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故事之趣 感受阅读之乐

2020-08-31 14:58姚小丽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故事类泥塘课文

姚小丽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编排了许多故事,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伟人故事等,虽然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生动有趣,主题鲜明形象,内容丰富多样,深受学生的喜爱。学习故事类课文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懂得做人的道理。如何发挥故事类课文的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故事类课文进行深挖细研,探索出教学的趣味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识记字词,掌握语文之基

低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识字。每一个故事课文中都包含着较多生字,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兴趣。如指导学生通过结合故事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识字学词,还可以利用做动作猜词、看图片贴词、猜字谜、读儿歌等识字活动,使识字学词和阅读文本相互融合。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时,我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1)加一加。“孤、邻、招、呼”用加部件的方法识记。(2)比一比。“静”与第一单元中出现的“青、清、情、请、睛”进行比较,从形声字特点识记巩固这一字串;“都”“邻”都是双耳旁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识记。(3)利用图片理解字义。教学“窝”字时出示鸟窝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鸟窝的样子,再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称为“窝”,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鸡窝、狗窝、蜂窝、燕窝”等,从而理解“窝”就是指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4)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义。“招呼”二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常是怎么跟人打招呼的,了解招呼一词的意思。(5)在具体的词句中认读多音字。课文中共有三个多音字“只、种、乐”,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就要把这些多音字放在词句中进行认读,不能机械地以字义来确定读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水到渠成地反馈出學习的效果,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教学低年级故事类课文,从字词入手应成为教师常用的方法,多种方式识记字词,化难为易,扫清阅读障碍,消除学生阅读中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读故事中加强识字能力,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

二、理解词语,发展语文之言

学习完一篇课文,学生往往会对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津津乐道,对人物的评价或其中蕴含的道理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对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反倒是蜻蜓点水,印象淡薄。如果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能较快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禹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的故事。我在执教前,仔细研读了课文,发现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课后的习题也做了提示,无须教师在课堂上多花时间引导学生找寻叙述关键词。课文第1自然段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描述了治水前的凄惨场面,第3自然段运用了四个数字描述了禹治水时间之长,过程之艰辛,心系百姓之切,这些都是语言训练的好材料。于是我让学生圈出“泛滥、淹没、冲毁、伤害”四个关键词并展开想象,体会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无数灾难的情景。我把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数字去掉后出示并指名填空,然后用红色呈现出这些数字,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数字,从而让学生体会禹急于把洪水治好是因为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理解禹心里装着老百姓的伟大情怀。那么在治水期间,禹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课文没有叙述,但是经过讨论以后,很多学生都想象出了禹治水的情景:为了治水,大禹到处奔走。晚上,他常常睡在山岗草丘,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里,脚跟都烂了,只好拄着棍子走路。还有学生想出了很多词语来赞美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心系百姓……

抓住词语理解课文,细细揣摩人物的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理解词语中发展语文的“言”,润物无声中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三、提炼信息,抓住语文之根

故事类课文的学习还应在“说”上下功夫。学生学完课文以后,对内容有所了解,如果既能读懂课文是如何“说故事”,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讲故事”,把整个故事内容完整而有特色地表达出来,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落到实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讲述完整的故事内容有一定困难,如果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整个过程就会显得非常枯燥。教师应设计和故事内容相关的活动,将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变成贴近学生的活动方式,然后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表达。

二年级下册童话故事《青蛙卖泥塘》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的,条理清晰。很多学生预习课文以后对青蛙的吆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会不由自主地模仿青蛙大声吆喝卖泥塘的声音,但是对于故事中其他方面的印象却不深刻。我在执教时,首先让学生提炼信息,找出青蛙为卖泥塘做了这些事:种了草,引了水,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盖了房子。接着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讲故事,如老牛和野鸭走过来指出泥塘存在问题时的神态是怎样的,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又会做什么动作来表示对泥塘的不满,青蛙听了以后有什么反应,立即采取了什么行动,从而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提炼出来的信息内化积累,课文中没有具体介绍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对泥塘所提的意见,那么它们都是怎么说的呢?鼓励学生根据各种小动物的特点想象它们所提出的意见,讲出自己的特色。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吸收。故事类课文条理清晰,因此不能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故事内容的分析与讲解上,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讲故事中锻炼听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四、情境练读,感受语文之美

低年级教材中故事类课文的语句一般都比较简短,很适合学生朗读练习。教师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特色,给学生提供对话的机会,帮助学生走进故事,体会文本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中的对话特别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别戴上老马、小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围绕“河水的深浅”展开对话。学生通过互动,在对话中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如“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这是妈妈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老牛和松鼠说话也富有个性特点,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松鼠因为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伴在河里淹死,所以他十分焦急,拦住小马,说话时大喊大叫,表现出它紧张的心理。小马的心理变化非常丰富:犹豫、吃惊、疑惑、难为情、小心等,要用富有变化的语气表现出小马的稚嫩。课堂上,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先是照着课文进行即兴表演,排练了几遍以后,我提醒学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结合自己的感悟适当加入动作、语言,使各个角色更加精彩,反映的思想情感更加丰富。

在语文教学上如果多一点趣味性。学生就会兴致盎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反之,枯燥无味的课堂会使学生容易分神,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我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领悟到了语文之美。

故事类课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故事类课文的奥秘,挖掘出故事的乐趣,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阅读故事的快乐,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故事类泥塘课文
《青蛙卖泥塘》的“愣”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浅议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青蛙卖泥塘》教学实录
故事类文本复述策略的研究
歇后语知多少
端午节的来历
泥塘广告词
背课文
学会认输 (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