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藏谚语的翻译方法

2020-09-08 06:21完代草卡毛才让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2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区别

完代草 卡毛才让

【摘  要】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累积而成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出来的智慧的结晶。谚语在汉藏民族语言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汉藏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藏民族谚语的翻译方法,为更好的实现汉藏谚语的有效传译提供借鉴,希望本文能为汉藏谚语翻译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藏谚语;区别;翻译方法

引言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应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谚语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的文化,是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

谚语是古往今来的藏民族高超的语言艺术。使用口头提炼的语言程度,是知识和语言艺术的结晶。只要通读和仔细观察藏族的历史故事,可以看到许多谚语的使用。也有许多学者编纂的关于谚语的书籍等,比如:霍尔康索朗边巴等编纂的《西藏谚语集》,还有《学者谚语集》、《拉萨民间谚语集》等。我国古代数以千计的谚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并没有流失殆尽,反而这些谚语在民间始终扎根人心,一代一代的流传至今,特别是自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团体诞生以来,谚语編纂数据达到了极大丰富的程度,谚语的研究和编纂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达到了非常规范和先进的程度。

1.汉藏谚语的差异性

1.1区域环境方面

不同的地区范围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在这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也是各有特殊性的。因汉藏民族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或谚语也各不相同。藏民族从几万年前开始常年生活在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区域中生活作息,这片区域气候恶劣却空气宜人,山高草原广,四周雪山环绕,从藏民族常用的谚语中就能表现出来,比如:“arid oviedo gang ri yin min.nyi ma shar dus shes yong.”反映了藏民族生活的这片区域的特点。在内地汉族主要聚居在季风气候的平原地带,平均海拔在500-1000之间,气候温暖且湿润,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谚语与藏民族是有差异性的,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月初二龙抬头,雷云雨水开始有”等说汉民族生活的环境温暖湿润,而藏民族地区因环境原因无法种瓜得瓜,更不可能在农历二月开始就下雨。因此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文化也是有差异性的。

1.2社会历史方面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进程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人物和事件。其中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事件,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正确无误的将一个民族的谚语翻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时,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藏族历史上的格萨尔王传是所有人知晓的一部最长的一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英勇善战的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例如:格萨尔史诗中的谚语“stod going dear lha bangs shar ltd dang. Kha nub ltd a khu khro thung red. ”是跟藏族史诗历史有着关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藏族史诗没有掌握或理解,那么没有办法准确的将此谚语翻译出来。汉民族的社会历史与国家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历史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例如:“草船借箭”是我国元末明初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在翻译这种跟历史或历史人物有关的谚语是,只有理解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才能保证有效的将谚语传译。

1.3思想观念方面

“思想观念”是指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各民族文化因素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对事物所产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各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狗之间是一种利益关系,汉民族文化中有对“狗”的赞美的语句,但是在谚语中更多的是以“狗”为例批评或歧视他人,具有一种贬义之意。例如“恶狗咬人不露牙”、“狗改不了吃屎”等都是以“狗”为例取笑或贬低他人的坏行为。但是在藏民族心中狗是一种神圣的动物,狗以自己灵敏的嗅觉和惊人的能力为牧民守护牛羊被盗贼或野兽的袭击,藏民族也视狗为他们最忠诚的朋友,每次磨完新的糌粑,就会把第一团新的糌粑喂给狗,说明在藏民族心目中狗是他们最重视的朋友。因此本人认为两种民族对“狗”的不同的看法会不会是从狗的两面性产生的?

2.汉藏谚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不仅是语言和文字之间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译者不仅要具备双语能力,还要深入了解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正是谚语翻译的难点所在。如果不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处理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解和文化流失。谚语的翻译也要做到“信、达、雅”的标准,翻译谚语的过程中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谚语翻译是否一件容易之事,因此谚语的翻译方法也就随着谚语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而变化。

2.1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文在遣词造句方面均用目的语自然的表达形式,译文不受原文的控制而表达其内容,但在语法结构和词汇结构方面都采用目的语的形式,使读者容易理解。我们在翻译谚语时经常会采用此方法,比如有些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或采用比喻等的缘故,这时采用意译会帮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例如:谚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的是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此直译“ri gang la thon na glu de Len.”会流失掉其中原有的含义,不如意译成“yar klung khog nas bsdad na yar klung mkhan por bsten dgos.”的更好更容易理解。

2.2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符合译文的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修辞手法和民族特色都输入到译文中去,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失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翻译出来的谚语的思想内容回味无穷,采用直译法是最佳的选择。例如:谚语“人在曹营心在汉”很多人会翻译成“vbrug mo hor dang bsam pa gling.”,如果是这样翻译那就丢失了原有的民族历史特色,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会误以为在原文汉语中也运用了藏语谚语吗?因此翻译成“kon yus tshvo sgar du bzhugs rung bsam pa han.”然后在旁边作解释使读者更清晰的理解此谚语的表达内容。

3.结语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也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举措。在翻译过程中要掌握谚语在本民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区别。汉藏民族的语言文字结构各具特色,汉藏谚语翻译也与文化翻译密切相关。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译文发挥语言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作用,让读者准确无误的理解原文中的信息。只有翻译人员全面了解汉藏民族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谚语,才能达到谚语翻译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瑛.汉藏谚语文化比较[J].民族翻译,2009(03):80-84.

作者简介:完代草,西藏大学文学院18级汉藏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区别
20+岁与30+岁的区别
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探讨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位置的区别
要注意集合{x∈R|ax2+2x+1=0,a∈R}与集合{x∈R|ax2+2x+1=0}(a∈R)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