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特点及与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研究

2020-09-10 06:09云灿琴
关键词:胰岛胰岛素维生素

云灿琴

(武汉市第六医院内分泌科,武汉 430015)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程可长达数年和十几年,对心、肾、血管等组织产生慢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诸多流行病学报道[2~3]显示,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老龄2型糖尿病患者比重也有明显增加,造成沉重的社会疾病负担。近些年来糖尿病研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发现维生素D可能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进展存在某种关联,虽然其作用途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观点认为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胰岛细胞功能尤其是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HOMA-IR)来实现的[4~5]。以往医学上关于血清 25-羟维生素D的相关研究多见于I型糖尿病,对II型号糖尿病尤其是胰岛β细胞功能的的相关研究偏少。本研究旨在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在2型糖尿病发生进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详细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0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记为研究组。纳入标准: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最发布糖尿病诊疗标准(2017年版)[6]中“2型糖尿病”相关描述;年龄≤75岁,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和沟通能力;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I型糖尿病;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严重血液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感染、严重脏器病变和其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期服用过维生素D类药物、钙剂药物或日光暴晒者;正在接受降糖或胰岛素治疗者;精神意识障碍、癫痫疾病者。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身体健康、无内分泌代谢性相关疾病,精神意识和沟通能力正常,记为对照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获批。

1.2 研究方法和指标

1.2.1 基础指标收集统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日晒时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基础指标。其中血脂、血糖指标均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7600-21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炎性因子IL-6、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1.2.2 血清25(OH)D检测及分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仪器选用罗氏诊断公司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根据检测结果将研究组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5(OH)D<20 ng/mL,n=139例)和维生素D正常组(25(OH)≥20 ng/mL,n=61例)。

1.2.3 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评价(1)HOMA-IR: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公式: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22.5。(2)胰岛β细胞指标:HOMA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计算公式:HOMA-β=[FINS×20]/(空腹血糖-3.5);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指数(△130/△G30)=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后30 min胰岛素增加量/葡萄糖增量。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馒头餐-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计算30 min和180 min内C肽曲线下面积(AUCCP30、AUCCP180),计算公式:AUCCP30=空腹C肽/2+糖负荷30 min C肽/2,AUCCP180=空腹C肽/2+糖负荷30 min C肽+ 糖负荷 60 min C 肽 + 糖负荷 120 min C 肽 + 糖负荷180 min C 肽 /2。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mean±SD表示,组间两两相较行独立t检验,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HOMA-IR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相关性,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和血清25(OH)D水平比较表1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日晒时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检测指标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正常组SBP、DBP、TC、TG、HDL-C、LDL-C、FPG、2hPG、HbAlc、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如表2。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和血清25(OH)D水平比较

表2 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相关检测指标比较

2.3 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表3。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正常组HOMA-β和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维生素D缺乏组HOMA-IR显著高于正常组,△130/△G30、AUCCP30、AUCCP180低于维生素D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

2.4 血清25(OH)D水平与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和HOMA-β素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和HOMA-IR呈负相关(r=-0.382,P<0.05),和△130/△G30、AUCCP30、AUCCP180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依次为0.425、0.376、0.352,P均<0.05)。

3 讨论

维生素D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维持体内钙磷代谢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缺乏和肿瘤、代谢性疾病、感染、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发病进展有紧密关联[7~8]。2型糖尿病(T2DM)作为一种以血浆葡萄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糖脂代谢紊乱,随着病理机制的研究深入,发现维生素不足可能会损伤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且经过适当补充维生素D治疗后胰岛素分泌有积极改善,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糖尿病的发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维生素D作为一种脂溶性的固醇类衍生物,在肝脏组织内经过25-羟化酶作用下形成25(OH)D,由于25(OH)D作为维生素D在机体内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半衰期长,血液中浓度表达稳定,因此是评估维生素D水平的良好指标。

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受损是T2DM发病进展的重要因素,相关报道和机制研究较多,故不予赘述。但有较多报道[9~10]发现,维生素D缺乏人群患T2DM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维生素D水平正常人群,提示维生素D可能参与糖代谢过程,增加糖调节异常和T2DM的发病风险。也有研究[11~12]指出,胰岛β细胞中发现维生素D的受体,25(OH)D能调节胰岛β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水平和维生素D依赖性钙结合蛋白的数量,从而发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合成和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血清25(OH)D水平和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是否相关尚需论证。本研究显示研究组血清25(OH)D水平仅为(19.67±3.36)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39.13±7.13)ng/mL,但维生素D缺乏组和正常组TC、TG、HDL-C、LDL-C、FPG、2hPG、HbAlc水平比较不显著,提示T2DM患者多存在维生素D缺乏,但维生素D缺乏对T2DM患者血压、糖脂代谢和炎性因子表达可能并不产生显著影响,上述指标水平还受肥胖、体质、合并疾病、年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本研究进一步显示,维生素D缺乏组△130/△G30、AUCCP30、AUCCP180明显低于维生素D正常组,但两亚组HOMA-β却并无明显差异,和马晓红[13]研究结论存在吻合,提示维生素D水平缺乏可能会导致T2DM患者胰岛β细胞的的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功能、总体胰岛素分泌功能显著下降,但对其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并无显著影响。

HOMA-IR也是T2DM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医学上提出了“炎症反应”、“免疫反应”、“遗传与基因多态性”等影响机制观点[14],本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组HOMA-IR明显更高,且二者呈明显负相关。但目前关于维生素D和HOMA-IR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部分观点认为维生素D和HOMA-IR并不相关,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和种族差异、胰岛素敏感性差异、受检样本量大小以及检测方法不同等因素有关,二者具体关联性有待后续深入探讨。

目前相关研究侧重于血清25(OH)D和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关系等方面,涉及胰岛α细胞功能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亦未开展探讨。有报道[15]指出血清25(OH)D和胰岛α细胞无显著相关性,但临床实际中,T2DM患者补充维生素D治疗可产生抑制胰岛α细胞过度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帮助控制稳定血糖,二者的关联性及影响作用机制尚未充分明确,后续研究中需重点进行探究。

维生素D缺乏和T2DM发病息息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和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和HOMA-IR有关。但本研究也存在些许不足,比如样本量偏少,维生素D缺乏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和HOMAIR升高的具体影响机制欠缺全面了解,在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胰岛胰岛素维生素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维生素:到底该不该补?
维生素B与眼
神奇的维生素C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本没用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