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抗战:“中国人从中学到的,还很有限”

2020-09-03 11:20王华震
南方周末 2020-09-03
关键词:先辈兵器史料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上接第20版

席康在挖掘兵器历史的时候,就遇到了史料短缺的问题。“国民党军装备的资料、图片,很多都保存在台湾,这边很难找到。”他说。通过购买台湾的出版物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像火炮的口径、射速、炮弹的重量等细节,他只能在网上发帖求助台湾的网友。

“那边的朋友都会扫描下来发给我。他们都非常热心。”席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就这样,“抗战直播”中关于兵器的微博,很多都是两岸合作的产物。“他们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比我们要深入。”

钱寅浩的战史史料则要综合参考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日本方面的研究。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部的前身)于1966年至1980年间编纂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官方战史,共102卷,里面包含了大量中国战场的史料。其中的第55卷《昭和十七、八年の支那派遣军》就是钱寅浩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由于姜涛播报的是战史与兵器之外的内容,包括外交、政治、社会,甚至与战争有关的文艺活动,他就把收集史料的重点放在当时人们的日记、传记和报刊。“《申报》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史料来源。”他说。

如果遇到难以裁断的史料,“我们会把各方的记载都发出来,让网友自行判断。”席康说。三人的碰撞不仅基于史料来源的不同,更来自史观的差异。

“没有吵过架,互相讽刺是有的,但都是开玩笑的。”姜涛笑着说。有一次,姜涛发了一段蒋介石的日记,钱寅浩表示反对,认为蒋介石的日记中很多想法都只是想法而已,最后都没有落实,被学界戏称为“日记抗战”。姜涛则认为,就算只是想法,抗战领导人的想法也是重要的,这种想法也是事实之一。“你不要把读者当成没有分辨能力的人。”

“即使观点不同,只要目标清晰,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合作。”姜涛对钱寅浩的这一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他把三个人的合作比喻为“统一战线”:“在一定程度上,和抗战的时候一样,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都能够达成一个统一战线。我们也是一样的,大家看到的共同的敌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做的事情是求同存异。”

“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先辈们都没有放弃理性”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直播”第一次“出圈”引起大量关注,当时他们的粉丝数突破69万。

粉丝多了之后,各种激烈的言辞随之而来。有些人骂他们偏心国民党正面战场,有些人骂他们偏心敌后战场。姜涛几乎没有回应这些骂战。

“我跟姜涛约定了,只要评论里边没有出现人身攻击,我们尽量不删、不拉黑。”钱寅浩说。

加入这项行动之前,席康的主要兴趣在于西方的军事兵器史,如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兵器。“对中国抗战不是很关注,因为它让我觉得压抑和屈辱。”但参与这个行动之后,他对抗战的认识在逐渐地转变,“慢慢地发现这里面是有很多启发的。它不单单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而且是直到今天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骄傲和教训的历史。抗战让我们凝结成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国家的工业化、国家建设,租界主权的收回,都在阅读抗战之中让我得到启示。”

“中国人从这么一场巨大牺牲的战争中学到的东西,还是很有限的。”比起屈辱感,姜涛更看重的是反思,“整个民族它往前走的时候,需要有一种燃料去推动你往前走,这个燃料就在历史当中。但是我们从这段历史当中得到的东西,抗战神剧居多,这个是需要反思的。”

《我们为何直播抗战》这篇文章被置顶在“抗战直播”的微博页面上,里面写道:“我们直播抗战,并非为了鼓动仇恨等负面情绪,而是想适度唤起遗忘,当我们时刻牢记祖辈们蒙受的苦难、恐惧和屈辱时,当我们体味祖辈们是如何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抛弃前嫌,实现民族和解时;当我们目睹着祖辈们是如何从容慷慨地走向死亡,以身体为这个国家献祭之时,我们对现实会有更加理智和成熟的思考。”

三个人合作了八年,但在政治观点上,谁也没有说服谁,“我们三个人的立场都不一样。”姜涛说。2020年9月2日,“抗战直播”落幕的时候,姜涛特地在总结性的长微博《致抗战直播的关注者》中提到了理性和宽容。“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先辈们都没有放弃理性。深入思考的力量抵消了武器装备甚至国力的劣势,从战略上压制了凶残的侵略者,用持久战以空间换取了时间。”

“年复一年的牺牲,并没有让仇恨遮蔽了先辈们的心灵,他们始终尊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血战的杀戮中保留下宽容。”姜涛认为正是宽容造就了伟大的抗战,因为宽容,“先辈们不仅得以战胜对手,而且得以超越自身”。

(完整版见南方周末App)

猜你喜欢
先辈兵器史料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日本校园里的“先辈”
精致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网上“兵器”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