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原始图像联合依达拉奉对脑卒中患者诊疗的应用及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020-09-10 06:09汪秀玲周巧娟
关键词:全血达拉患侧

侯 旻,汪秀玲,周巧娟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徐州 221000)

脑卒中属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劈裂或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流难以进入大脑,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1]。临床上,将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种,但是无论何种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2]。脑卒中病因复杂,普遍认为与血管性因素、种族、性别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临床表现为四肢突然物理、猝然昏扑、不省人事,部分患者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影响患者健康、生活[3-4]。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以血管造影检查为主,并将其视为“金标准”,但是该检查方法创伤性较大、风险性较高,且检查可重复性较差[5]。CT灌注原始图像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有效、量化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能明确病灶血液供应情况;依达拉奉属于是一种脑保护剂,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氧化损伤[6]。因此,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探讨CT灌注原始图像联合依达拉奉在脑卒中患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45~72)岁,平均(61.48±5.77)岁;体重(46~65)kg,平均(56.81±6.33)kg。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25例,缺血性脑卒中20例。观察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44~73)岁,平均(62.09±5.78)岁;体重(45~67)kg,平均(56.77±6.29)kg。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23例,缺血性脑卒中2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7],且患者均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均完成CT灌注原始图像检查,且患者均具有依达拉奉药物治疗适应证;(3)均在医生指导下完成检查、治疗。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或病历资料不全者;(2)近期使用其他方法治疗或对本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3)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1)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诊。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讨CT灌注原始图像检查,检查前禁食、禁饮,均行碘过敏测试,先对患者行CT平扫,将平扫图像中基底层作为感兴趣层面,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50mL,注射速度控制在4~5mL/s,然后注射生理盐水20mL冲管,间隔5s,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将获得的数据与图像传输到CT图像处理工作站后完成处理,记录患侧部位局部脑血流(CBF)、局部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指标(以健侧作为对照)[8]。(2)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清除氧自由基,给予患者呼吸循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rt-PA溶栓治疗。每次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mg/kg,最大剂量不宜超过90mg。将上述药物10.0%在1min内静推,剩余药物1h内静滴,24h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次取阿司匹林(拜耳药业)200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每次取依达拉奉(江苏先声药业)30mg混合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天1次,14d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9]。

1.4 观察指标(1)检查诊断效果。记录脑卒中患者健侧与患侧CBF、CBV及MTT水平;(2)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越低,治疗效果越理想)及日常生活能力缺损评分(ALD,得分越高,治疗效果越理想)对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10];(3)血液流变学水平。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d取空腹静脉血5mL,血清分离后采用SOUTH990型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重庆南方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完成患者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11]。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mean±SD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检查诊断效果比较90例脑卒中患者经CT灌注原始图像确诊87例,与血管造影检查符合率为96.67%(P>0.05);脑卒中患者患侧与健侧CBV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CBF水平,低于健侧(P<0.05);患侧MTT水平,高于健侧(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者检查诊断效果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4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4d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3 讨论

CT灌注原始图像是脑卒中患者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该方法结合了CT增强技术、薄层、快速扫描等技术,再经过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的显示全身不同部位血管细节、大脑动脉和大脑前、中、后动脉及主要分支,清晰显示脑部血管是否发生闭塞[12]。临床研究表明[13]:将CT灌注原始图像用于脑卒中患者中通过注射对比剂能提高病灶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能早期发现病灶脑组织。本研究中,90例脑卒中患者经CT灌注原始图像确诊87例,与血管造影检查符合率为96.67%;患侧CBF水平,低于健侧;患侧MTT水平,高于健侧,说明将CT灌注原始图像用于脑卒中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和参考。临床研究表明[14]:CT灌注原始图像不同于动态扫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于感兴趣区域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利用相应的数据模型计算不同的灌注参数,从而能更加有效、量化反应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改变情况。

近年来,依达拉奉在脑卒中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14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4d ADL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将依达拉奉用于脑卒中能改善患者神经缺损,能提高患者血液黏度,利于患者恢复。依达拉奉是临床上常用的脑组织保护剂,由于其脂溶性高、容易达到脑组织而光源使用,药物具体作用机制如下:(1)药物能调节缺血后单胺类物质代谢,发挥神经保护作用;(2)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助于延缓脑缺血后损伤,避免神经细胞发生凋亡。(3)能抑制统和LDL氧化作用,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因此,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应加强CT灌注原始图像检查,帮助患者早期确诊,对于确诊患者及时给予患者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CT灌注原始图像评估患者预后,及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使得患者的治疗更具科学性[15]。

可见,将CT灌注原始图像用于脑卒中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给予患者依达拉奉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全血达拉患侧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