而全面,能够积极认识人格品质,引导积极情绪的养成,研究结果证明,团体辅导能帮助贫困生提升幸福感和自尊,大大减少焦虑和抑郁感。采用团体工作的方式,针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提升这个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贫困生团体工作是根据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据,目标是激发贫困生实现自我价值和隐藏的潜能,并未设计特定的目标,根据团体自身的轨迹来设定,能有效地提升贫困生的幸福感,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三、贫困生群体具备开展团体工作的优势

大量的实践证明团体工作在贫困生中的开展与心理讲座、个人心理辅导等相比,首先,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教育的内容感染力强,教育的效果具有冲击力,引导式与开放式的教育手段,注重学生内心体验,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分享。其次,参与团体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经济背景和经历大多相似,面临着相同的困扰,相互之间更容易沟通,达到相互帮助的效果,在心理层面可以形成相互的支持。再次,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集中式解决面临的共性问题。使辅导系统化,提升效率,得到及时的反馈,容易加深辅导巩固,作用稳定持久。目前开展团体工作活动覆盖范围较小,影响力不大,且大多限于个别高校。与此同时,对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关注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大学生一般较少自觉、深刻和辩证地对自我进行思考,因此,利用团体工作坊形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我成长,建立结构体系,探索针对性举措。通过研究团体工作坊实施过程和方式,突显教育意义和功能,进一步扩展团体工作坊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带动团体工作在贫困大学生自我成长中不断推进,进而完善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理论体系。

四、贫困生团体工作的具体有效方案

设计与前期准备:贫困生团体辅导最终目标是帮助大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减少情绪情感,行为态度对性格的影响,客观正确的认识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现状,树立自信心,培养爱人爱己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正确地看待贫困现状。选择合适的方法尤为重要,活动的周期,时间以及参与人数都是影响效果的因素。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 1.5 小时到 2.5 小时之间最佳,每次参与人数尽量控制在 10 到 20 人左右。

实施阶段:团体工作分为建立熟悉、主题活动开展、回顾与总结三个阶段。主题活动的开展最好每次围绕主题,需要前期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最好根据贫困生存在的重点心理问题,以共性问题来确定主题,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如何应对压力等,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可以提供多种主题方案进行备选,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提升团体工作的实用性,在每次活动具体环节中穿插前期的预热活动,分享讨论和总结。贫困生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各不相同,丰富多样,体现出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具体的方案设计直接决定了辅导的效果,针对贫困生群体共性的心理专门研究设计的主题,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特点。

提升途径:第一,参与团体的学生会存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开展每一项团体工作前要做好相关调研,制定活动方案,合理有效的设计出贫困生最普遍和突出的心理问题的相关主题,活动内容以及明确目标。第二,团体的领导者要具备超高的素质以及较强的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协调每一个环节,辅导员较为熟悉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以及个性特点,作为贫困生得团体工作的领导者再适合不过了。第三,团体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解决共性问题,容易忽视一些深层次或者特殊性的问题。因此,对同质性和异质性团体工作要有一定的认知,性格多元化类型以及人际交往型以及情绪管理型应该选择哪一种质性的方式,也是需要深入考虑的。第四,提升团体工作的专业性,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根据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或者不同类型需求进行。第五,针对个体特征特殊的情况,要将个体咨询纳入其中,从有效解决特殊心理入手逐渐过渡到普遍性心理再进行团体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0.

[2]雷雨.团体辅导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41-42)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