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或预言

2020-09-10 07:22李壮
百家评论 2020年6期
关键词:仪式感

李壮

内容提要:在长诗《迟到的挽歌》中,吉狄马加通过火焰和葬礼等“中介物”,把对父亲一生的回顾、对彝族文化精神的诠释、对人类若干重大母题的思索融合在了一起。在虚实交错的轮回对话结构之中,全诗呈现出飞扬的想象力和强烈的仪式感,同时,也令诸种原始而真切的身体经验,以本真的面貌不断向世界敞开。

关键词:吉狄马加  中介物  仪式感  身体经验 《迟到的挽歌》

一、火焰

哦,英雄!不是别人,是你的儿子为你点燃了最后的火焰。

——吉狄马加《迟到的挽歌》

《迟到的挽歌》的结尾,是儿子为父亲点燃了“最后的火焰”。在字面上、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这火焰的含义是无疑义的,它是一种纯粹物理性、功能性的存在,是火葬程序的道具和产物,而这程序本身已是被明白无误地指明过了的(“你已经被抬上了火葬地九层的松柴之上”)。然而,更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所使用的说法是“最后的火焰”(而非“葬礼的火焰”之类),而“最后的”是一个仪式化、象征化、具有宽阔阐释空间的词。这里出现的,并不是具体的、单向通行的、指向明确的修辞,在这首长诗的结尾,能指与所指间看似毫无疑义的榫合出现了微妙的滑动,词的错位——或者说,词的增殖——因而产生:在现实的火焰之中,抽离出象征的火焰,那是永恒生命的火焰、精神力量和种族记忆的火焰。现实的火焰通向灰烬,而象征的火焰通向光。

事实上,火作为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中介物出现,在吉狄马加的诗作中有大量先例。“你是禁忌,你是召唤,你是梦想/……你都会为我们的灵魂/穿上永恒的衣裳”(《彝人谈火》);“假如有一天猎人再也没有回来/它的篝火就要熄了/只要冒着青烟/那猎人的儿子/总会把篝火点燃”,“篝火是整个字宙的/它噼噼啪啪地哼着/唱起了两个世界/都能听懂的歌”(《猎人岩》)。正如耿占春所说,“火是一个故事的要素,一个原型,在同一个故事的反复讲述中,变成了彝人流传至今的一个信念……火处在两个世界之间,火是两个世界通用的语言,就像毕摩的话语那样,在此意义上,诗的修辞形式也是处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话语。诗歌话语以神秘的方式与彝人世界的物质元素相似,作為一种不可见之物的中介而出现。在诗歌中也在彝人的世界里,火成为生命的象征。”①

因此,焚化也是升华,寂灭也是创生,结局也是开始,“最后的”同时也正是“最初的”。而与此同时,在《迟到的挽歌》中,核心“中介物”变得规格更高、体量更大(这与长诗本身的容积是对应的),它从一个意象、一个装置,升格成一个场景、一个时刻——“中介物”不再是简单的火、而是扩大为火登场的总体性背景,即一场葬礼,一次聚集,一场生命仪式。

二、仪式

而我们给你的这场盛典已接近尾声,从此你在另一个世界。

——吉狄马加《迟到的挽歌》

其实,这一整场的葬礼及由此而生的缅怀追忆,都是如此徜徉在虚实交错、二律背反式的轮回对话结构之中:在终结的倒数里,“你给我耳语说永生的计时已经开始”,就像“亡者在木架上被抬着,摇晃就像最初的摇篮/朝左侧睡弯曲的身体,仿佛还在母亲的子宫”。而就这场葬礼本身而言,“我们给你的这场盛典已接近尾声”,然而与这尾声相关联的不是出口而是入口,“在那光明涌入的门口,是你穿着盛装的先辈”。在错位和反转中,逻辑重又获得颠倒的——同时也更宽阔通畅的——接续,整首诗在内部不断进行着莫比乌斯环式的高速运转,随之产生的是一种光影交叠、“反重力”式的(“唯有在失重时/我们才会发现生命之花的存在,也才可能/在短暂借用的时针上,一次次拒绝死亡”)、极富仪式感的话语“气场”。

《迟到的挽歌》里强烈的仪式感,有时会具体呈现为修辞表征。例如这首长诗结尾的称谓处理。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里,“英雄”所对应的是“你的儿子”。或者说,“儿子”所对应的不是先天对位的“父亲”(血缘意义的、现实意义上的关系对象),而是“英雄”(文化意义上的关系对象)。在这种“称谓谱系”的错位和重新榫接中,父亲的葬礼不再是私人意义上的“事件”,而是变成了一场充满象征意味的“仪式”。这场仪式的主题词,往小里说,是“民族性”(彝族的历史和彝人的文化在此被彰显、被召回),往大里说,则是“命运感”(父与子、生与死、始与终,这是人类共通且永恒的母题乃至命运)。

事件不会是事件本身,而同时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仪式。就像此刻的动作浓缩着漫长历史中族群的行动,就像一个人的名字关联着无数祖先的名字,就像一座山连接着另一座山。文化的、审美的关联性记忆,在仪式化的语境中不断自我增殖。同样不断增殖的,还有那些繁星般坠落又浮起的意象、那些充满超现实意味的词的交合:“树木在透明中微笑”“岩石上有第七空间的代数”“隐形的鱼类在河流上飞翔”“玻璃吹奏山羊的胡子”“变形的柔软的马勺”“所有的蜂巢都倾泻出水晶的音符”……最终,“乌有之事在真理中复活”,而“银光颂词里的虎群占据了中心”。

三、身体

你的赤脚熟悉荆棘,但火焰的伤痛谁又知晓

——吉狄马加《迟到的挽歌》

仪式化的、充满“反重力”能量的话语场,使得《迟到的挽歌》里迸溅飞射的绚丽想象和纷繁意象,没有仅仅变成头脑风暴或语言游戏,而是被安置在有根的、异常深远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关于吉狄马加诗歌与彝族文化、地方性知识及多元文明视野间的关系,评论界已有足够多的论述,在此不再展开)。但吉狄马加笔下的“仪式化”和“仪式感”,从来不是凭空高蹈的。相反,它建立在极其坚实的经验基础之上,甚至直接呈现为具体的身体触感。

诗人对“死亡”(以及它所接通、引证的“永生”)的感知,是从具体的感官层面铺展开来的。总起全诗的,是一种充满身体现实感的视觉体验(“此刻你的思想/渐渐地变白”,不同的色彩在《迟到的挽歌》中反复出现,亦出现在《黑色狂想曲》《彝人梦见的颜色》等其他诗作中)和重力体验(“以从未体验过的抽空蜉蝣于/群山和河流之上”),随后是一个极其真实的肉身姿态:“你的身体已经朝左曲腿而睡”——在另一首诗作《母亲们的手》中,吉狄马加则写到过“永远朝着右睡的女人”,题记里对火葬姿态的“左右”问题专门有所提及:“彝人的母亲死了,在火葬的时候,她的身子永远是侧向右睡的,听人说那是因为,她还要用自己的左手,到神灵世界去纺线。”身体不是灵魂暂时的寓所、不是注定随其物理性而湮灭的事物,而是另一种沟通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的介质:祖先的脚印将会形成真实的指引(“沿着白色的路走吧,祖先的赤脚在上面走过”),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辨认,也依然需要借助于物质世界那些充满肉身性的比喻,来作为参照坐标:“天空布满了羊骨/的纹路”。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东方式的对生命的亲近(同时也是敬畏),它逸出了心物二元论的启蒙理性谱系、也摆脱了现代主义式权力话语的虚无感。在吉狄马加笔下,我们看到的身体,既不是笛卡尔式的、也不是福柯式的。所谓笛卡尔式的身体,是精神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在“我思故我在”的经典推论之下,笛卡尔将柏拉图以来的心物二元论传统发展至极致,不是感官、不是身体,而是自己的理性,才能为我们的存在提供可依凭的证明。② 理性(“思”)是至上的,身体的感受,成为了理性逻辑的投射、证词或效应推导装置。而福柯眼中的现代肉体,则是作为一种社会建构、一个权力事件、一个历史成果或文化产物而出现:权力的征服,体现在对话语——进而是对身体——的形塑之中,肉体作为被规范、被征服的驯顺的对象,全面坠入了“权力之网”③。吉狄马加笔下出现的,却是东方式的、彝人式的身体:在死亡这种最极致化的擦洗之中,诗人让身体觉醒,让那原始的、(在死亡的刷新中)充满古老青春能量的肉身,向着最本真的世界不断敞开。这“本真的世界”,既是给肉体的,也是给灵魂的,正如诗中那祖先英灵居住的国度,乃是位于大地与天空之间。围绕在“最后的火焰”周围,所有的死者与生者聚在一起,他们去听、去看、去品尝,在半空中浮动展开的,乃是一条未被污染的生命通道。

我想起诗人在旧作《毕摩的声音》中描述过的彝族祭司的声音:“这是谁的声音?它漂浮在人鬼之间/似乎已经远离了人的躯体/然而它却在真实与虚无中/同时用人和神的口说出了/生命与死亡的赞歌”。毕摩的声音,与诗中出现的、辩论解说生死问题的“克哲”(古老的彝族说唱形式),以及言说自我的“口弦”(一种古老的以口腔进行共鸣的乐器),属于同一谱系。这一谱系,连通了生与死、肉体与灵魂的维度,也连通了精微的私人成长记忆(童年的羊肉和蜂蜜、血亲冲突、射杀猛兽等)与宏大的历史转轨折痕(革命和战争,“那是一个千年的秩序和伦理被改变的时候”)。

说到底,死亡本身便是一件关乎身体的事情。而“死亡像一个族系的节日,它让人们汇聚。死亡也像一种古老的、反复演出的民族戏剧。死亡是同一个故事的再次重演。死亡是一个仪式。族群的每一成员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分摊个人不能独自承受的死亡。”④《迟到的挽歌》展示的,是身体的临界时刻——在消失与长存之间,在一个人与一群人之间,在真实的领域与象征的领域之间,在此刻与永久之間。那是独属于父亲的铠甲,“除了你还有谁/敢来认领”;然而与此同时,“所有耳朵都知道你回来了”,并且“死亡的秘密会持续”,“昨天的死亡与未来/的死亡没有什么两样”——“但被死亡创造的奇迹/却会让讲述者打破常规悄然放进生与死罗盘”。

在此意义上,这首诗是“迟到的挽歌”,也是“提前等候的预言”。那种重演和参与,在口的讲述和耳的倾听里完成的、对不能独自承受之物的分摊,不仅指向彼时彼地的、以英雄之躯向左曲腿而睡的父亲,也指向了诗歌——指向了词语及其言说本身。

注释:

①耿占春:《一个族群的诗歌记忆——论吉狄马加的诗》,《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②[法]笛卡尔:《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④耿占春:《一个族群的诗歌记忆——论吉狄马加的诗》,《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国作协创研部)

猜你喜欢
仪式感
研究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
朱熙越“仪式感”是优雅的极致表达
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
成长路上,别丢了“仪式感”
基于景观设计中仪式感的营造方法探究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个荒原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电视晚会的新闻化和仪式感论析
安托南·阿尔托对后现代戏剧的影响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