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课文写作技巧 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2020-08-31 14:58唐赛连袁亚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儿童教材

唐赛连 袁亚平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本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旨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在统编本教材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呢?教師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关注课文的表达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教材、课程以及儿童特点对表达目标训练达成的重要作用。只有把握在什么阶段让儿童达成什么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不会随意。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出课程、教材、儿童“三位一体”的体系,准确把握文本的编写意图,对文本内容有清晰的认知。

1.关注单篇课文的表达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就单篇课文而言,几乎每篇课文中都有关于训练表达的内容。教师抓住这些内容进行训练,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文,从构段特色来看,一是要让学生把握时空变化的特点,二是要让学生了解“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共写了几个场面;从口头复述或者概括表达来看,要求学生能够把开国大典的过程简要地复述下来;从语言表达的视角来看,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庄严、热烈的气氛;从语言运用角度来看,既要让学生学习文章准确生动表达的语言,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出课文中或隐性或显性的表达内容,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表达,提升表达能力。

2.关注单元整体编排的特色

统编本教材中的阅读单元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是融会贯通的。每个单元的阅读课文和习作练习之间多数是围绕着共同的表达训练内容进行编排的,像这样的单元架构形式,在统编本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准确把握这种特点,关注文章的选材,关注文章的表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关注年段表达的纵横联系

统编本教材中每一个单元从单元导语到选文到课后练习再到“语文园地”,都有明确的语言训练表达要点,它们犹如颗颗珍珠一样,散落在教材的各个角落。这些语言表达训练要点看似重复,其实彼此之间是有着一定的梯度与联系的,它们主要是以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进行呈现的。以复述课文为例,在低年级教材中主要提出了让学生借助图画、示意图、表格等进行复述;到了三年级,则提出了详细复述的目标要求;到了四年级又提出了简要复述课文的要求。这样的编排正是印证了课标中“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特点,教师要遵循这种规律对学生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真正经历表达的过程

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上具有整体性、目标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教师要把握教材在表达方面的编排特点,掌握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并依此精心设计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水平逐步得到提升。

1.精心设计巧落实

教材中的选文一般具有语言精当、语法规范等特点。对于教材中一些成人化语言比较强的文章,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设法将其转换成儿童感兴趣的语言,让阅读内容与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紧密相连,尽力向儿童的语境倾斜与开放,以真正帮助学生打开表达的大门。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这单元的导语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那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连续观察,体会表达的精准呢”?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多读几遍,结合文本语境,感知作者“连续观察”的对象是什么,观察的内容是什么,从而使学生阅读的焦点聚焦在“蟋蟀挖掘洞穴”这一内容上,观察方位是“洞里—洞口—平台”,观察时间是“晴天或雨天,秋季或冬季的不同时段”。这样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可以丰富学生对观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借助文中的关键词语“一定”“大多”等,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就同一种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在观察的时候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准确地表达出来。为此,教师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就某种活动“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学习灵活运用文中的词语。这样教学,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语言体悟和实践的具体过程,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语境中倾听、思考和表达,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丰富。

2.精心铺设表达训练场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提供的学习环境越接近儿童的阅读场域,儿童的表达能力就会越强。在教学中,表达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位学生之间,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课堂问题过于碎片化、缺乏真正的激励机制是脱不开关系的,因此,教师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学习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仍以《蟋蟀的住宅》一文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连续观察”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以班级里某个同学的外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连续观察”。这样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并使学生享受到表达的快乐。再如,在《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描写准确、生动的词语找出来,再与大家分享与交流。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多维表达、多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方式才会不断改变,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注重表达的再次重构

在学生进行表达的时候,是否能够规范表达和个性化表达是表达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学生的表达是否具有内涵的主要条件之一。由于儿童的表达天赋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关注儿童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表达能力的提升。

1.在循序渐进中提升

统编本教材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表达训练的特色化、序列化。认真研读统编本教材,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表达训练目标,它不仅在一册、一单元的内容和《语文园地》中有所渗透,还在其他年段的教材中也编排类似的训练项目,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教师要依据这一编排特点,着眼于儿童的表达特点,从不同年段的表达目标出发注重对学生表达的落实,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中,核心教学目标可定位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在这个核心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自己认为描写生动的语句写下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从儿童的交流情况来看,他们之间的表达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是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回答,有的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是把文本语境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在这种真实表达语境中,学生自觉习得语言表达的知识,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在自我修正中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出阅读课程的长线与短线功能,关注教材的载体价值,采取合适的方式,以促进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在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学生说说课文是如何把阅兵的场面表达清楚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就自己认识不足的地方进行重点学习。

对学生来说,提升表达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文本的表达元素,并能够让学生真正经历表达的过程,切实注重对学生表达的再次重构。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高新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儿童教材
教材精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