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对比:架构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0-08-31 14:58管利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要素教材

管利燕

用“整合、对比”的思维教语文,是统编本教材的新走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的意识,关注单元、篇目之间的整合和对比,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内容、方法的开放互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型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每节课目标明确,训练点突出,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合,推进线性阅读

当前,语文课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从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单元整合可以突破单篇阅读形式、主题单一化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丰富,习得方法并举一反三。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就从整体上梳理了这一单元。本单元主要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的单元总目标,并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每篇课文中。《观潮》运用了“样子+声音积累+顺序+画面”的方法描写一群人的画面;《走月亮》以“味道积累+选择+画面”的方式刻画两个人的画面;《现代诗两首》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动物的画面;“口语交际”运用了比照的方式想象画面。这样的梳理让我们发现:统编本教材的单元篇章页,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都非常明确地指向了單元主题。四篇课文的要素就似两条“线”,把各个部分有机整合成了“面”,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状结构。

再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篇课文均是小说体裁,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在教学《穷人》时,引导学生在独到细微的环境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物质之匮乏,精神之富裕”,初步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教学《桥》,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抓住关键字词句反复咀嚼,触摸人物形象,同时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学生通过对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将单元的主题心领神会,因此教学《在柏林》第一课时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随后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前面两篇课文的重点学习,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点已经了然于胸,再根据问题驱动、小组讨论,将单元知识点进行迁移、运用,以实践整合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更具有建构意义。两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主题下整合阅读正体现了单元整合的主旨,清晰的单元架构,为整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对比,发展求异阅读

教师以全局观念把握教材、解析教材,将单元读薄,实现一单元一得,在“求同阅读”的基础上,“求异品析”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整合单元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面同点不同”的现象,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点”的异,更能丰富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和方法的习得。

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中表达父母之爱的方式却各不相同,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父母之爱。此外,三篇文章虽然都用到丰富的人物描写,但在具体刻画人物形象时却不尽相同。例如《父爱之舟》中用到了丰富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而《慈母情深》则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母爱的伟大。将三篇课文整合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人物描写的妙用,既发现了不同文本的相同点,又借助“求异”实现了文本的最大价值。

在统编本教材中,教师聚焦语文要素,统筹安排,精心设计,以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推进线性阅读,使语言要素的习得彰显在外。在对比阅读中,抓住文本特点有所侧重,从而丰富学生方法的习得,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要素教材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教材精读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