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公开课课堂误区

2020-09-10 22:23弓元元
高考·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公开课

弓元元

摘 要: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广大教师作为课堂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老师的课堂都出现了表层热闹和语文本质价值追求的矛盾。虽然课堂看起来师生互动热热闹闹,老师妙语连珠,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培养都有体现,但是到底缺少一些真实的语文味。只有教师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摒弃浮华的形式,公开课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公开课;表层热闹

前言: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的常见形式,无论是观摩比赛还是示范教学,公开课的优势显而易见,老师经过充分的准备,教学目标研究得更透彻,学情掌握的更扎实,教学环节更紧凑,教学艺术得到彰显,一次公开课的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在公开课课堂中老师们不仅重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本能力,更多的关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和文化的传承,众多课堂目标的预设常常会使课堂出现表层热闹与语文本质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

一、表层热闹的凸现

1、目标设定一味求深求新。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很多语文公开课将目标定位于探求文化的深意,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以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为前提,而是将目标放在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课堂上。很多老师在上诗歌鉴赏课的时候,为了加深课堂目标的深度,往往会设计诗歌的对比鉴赏,这样的设计意图本并无可厚非,但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为了完成目标的深化,往往对于教材该深刻赏析的篇目匆匆放过,将知识的拓展作为课堂的主体和亮点。

2、授课过程形式大于内容。

①小组合作探究的盲目。老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会安排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通过探究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种方式的本意是好的,但很多老师没有仔细认真划分小组成员,导致各小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讨论探究不能实现全员参与。有时整个讨论及展示的过程只是个别小组或者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语文课堂的话语权交给了部分学生,牺牲了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的展示机会。

②展示环节的仓促。由于公开课的示范性质,要求课堂目标在一节课内完成,课堂环节必须齐备,很多老师为了使课堂有始有终,给学生留下的展示时间并不充分,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表述只要能达到老师的目的,展示环节浅尝辄止,匆匆结束,对于学生产生的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具有争议性问题,老师们就选择忽略或用下课后讨论来应付,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打断,发散性思维没有得到更好的拓展和表现。

③新媒体运用的滥觞。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课堂。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时为了使课堂更丰富,纷纷选择运用课件,视频,音频等各种新兴多媒体手段。使用多媒体诚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很多老师整堂课依赖多媒体,黑板上除了课题外什么也没有,一节课视频、音频、图片、动画齐上阵,看得人眼花缭乱,唯独缺少通过文字的感知和揣摩,深入理解文字及文字背后的美。还有一些老师在讲到经典名著时,用影视视频资料代替对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分析和感受,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感知文字之美的能力。

④教师个人的炫技。公开课本身就承担了展示功能,部分老师在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突出的个人才能和新颖的教学方式,课堂中加入了很多没有太大意义的个人才艺的呈现,将公开课上成了个人才艺展示课,笔者就曾经见过某老师讲《琵琶行》时,抱着琵琶模型故作愁态的表演,这些环节成为了所谓的亮点和噱头,但对于课堂目标的完成作用不大,也会冲淡学生对于课堂目标的认知。

⑤学生过度的准备。往往听完公开课,很多老师都会有一个感觉,学生和老师的配合表现太完美了,老师无论提出怎样的问题,学生都能侃侃而谈,各抒己见,跟平日的课堂表现相距甚远。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堂上完美的表现,实际上是老师在将公开课之前,已经将自己的课程思路,问题设计透露给了学生,有些老师甚至为了课堂效果和气氛,在正式公开课前反复跟学生试讲。学生这样的过度准备是能保证课堂的良好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但却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的能力,不利于语文思维素养的养成。

二、语文价值的缺失。

1、语文的工具性没有体现。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老师们更多关注的的是文化的传承这个素养,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琢磨,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往往一节语文课表面上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不知所以然。更有甚者,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完全忽视了语文课的独有工具性特点。

2、语文学科思维培养没有体现。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文字的积累,文化的传承,还需要语文思维的培养。很多公开课老师往往用提前设计的问题,多次的试讲,直观的视频,音频材料,课堂热火朝天却浅尝辄止的讨论代替或淹没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拓展,导致本该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变成了干巴巴的机械表演。

3、文本的多样化解读没有体现。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语文课堂应该是个性展示的绝佳场所,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的解读,但大部分公开课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允许有多样化的解读,即使有学生有不同的解读,老师也会选择性的忽略,这样的课堂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语文的味道到底是缺失了。《林黛玉进贾府》

中很多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达到和教参的一致性,不断的引导学生在总结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通过王熙凤的服饰,容貌来形成人物贪婪,俗气的结论。这样教条化的教学忽略了文学的审美,容易对学生造成狭隘片面的理解。

结论: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公开课既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又要注意目标设计需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摒弃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形式,踏踏实实抓住文本,认认真真组织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放手大胆让学生展示,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真正起到示范,观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丽丽,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0

[2]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9-4-22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公开课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探究公开课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