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信息茧房”的迷思与破局

2020-09-10 07:22刘晓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信息流

摘 要:当今时代,掌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以抖音、今日头条、知乎为代表的推荐引擎产品,通过智能算法为用户画像,精准推荐其感兴趣的信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信息茧房”。与此同时,信息同质化、社会黏性丧失、群体极化等问题突显,对此,本文提出算法技术革命升级、群众自我意识觉醒、凝聚共识齐抓共管等策略。

关键词:茧房效应;算法推荐;信息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067-02

一、引言

互联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工具,也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在2005年推出了博客,在2009年推出了微博,而2011年我们开始使用微信,接下来的2012年走向了自媒体时代,到今天,手机里有了各种小程序。基于智能算法的内容分发占比越来越大,我们面临着海量又同质化的信息,在无形中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危险,思想主权慢慢被各种最先推荐瓦解。

人们可以发现,当其在抖音看过一位旅行博主的Volg后,刷出来的短视频好像陷入了旅行圈;在淘宝搜索过一件职业装后,再次打开操作界面时,系统还会自动推送类似的信息,让人不堪其扰;还有一些资讯类平台,在用户第一次启动时就会出现感兴趣的话题勾选提示,于是智能算法记住了用户的兴趣偏好,把用户的画像圈定在某一个领域内,很多用户喜欢的但又重复的信息让人上瘾,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

二、算法推荐与主动获取的关系

面对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有两个广受关注的效应:

(一)回音壁效应

用户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发表了一个观点或视频之后,会有很多人出来评论支持或反对。用户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与其形成呼应。这就好像生活在一个具有回音壁的房间里,每次抛出观点,周边就会出现各种回应,而用户会认为自己感觉舒服的那个回应就是事实的真相,这是所谓的回音壁效应。在回音壁效应下,公众自身会陷于蚕茧般的“信息茧房”中。

(二)茧房效应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最早提出“信息茧房”,他发现,用户在互联网上会通过订阅关注等方式选择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不断推荐相同的信息,最终构成一间“茧房”。用户就像蚕宝宝一样,不断“吐丝”,吐出来的“丝”约束了思想,把自己裹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茧房”里,逐渐圈层化。

如果订阅关注是用户的主动行为,那么智媒时代的算法推荐就使用户的主动性得到了强化。可见,“信息茧房”正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彰显。我们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变化发展中,每两三天就会有一个新的观点产生,而算法传播使用户躲进了“茧房”,这对思想的成长而言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三、“信息茧房”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一,从表面来看,互联网技术激活了个人行为。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的节点,可以轻易发表观点,成为意见领袖;随时随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点一下关注就能够进入“私人订制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传播模式成为主导,毕竟用户的注意力成为了媒体产生效益的关键;又或是以兴趣为基础的群体快速聚合,随之而来的便是个人接收信息的扁平化,困在“信息茧房”里。

第二,从深层次来看,这是基于对大眾传播学的信息流理论研究。媒介到大众之间存在信息流。有一类研究是关于人们能多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新闻信息,其研究目的是评估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过程的有效性、信息是否被获取。通过信息流的研究,可以明确了解用户从媒介中获取的哪类信息多、哪类信息少,而促进信息流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谈论某个信息的程度,同时人们关注信息的动机也非常重要。[1]基于这个理论,微博推出了热搜,今日头条想出了智能算法推荐。通过信息流理论,可以检验现实世界中大众传播的过程,识别出阻碍信息流的障碍物。而智能算法推荐提高了用户搜索信息的速度,同时有效清除了影响用户观感的信息,成功留住用户的注意力。

四、“信息茧房”的危害性

(一)加剧网络群体极化

“信息茧房”本质上是围绕用户需求产生的信息包围圈,用户沉浸其中,强化自我认知,弱化交往的理性,不仅不利于公共领域的塑造与形成,甚至会形成群体极化现象。网络以社群、贴吧、微信群等形式聚集群体,因分化而类聚,群体内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将大幅减少,表现出群体内同质化而群体间异质的特点。当个人的诉求无法得到预期满足时,人们会容易产生极端思想,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从而拒绝其他合理观点。

(二)社会黏性丧失

人们互相之间对某些任务、经验、知识见解等方面内容的分享,逐步产生社会黏性。群体通过共同的记忆和关心,构建联盟。而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手机上选择信息的自由度不断增加,脱离了社会群体,人们就会大大减少经验的分享,分散成单一的力量,这样就逐渐弱化了群体功能。[2]而人类需要由经验分享而构建的黏性同盟,在危难时刻能够适时地施以援手。比如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物资、病床、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各省捐赠防疫物资、生活用品,对口派驻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而缺乏黏性的社会国家中,人们更关心的是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利益,缺乏黏性的人们彼此漠不关心。

五、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一)实现算法推荐的革命性迭代

算法分发已经是包括搜索引擎、浏览器、资讯客户端以及音乐软件在内的互联网产品的标配。机器学习和人工编辑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可以期待智媒平台迅速提升算法技术,使机器进行深度学习,理解用户信息偏好,从碎片化的知识点延伸到一个知识面,或扩大到更广的知识圈层;提升其用户洞察能力,使其算法更聪明,更能完整准确地揣度人们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点;提升人工智能认知技术,尽快使算法推荐实现革命性的迭代。

(二)自我意识觉醒,远离“作茧自缚”

舒适感是濒临死亡的特征,人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处在“茧房”中,思想被局限了。然后要有打破它的自觉意识,“抽丝剥茧”,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媒介素养,自觉将个人小圈子的资讯叠加进大社会的资讯。对关注的公众号,每隔一段时间及时进行整理和删减,信息来源最好以地方及中央的党媒为主,同时关注多家收费版的独立APP报刊,尽量覆盖国内外报道客观且受尊敬的主流媒体,这样可以远离大部分无价值的信息,关注信息的多样化将极大地减少“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

(三)凝聚社会共识,多管齐下

按照传统媒体的理念,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媒体人在法律、道德等方面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强化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在任何时候,内容推送都不能少了总编辑,再好的传播渠道也要有“把关人”,即便是在以技术为王的时代,也不能完全由算法决定内容。同时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打造理性健康的舆论空间保驾护航,更少不了作为内容提供者的智能平台,肩负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使技术和算法真正造福智媒时代。全社会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六、结语

当“信息茧房”越裹越紧,用户就失去了看到其他信息的可能性,成为禁锢思想的帮凶。破解算法传播形成的“信息茧房”,需要从政治、社会、平台、技术等层面入手,在价值构建、技术把控、人工把关、责任追究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正本清源。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的方法,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美).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5.

[2] 喻国明.“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J].领导科学,2016(12):20-23.

作者简介:刘晓璇(1989—),女,河北衡水人,研究生,硕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信息流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企业ERP系统的构建
管理中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社交媒体信息流广告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