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行业升级与变革

2020-09-10 07:22
清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慧疫情

本刊记者

疫情对中国是一个考验,但也可能是一个新机遇时代的到来,产业重构、行业变革在所难免。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唯有适应新形势,方能化危为机。

卫生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此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直接教训就是我们的卫生体系尚不完善。复盘整个疫情扩散过程,我们发现,我们的医疗卫生反应机制比较慢。院士钟南山在采访中就提到,CDC(中国疾控中心)的地位太低了,是卫健委领导下的部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CDC只是一个技术部门,只能向上报告。向地方政府报告后,怎么采取下一步措施,CDC无法决定。所以,CDC地位要提高,而且应当有行政权,这个改变是非常需要的。”

因此,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供给侧的全面改革,解决该领域方向性的问题、系统性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让该领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认为,虽然国家现在也有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机构,但从社会系统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各个城市目前都还缺少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范体系、重症监护室(ICU)重症隔离资源管理体系。这三个概念可以说每个常规医院里都可以有,但是常规医院毕竟是常规医院,它往往不具备控制传染的基础设施。现在的新冠肺炎,大量感染人员常规医院无法收治,就是因为他们的基础设施,比如空调、排污等,没有办法控制传染,也就没办法收治传染病人了。

所以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需要一个独立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包括按照收治传染病标准来设置的具有足够床位数的各种医院,也包括与控制传染相关的其他基础设施。这些投资,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一种浪费,因为可能有一些设施我们十年都不会用。但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来说,有了这些设施,就能够避免百年一遇的灾难对城市的毁灭性打击。“这个概念就和我们花了几千亿元去做环保、绿化、保护生态是一个道理,你不能急功近利去看当前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是说你有了这个系统就希望每年来一次瘟疫来让它发挥伟大作用。”黄奇帆说。

而从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措施来看,如果单靠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会比较大。今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保障基本、稳健持续、促进公平”的改革方向,意在解决当前医疗保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福祉的美好需要。《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然开始。

《意见》就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进行了制度性安排,确保在遇到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医疗机构能够先救治、后收费。同时,通过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的后顾之忧。

线上服务继续升级

如果说疫情对哪个行业造成的影响较小,或许互联网行业可以算一个。因为与实体企业相比,互联网行业大多属于线上运营。在抗击疫情期间,互联网从业者不必去公司,居家就可以完成基本工作任务。

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主要是服装店、酒店、饭店、大型购物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人们有什么需要,大多选择网上购买,网上购物成了疫情下一项生存必需技能。

因此,经历过肺炎疫情,线上电商或将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期。实体行业将加速线上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实体+电商的新零售模式将进一步获得商家青睐。此次疫情,其他购物需求都可以放缓,唯独吃饭不能缓,生鲜成为重要的生活物资。以往去大型超市采购,通常是围一圈人一起挑,存在较高的病毒传播隐患;生鲜集散地大型菜市场,疫情期间为避免病毒传播,很多已歇业。

想要吃到新鲜的蔬菜,又尽量避免病毒传播,零售商们下足了功夫,最终两套方案脱颖而出。一是生鲜进社区。大型超市和菜市场去不成了,那就把生鲜运进来,此时社区便利店的作用彰显。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近在便利店采购,不用出入人群,几分钟或更快即可完成交易。二是线上线下融合,疫情期间线上买菜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只需在家动一动手指,就可以直接手机上采购蔬菜。

数据显示,依托苏宁小店的苏宁菜场,春节订单量达到了平常单量的三到五倍,销售规模较去年同比增长超过50%。苏宁菜场采用“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形式,用户每天晚上9点前通过苏宁小店APP下单,第二天早晨7点即可到社区小店就近提货,货都是装好的,到店即可取走,避免任何接触和逗留。

线上化的加速,必然要带来快递行业的升级。疫情期间,大多人居家隔离,快递小哥想把快递送达客户需要经过层层关卡,而且还容易增大传染概率。此次疫情,促使快递行业思索如何加快解决最后一站问题。

虽然目前一些快递企业建有智能快递柜或者是快件代收点,但仍无法解决寄存问题。快递柜若是空间小,大的快件无法存放;如果空间大,又显得浪费。目前快递市场渐趋饱和,哪家快递企业能够解决好这最后一站问题,那么,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势必占据主动。

疫情期间,越来越多学校在无法正常开学的情况下,通过提供网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家学习。针对网课是不是辅导课的疑问,在《新闻1+1》的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连线专家进行了解答。网课,实际上就是慕课。我国现在是一个慕课大国,很多高校早已开展了慕课教学。慕课是正规的课程,不是辅导课。

疫情过后,教育行业也将迎来较大的变革,线上教育能够被更多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将来可能会迎来一个发展小高潮。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本就具有先期平台优势,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大的教育机构或将率先发力,抢占市场。

智慧城市或将成主流

这次疫情,很多国家不得不采取封城的措施,才阻止了疫情的发展。而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因为一次病毒而封过一座人口过千万的城市。

这就呼唤智慧城市的到来。智慧城市运行,需要的是各种信息的监控与合理的判断和处置机制,基于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技术,会给城市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模型,更为快速的响应方式。

据了解,智慧城市就像一个人一样,能够对身体的各项指标实现实时监测,如果出现血糖升高或者尿酸增加,就会启动预警机制;如果连续三天出现持续升高的情况,那么系统就会告知接受检测者,需要调整饮食或是及时就医了。要用“治未病”的意识来防止“重大疾病”的出现,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根据德勤2018年发布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全球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座,中国在建智慧城市项目500个,试点智慧城市290座。

智慧城市功能体系包括社会治理、市民服务和产业经济三大类别,具体包括市政、能源、政务、交通、卫健、制造和物流等多个智慧应用。疫情之后,智慧城市的建设或将再上一个台阶。

智慧城市建设当以人为本,增强公共卫生健康和市民服务功能。本次疫情的出现和重大危害为智慧城市建设敲响了警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城市人文关怀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显然是不可取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长效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机制,将危机意识贯穿人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所以,智慧城市的规划应上升到城市战略层面,参与规划的部门与人员必须从城市战略的高度进行思维,使智慧城市规划符合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疫情下频频发生的失误正是城市空间规划在顶层设计时未能考虑完全,信息化等方面规划不足引起的,未来智慧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此类情况,并与城市整体空间规划相协调。

此次新冠病毒影响了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未来城市各行业运行主体将紧密关联,要做到疫情的防控一体化,需要各有关部门做到数据整合、共享,治愈过去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数据权属不清、管理体制混亂、共享难度大的痼疾。只有这样,才能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协同作战,运行高效。

猜你喜欢
智慧疫情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