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8-31 14:58花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随文教者学情

花卉

随文识字是当前识字教学的主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它利用人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倡导将生字生词融入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中,于篇章段落中无痕地渗透生字音、形、义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促进汉字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笔者从课堂观察和实践中发现,随文识字因其兼具“读文”和“识字”的双重身份,易使教者面对信息丰富的文本陷入迷茫。因此,冷静审视低年级随文识字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寻找合适的教学策略,尤为迫切。

一、小学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情,重教轻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了解真实学情是教師指导教学的前提和抓手。但反观我们的常规教学,不难发现有些教者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不顾学情,整个教学偏向教师包办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去学习。大致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教者视全体学生零基础,忽视学生既有经验,生字讲解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另一种是高估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和识字能力,盲目追赶教学进度,强行生硬地展开识字教学。

2.取舍不当,“言”“意”错位

如何寓识于读,对文本的处理取舍得当,达成“言”“意”兼得的理想之境,是对低年级教师识字教学能力的极大考验。然而笔者发现,随文识字在课堂运用中常常会陷入重“言”轻“意”或重“意”轻“言”的极端误区。或片面追求生字教学,将文本拆解得支离破碎,或将识字教学沦为阅读的附庸,只有阅读不见识字,识字教学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导致识字演变为课堂推进的一种摆设,低效而无意义。

3.“识”“用”分离,欠缺理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汉字的识记是一切语文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最终指向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当下课堂,时常陷入语言文字“识”“用”分离,学生脱离文本固有语境“孤立”识认的不良境地。

二、随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

基于对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思考,在诊断当下课堂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广泛的课例研究,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种改进策略。

1.分析学情,灵活识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深入探究,精准把握学情,在对教材编排方式、内容特点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细致梳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综合考虑生字的数量、难易度、分布状况等特点,将这些生字分散在课文的适切阶段来教学,做到因生而异,因字施教。

(1)满足学生需求点的生字,“情”中识。在随文识字过程中,教者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巧妙借助情境创设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具体化,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识字学词。“当”是《青蛙写诗》(统编本一年级上册)一文中的生字,起初笔者在教学时,将目标定位在找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与“小逗号、小句号、省略号”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在圈圈找找中可以完成对“当”字的识认。殊不知,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当”的字义和用法,再次教学时调整为游戏魔术的形式,“有一个字用上它,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就能够成功变身”,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体会“当”字的含义,并通过“还有(   )可以当(   )”拓展说话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当”字的用法。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就能让学生“流连其间、驻足观赏”,学得顺畅,学得有滋有味。

(2)易成为学习盲点的生字,“理”中识。学生在主动识字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字形易混淆、字义难理解、字音易读错的生字。这类生字通常是学生学习中的盲点,需要教者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穿插“字理”识字,让汉字单薄的形象在“字理”的支撑下丰满起来。如《我多想去看看》(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中“遥远”一词的教学,教师可以出示“遥”的字形演变,结合插图让学生体会到“遥远”是指很长的一段距离,很远很远的路程。由此可见,在文中解读汉字意蕴,不光需要合“情”更要求合“理”,可谓“寓理于字,精妙得当”。

(3)勾连起学生兴奋点的生字,“趣”中识。汉字兼有音、形、义三方面,若面面俱到,操作僵化,是难以激起学生心中波澜的。恰如其分地选取符合儿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识字内容,适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才能构建起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态学习场,让识字教学走向高效。如《咕咚》(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文,教者可以针对文本提供的有趣情境,采用听故事猜读生字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怎样了”,边做动作边引出生字“掉”。“木瓜怎么就会从树上掉下来呢”,让学生结合自然现象,识记“熟”字。这样学生在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不露痕迹地实现了识字方法的迁移运用。

2.把握规律,科学识字

统编本教材要求的识字量较大,加之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教者须遵循“多识少写,识写分开”的原则,把握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从生字的构字规律入手,合理考虑随文识字的全局安排,实现“读文”与“识字”的完美结合。

(1)从汉字本身的构造特点入手识字。随文识字并非要求教者带着学生按部就班地对生字进行正音、辨形和解义,而是要依据教材编排和汉字构造特点,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生字进行分类和归纳,按侧重点的不同在教学中分散用力,让学生科学系统地识记生字。如《小猴子下山》(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中“掰、扛、扔、摘、捧、抱”几个生字,可以通过将动作词归类、说说演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比较汉字使用的准确性。将文字意蕴和生字的结构特点相关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科学识字,言意兼得。

(2)从学生的阶段认知规律入手识字。对于刚从“玩童”到“学童”身份转变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其阶段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科学识字尤为重要。以《青蛙写诗》中“点”字的教学为例,鉴于低年级学生容易把偏旁“四点底”和水联系起来,陷入认知的误区,在执教时一般采用图文结合和以一带串的方式,先出示“点”的字形图片,通过观察和直白的讲解,让学生领会“点”的字形就像在火的上面放了一口锅,有人拿着勺子在搅拌,从而明白四点底与火有关;再相机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带有四点底的字”,拓展出“热、蒸”等一系列与“火”有关的带有四点底的字,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点”字的系统教学。

3.借助情境,高效识字

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随文识字教学中,教者要高度重视语用训练,应围绕识字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

(1)依托文本语境,融合读写。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于生长期,识字能力较弱,如果孤立地教学一个汉字,局限在字的本身,就难以凸显生字的意趣。而依托文本的语境、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寻找识字与其他语言活动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深入体会生字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如《树和喜鹊》(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文中对“孤单”一词的教学,先借助字理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孤单”的意思;然后抓住三个“只有”让学生想象喜鹊的心理,感受无人陪伴的“孤单”。一边读一边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认识生字,理解字义,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联系生活情境,唤醒情感。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课程的活动设计要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对汉字的表象化认知,达到能使学生对汉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如《青蛙写诗》一文“串”字的教学,教者首先出示糖葫芦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有趣;其次,通过古字的演变和生活中的图片进行对照,领悟“串”字的本来意义;最后借助数量词的正确搭配,将“串”字的教学落到实处。在渗透识字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不止是意义上的理解,还有了情感上的体会感悟,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随文识字教学时,教师只有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努力做到分析学情,把握规律,关注语用,抓住字音、字形、字义与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随文识字教学效用最大化,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莫愁湖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随文教者学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