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袁航
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是贵州省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2019 年,仅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农产品扶贫专区,累计销售全省蔬菜20.74 万吨,交易额7.04 亿元。图为贵阳农产品物流园鲜果区待售枇杷。(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左春林 摄)
提升贵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跳出农产品太过倚重打生态牌的怪圈,要更加重视种植和销售的标准化,推动黔货品牌化发展。
4月20日,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扶贫专区,来自望谟县扶贫基地的4吨棒豆,不到2小时便销售一空。
这批棒豆当日成交价每斤4元,比园区内来自省外的同类商品价格每斤高出0.7元。
“好的产品从来不缺市场。”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德泽一语道出望谟棒豆在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却成为“俏品”的缘由。
“这批棒豆不仅比省外进来的棒豆新鲜,而且品质品相兼优。”黄德泽说,望谟棒豆俏市的背后,是人们对优质产品的渴求。
随着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作为贵州省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瞄准消费者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这一需求变化,在做好“菜篮子”民生保障的同时,也在深度思考和探索如何把更多优质农产品卖出去,带动更多农户脱贫增收。
李显溦,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扶贫部经理。4月底,他忙着对接全省“9+3”县区农产品进入园区扶贫档口售卖事宜。
就在4月27日,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决定,5月1日到6月30日,对“9+3”县区到园区销售的农产品,实行进场费、摊位费和保证金“三费”免收优惠政策,保证“9+3”县区农产品零门槛入场交易。
虽然园区有足够的政策支持,但对于贫困地区农产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哪些情况,李显溦直言“不好预料”,因为一方面有外省农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贵州农产品小规模和大市场的供需矛盾。
在贵阳农产品物流园的一组数据中,他的观点得到印证——
2019年3月15日开业以来,贵农物流园蔬菜累计交易量为82.12万吨,产品主要来自云南、广西、四川、海南、山东等地。其中,本省蔬菜累计交易量为22.23万吨,仅占蔬菜总交易量的24.81%。
该项改革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基本功和临床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临床科研意识,学生问卷及教师问卷结果显示出科考核采用学术报告形式是可行、有效的。
其实,不单是贵农物流园,整个贵州蔬菜市场份额也长期被外省蔬菜占领,呈现的是贵州蔬菜种植业的巨大矛盾:农民种菜滞销,市民却很难买到本省蔬菜。
“目前,贵农物流园本省农产品占比不到四分之一。”李显溦说,长期以来,贵州扮演的是农产品销地市场的角色。
所谓销地市场,主要作用是吸引各地的货源,确保产品稳定供应;产地市场则是方便农产品就地销售,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卖难”问题,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促进当地农业稳定发展。
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贵州农产品已具备从“销地”市场到“产地”市场转变的基础。以蔬菜为例,贵州规划到2021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
“这个产量完全能够满足本省供需。”李显溦说,当前,贵州应积极推动农产品从销地市场向产地市场转变,大幅提升本土农产品在省内的销售占比。
“这次收获不小,接到了订单,园区还提供免铺位租金、免农产品进场费等优惠政策,为我们打开贵阳市场、展示展销扶贫产品搭建了平台。”4月中旬,紫云自治县火花镇懂桑村大白菜基地负责人宋盛杰连日来紧锁的眉头总算舒展了几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懂桑村大白菜基地原计划销往省外的2000吨大白菜失去原来的销路,滞留在地里无人问津。让宋盛杰发愁的是,这批大白菜关系着100余农户的收入。
了解到懂桑村大白菜滞销问题后,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迅速组织园区商户组队前往蔬菜基地考察,并签下了一笔订单,消化了基地里的大白菜。
贵阳农产品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产业扶贫部项目管理专员袁得见说:“我们虽然通过设置扶贫专区,为全省贫困地区搭建了一个把农产品卖出去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省外很多农产品,我们处于竞争劣势。”
“变‘被动’为‘主动’营销,提升全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农产品分级问题。”袁得见说:“只有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对不同等级的产品选择不同市场主体,才能树立起我们的竞争优势。”
邀请农产品经纪人、省市专家为各地生产单位提供选种、分拣、包装、运输及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是贵农物流园提升种植户分级意识的重要举措。
作为农产品经纪人,韦建华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物流园和省内一些地区的合作社、扶贫基地,一边把产品拉到市场,一边把市场需求传递给农户。
“以前下去收购的农产品,好坏都放一起,我们现场挑选,浪费时间不说,农户损失也不少。现在很多农户都有了分类意识,知道经过筛选后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找到市场,更有竞争力。”韦建华。
农业经纪人连着农产品供给端和消费端,因其本身拥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对农产品品质的把控,正成为倒逼种植户提升产品品质的关键角色。
贵州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现代化意识不强、产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营销难等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
李显溦认为,提升贵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跳出农产品太过倚重打生态牌的怪圈,在产品标准上做文章,以种植和销售的标准化推动黔货品牌化发展。
李显溦说,提升贵州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首先要在种植端发力,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投入管控问题。同时,要解决好农产品采摘后的处理问题,即建立起初级的、简单的产品分解到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商品思维,推动建立全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品牌体系。
修文猕猴桃产业是贵州打造黔货品牌成功的案例。修文猕猴桃产业分为种植、农旅、深加工、销售、金融和延展6个板块,涉及1656个控制点,涵盖品种研发选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五统一营销、金融帮扶、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等环节,每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了“7不够”“采上果”“猕香苑”等品牌,有效推动了修文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于推动黔货品牌化发展的考虑,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正致力于推动全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基于农业的品种研发和产品研发、装备制造、精深加工、供应链物流、市场品牌运营、商务配套等六位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集群,有效破解生产端、销售端以往存在的信息壁垒大、产品损耗大、供求不匹配等难题,更加有效推动“黔货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