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自己脚底须正

2020-09-10 07:22于永军
清风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子事事脚底

于永军

“做官自己脚底须正”,这是清初刑部尚书王士禛在教子家训中提出的一条首要的做官准则。康熙三十六年(1697)七月,王士禛之子王启汸出任唐山令。王士禛唯恐儿子不能胜任,遂将自己的为官准则50条写成3009字家训,让儿子带在身上随时参详。其中首条开宗明义:“做官自己脚底须正,持门第不得。”

很显然,这是提醒儿子要自强自立,既不要“拼爹”“啃爹”,更不要“坑爹”。那么,何谓“自己脚底须正”?王士禛进一步指出:“皇上御书赐天下督抚,不过‘清慎勤’三字。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可以说,王士禛的“清慎勤”,道出了古代清正为官的精髓,也为现代为官提供了修养圭臬。

不过,读王士禛教子故事,让我感动的并不只在于其言之谆谆,而是其言之凿凿背后的行为示范。“做官自己脚底须正”,似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同义,指向于对外宣示,大义凛然,实为至理名言。但作为教子之道,面向自己家人,却需要用自己的榜样作注脚。

首先,这官当得要正。不能想象,像唐代元载、宋代蔡京、明代严嵩那样的贪墨,会敢在儿子面前义正词严地讲什么“做官自己脚底须正”。也不能想象,一个过去见利忘义、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人,知根知底的儿子会相信他关键时刻亮出这条准则。

其次,要有言出行随的事实。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凡公信力缺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者“口惠而实不至”。嘴上宣示“公正执法”,结果却是“看客下菜”,弹性效应;嘴上宣示“廉洁从政”,如果你真的认了实,他心里便不高兴,重者还会给你以“顏色”……这种表态,说白了不过是一种打官腔,一种哗众取宠,涂涂洗面奶,玩玩小把戏,骗骗“小朋友”。

再次,要有接受监督的真诚。凭心而论,官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种种爱好。而亮出这个“自己脚底须正”,实质是将矛头对准了自己,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堪称楷模。没有一个与私我彻底决裂的境界做不到,没有一个敢将自我公开晾晒的勇气同样也做不到。

正是由这个角度打量,王士禛训子的这个“做官自己脚底须正”,所彰显的是一种做官的自信,一种“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清初著名诗人,主持诗坛50年之久,康熙曾征其诗三百首定为《御览集》,其诗、文、词共数十种560多卷,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宗” “文坛领袖”。而与其文名相得益彰的是,他为官几十载,始终恪守“清慎勤”原则。任扬州推官四载,他“不名一钱,急装时,唯图书数十箧”,自赞:“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榷江浦关专管船政,他革除弊端,凡发银均足称足色,毫无扣除,声震漕运;在户部任上七年,他始终如一,清廉自守,同僚信服;任刑部尚书,他不畏强权,依法判案,执法如山,深受康熙赏识和同僚赞叹,被誉为“一代廉吏”。也正是基于这种做官堂堂正正的本真,王士禛才有了“做官自己脚底须正”的底气,才有了对儿子耳提面命的凛然大义。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建设清明政治、反腐倡廉,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若干方面的努力。但无论情况如何,领导干部“先从吾始”的清正齐家风采,始终在全社会有着春风化雨的表率作用。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认识,王士禛的教子故事尤其是蕴含于其后的自好精神,穿越了时空隧道,闪耀着新时代亮光。

猜你喜欢
教子事事脚底
铁匠教子
不要因犯愚蠢病而死去
事事尽力,梦想就离你更近一步
四种人绝对不能揉脚底
祈祷
挠痒痒
孟母教子
脚底下的能源——地热
趣谈汉字的另类注解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