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寓言 趣学小古文

2020-08-31 20:02沈业标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兔子

沈业标

【设计理念】

《守株待兔》(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是一篇文言文,统编本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定位是“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学生是熟悉的,用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就会感到好奇,阅读小古文的兴趣会被自然地激发。本设计凸显一个“趣”字,通过“猜字激趣”“趣读古文”“趣解悟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小古文学习之趣,进而爱上小古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小古文的趣味,力求背诵。

2.学习理解小古文的基本方法,读懂课文。

3.明白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小古文,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

1.出示篆体文本,有你认识的字吗?

2.运用“猜测”识字。

相机出示:

人:象形字,有手有脚,手向前伸,逐步演变成简体的“人”。(出示“人”的字体演变)

兔:象形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字形像蹲着的兔子,头朝上,长长的耳朵,前后腿,一条弯曲的尾巴。(出示“兔”的字体演变)

3.根据条件,猜课题。故事中有“人”,有“兔”,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守株待兔》。

【设计意图:以“趣”开始,奠定学习课文的基调。利用篆体文本,让学生识字猜文,由字形到字义,先看后猜,悬念产生了,对古文字的学习之趣就有了;“人”“兔”二字均为象形字,利用字源识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趣学小古文做好铺垫。】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书写“株”。“木”字旁书写要点:横要斜,竖垂露,点起笔于竖中部;全字左窄右宽,学会谦让。

3.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评。

4.揭示寓言特点,板书:小故事  大道理。

【设计意图:课标明确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汉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是贯串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基本要求。汉字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的书写规则中蕴含着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株”字的左窄右宽,蕴含着“谦让”。这样的识字写字教学,更有趣味性,暗合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

三、趣读古文

1.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生自由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逐句检查朗读,相机正音,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重点提示:颈(jǐng)、耒(lěi)、冀(jì)、为(wéi)。指导书写“颈”,书写要点:点不出头横要斜,左右等宽紧相连。

(4)指名读。

2.再读古文,读出节奏。

(1)出示: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生练读)

(2)指名读,师示范朗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3.竖排文本,引导读出小古文韵味,做到声断气连。

4.师问生读。

故事主要写了谁?(宋人/有耕者。)

他的田里有什么?(田中/有株。)

发生了什么事?(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从此,这个人怎么做的?(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结果怎样?(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设计意图: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教?方法其實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古文学习,只有读出层次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读出理解,读出情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读也要注意“趣”。读中的“趣”重基础,要读通读顺,读准每个字的音;读中的“趣”重方法,要依循古文的特点,做到节奏准确,音停气连;读中的“趣”重在创新,通过创新的形式,师问生读,完成对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这样的读,才能真正体现小古文学习之趣。】

四、趣解悟理

1.谁在守株待兔呢?引导理解第一句,出示:宋人有耕者。

(1)运用“组词法”理解“耕”:耕田。

(2)“耕者”就是耕田的人,农夫。

(3)拓展:老师可以叫——“师者”,做学问的人叫——“学者”,跳舞的人叫——“舞者”……

2.农夫为什么守株待兔?

(1)聚焦关键句,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设疑引思:兔子走着走着,撞到了树桩,折断了脖子死了。走着也能把自己撞死,这个“走”字是不是古文用错了?

(3)勾连句子“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还有词语“飞禽走兽”“走马观花”,帮助学生理解“走”即“跑”的意思。

3.想象农夫心理活动。

兔子撞死了,便宜了农夫,他捡起兔子,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体会“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个意外。

4.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句。出示: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1)指名读,强调节奏,声断气连。

(2)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3)小结:种田人这么做是想着“不劳而获”呀。(板书:不劳而获)

(4)创设情境引读:一次意外,侥幸得兔,他便——“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三天过去了,他照旧——“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十天过去了,他依然——“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田里的庄稼眼看着都枯死了,他还一如既往地——“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5)揭示寓意:兔子没等到,田里的庄稼也没了,不劳而获的结果只能是——(板书:一无所获)

5.引出劝诫:面对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劝劝他?

(1)指名劝说。

(2)出示文言: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乃偶然也。汝存侥幸,非然也!

汝释其耒而守株,非然也!汝不劳而获,非然也!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汝(   ),非然也!”的句式,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事。

6.简介《韩非子·五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韩非子认为有五种人就像蛀虫一样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本文中的种田人就是其中的一种。课下同学们可以查查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人属于“五蠹”之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如何体现“趣”?首先,“趣”在巧妙拓展。“者”字的理解不难,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可这样直白式的告知,学生的印象必然不会深刻,由“耕者”到“师者”“学者”“舞者”“作者”等等,这样的联系实际拓展,在学生发散思维过程中,体现了理解文言词语的妙趣。其次,“趣”在恰当勾连。“兔子走着走着也能把自己撞死?”“走”字的古今字义是不同的,巧妙地设疑,引出学生熟知的古诗文和词语,在一组诗文中比较还原、强化理解,在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这种“趣”是“授之以渔”之趣。再次,“趣”在想象表达。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提炼文本的寓意。以文言劝说为引子,学习“汝(   ),非然也!”的句式表達,旨在初步培养学生学文言、用文言的意识。学生依托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可以感受创造之趣。】

五、仿古诵读

1.出示竖排繁体文本,生读。

2.引导学生背诵。

3.总结。

小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比较,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多读小古文,读好小古文,爱上小古文。

【设计意图:竖排繁体文的诵读,回归到古人诵读的方式,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小古文教学依“趣”而生,既是对学生的呵护与尊重,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还原古文竖排、无标点、自右向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文不古、文言不难的特点。】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兔子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称象
嫦娥奔月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兔子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