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什么往往就会相信什么

2020-09-10 07:22海波
清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旧式年长朱元璋

海波

一件事情发生时,不同的人常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通常觉得这和人的知识结构、智识水平、立场等因素有关,因此容易忽略掉个人的经历。于是,“总有人说你变了,却没人问你经历了什么”。

我们在研究某个人时主张知人论世,就是希望了解他的时代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他。即看他经历了什么,再看这些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什么关联。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陈独秀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激烈的,比如他们觉得传统家庭与伦理束缚了人性,侵犯了人的人格尊严。但政治学家萧公权就不相信这些,他觉得自己的成长受益于大家庭制度。

他说:“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的,上面提到的(内容略)尊长和弟兄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方式之下,直接地或间接地,有意地或无意地,给予我几十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我向学及为人的基础。五四运动的健将曾经对中国旧式家庭极力攻击,不留余地。传统家庭诚然有缺点。但我幸运得很,生在一个比较健全的旧式家庭里面,其中虽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父母双亡的我却得着‘择善而从’的机会。因此我觉得‘新文化’攻击旧家庭有点过于偏激。”

因此,一个人坚持什么、相信什么,与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毕竟,先知先觉的人很少,对于多数人而言,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为人处世依靠的也是自己的经验。比如,经历过饥荒的人,就容易相信勤俭是种美德;没经历过的可能就觉得,物质生活这么丰富,为什么要勤俭?这就会导致生活习惯的不同:前者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总想再利用;后者可能对即使还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丢掉。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在参与起义前过的是食不果腹的生活,这一方面让他十分了解农民疾苦,另一方面自己也形成了节俭的习惯。皇帝的生活用具,按规定可以用黄金制造,但朱元璋指示一律用黄铜代替,每日早膳,只用蔬菜。朱元璋的经历也影响到了明朝的治理方式。

历史学者张宏杰说:“基于乡村生活经验,洪武皇帝的治国理念中表现出强烈的静态取向。他治理帝国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帝国的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个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不过,一个人的经历与经验毕竟有限,这便需要借鉴别人的。比如年轻人有什么不懂的就会向年长的人请教,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可年长之人说的,年轻人不一定都相信。这个时候,年长之人就会倚老卖老,来一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竭力想让年轻人相信自己说的。年轻人也会不耐烦,觉得老人之言早已过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且不说年长年青,就算是同龄人之间的劝导,有时也不一定管用。因为一个人说什么话,不光有抽象价值的支撑,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他的人生经验和体悟。如果对方没有类似的经历,就万难感同身受,最后,苦口婆心可能就成了夏虫语冰。

所以,当你拿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去告誡别人、指引别人时,别人可能相信,也可能不相信。因为你的经历可能是宝贵的经验,也可能是固执的成见。那么,如何取舍,就看个人的选择了。有的人或许会听取意见,避免走弯路;有的人,即使你告诉对方前面是南墙,他还是会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们为什么会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就是原因之一。

还需指出的是,不是所有正确的认知都要建立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好像没有切身体会就无法相信。很多事,明明有桥,就无须摸着石头过河了。这当然需要智慧。

猜你喜欢
旧式年长朱元璋
倒下的长颈鹿
旧式的冬天
最含蓄的画谏
无题
画谏
炊烟(外一首)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排名
草莽皇帝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