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2020-08-27 07:24曾贞李静赵冬梅李鹏程
颈腰痛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椎间盘腰椎间盘腰椎

曾贞,李静,赵冬梅,李鹏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疼痛和麻木的常见原因之一,虽然椎间盘切除可明确改善上述症状,但也可引起一些难以预测的并发症,或因椎间盘突出复发而导致非计划再入院,增加患者负担[1]。非计划性再入院是指前次住院诊疗结束,患者在出院后无法预测的再入院,且患者再入院的原因是相同或相关疾病[2]。本文拟分析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影响因素,以期减少患者非计划再入院风险,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其快速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167例,其中男87例,女80例,平均年龄(55.44±10.89)岁,平均病程(5.14±1.13)年。纳入标准:术前影像以及术中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6周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初次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符合手术指征;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行脊柱手术者;合并恶性肿瘤或骨肿瘤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配合度差或拒绝手术治疗者;无法完成随访者;人口学信息或/和影像学资料缺失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使用本院HIS系统,查询患者的首次住院病历,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饮酒史、吸烟史等一般信息,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术前合并症,以及椎间盘突出分型、腰椎失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信息,再入院患者病历的主诉等临床资料,并电话询问术后是否转入康复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对能够影响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先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1.3 质量控制

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院具体情况,以课题组讨论会的形式确定具体调查内容;收集资料者均为本科室工作人员,进行疾病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病例;数据分析由专业数据统计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情况

167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89±2.79)d,其中13例于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设为观察组;余154例设为对照组。13例中,6例于术后3个月内再次入院,4例于术后3~6个月内,3例于6~12个月内再次入院。非计划再入院原因:术后腰腿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复发7例,继发腰椎管狭窄或腰椎滑脱3例,其他节段突出2例,手术切口严重感染1例。

2.2 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慢性肾脏疾病史、椎间盘突出分型、腰椎失稳、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BMI指数、饮酒史、糖尿病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单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组间差异分析时P<0.1的各项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55岁(OR=1.852)、BMI指数≥24 kg/m2(OR=1.541)、糖尿病史(OR=7.620)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PELD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在内窥镜直视下直接摘除椎间盘组织,手术操作均在工作套管内进行,对神经根和硬膜囊干扰极小,因此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3]。但PELD摘除椎间盘有限,术后可能因椎间盘再次突出或远处继发椎管狭窄等原因而再次入院[4]。因而,确定再次入院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有利于降低再次入院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55岁、BMI指数≥24 kg/m2、糖尿病史是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老年患者的腰椎退变程度较年轻人严重,纤维环修复缓慢,残留的髓核更易从破口处再次突出或脱垂,需要再次入院进行手术[5]。术中老年人椎间盘解剖结构不清楚,术中视野受限可能导致减压不彻底;同时,老年人由于紧张等因素难以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手术医师很难判断髓核是否被完全摘除,加大了复发的可能性[6]。本研究以55岁作为年龄分界线,发现年龄≥55岁的患者术后1年再次入院率更高;多因素分析也证实,年龄≥55岁是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ELD手术可能更适合年轻人。临床医师对老年患者的手术治疗应更慎重对待,手术操作时应综合患者主诉、神经根搏动等多方位评估减压效果,术后加强护理,减少早期下床活动7]。

既往研究发现[8],PELD患者术后再次手术率与BMI指数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超重或肥胖患者术后1年非计划再入院率高于BMI正常者,且BMI指数≥24 kg/m2是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之一。分析原因认为,体重过大或身材过于矮小可增加椎间盘上负载,而术中由于大量脂肪的存在,也增加了工作套管置入及减压难度。此外,超重患者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日常活动量大而对腰椎损害较大,也会增加再次手术的概率。因此本研究认为,超重患者术后应尽量避免早期下床活动,以保护腰椎。本研究发现,合并饮酒史、糖尿病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史的患者再次入院率明显更高,但多因素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其危险因素,其余因素无显著影响。分析原因认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存在局部软组织血运循环不良,细菌等病原体容易在手术切口附近大量聚集,可能诱发严重的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大量产生和聚集会引起伤口化脓甚至溃烂,最终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患者可能因手术切口严重感染而再次入院[9]。

临床上常见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者,但部分患者仅表现在影像学方面,并未出现反复腰痛、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术中对于神经根进行充分减压后可取得较好疗效。既往研究中,有学者建议将腰椎不稳作为手术禁忌证或排除标准[10,11]。本研究则发现,单纯影像学上的腰椎不稳并未影响PELD手术的进行,且对于术后1年内非计划入院率也无不良影响,因此是否将其作为禁忌证值得进一步考虑。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切除术后1年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与患者年龄、BMI指数、糖尿病史等密切相关。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疗和护理策略,积极控制血糖,老年人和超重者应减少早期下床活动,保护腰椎。

猜你喜欢
椎间盘腰椎间盘腰椎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
有限减压配合Sino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