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困境与对策

2020-09-10 22:27杨韵菁
高考·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

杨韵菁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学思政课的一种重要资源,对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有巨大的价值。然而,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中学思政课缺乏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原因包括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覆盖面较小,内容较单调、方式较单一。针对困境,笔者从融合红色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两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红色资源;中学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可以被我们今天开发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与物质载体的总和。红色资源一般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种,以广州市红色资源为例,物质表现形式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等遗址和纪念场馆,精神表现形式如广州起义精神、杨匏安精神等。

一、增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中学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性

(一)红色资源的立德树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有利于青少年在人生“拔节孕穗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有利于发挥其对中学生育人育心、铸魂固本的功能,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课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具体要求,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坚持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必须对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育心功能。

二、增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中学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当前困境

为了解广州市中学思政课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的现状,以及中学生对本地红色资源的认知现状、接受教育的喜好倾向,笔者在广州市内选取了三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七、八、九年级各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4份,回收率95.7%。从统计数据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覆盖面较小

能否彰显红色资源的立德树人价值,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价值认知。调查发现,目前广州市中学生对本地红色资源的了解程度不深,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覆盖面较小。当被问到“您能说出多少个广州本地的红色人物事迹或红色遗迹”时,七八九年级分别有85.7%、75.3%、66.1%的被调查者只能说出不多于四个;当被问到“思政课上您的老师是否利用过本地红色资源进行授课”时,只有32%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不深会削弱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而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政课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覆盖面较小。

(二)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内容较单调、方式较单一

调查发现,目前红色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方式,且讲授内容多数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使学生无法真切体验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及价值,没有情感共鸣,进而达不到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要改变现状就要了解学生接受红色资源教育的喜好倾向,比如在“您对以下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中,被调查者对红色人物与事迹、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旅游这四项内容有明显喜好倾向;在“您更喜欢哪种红色资源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中,被调查者明显青睐于更能身临其境的方式,如实地体验和现场展览。

三、增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中学思政课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策略

(一)将红色资源融入至课程教学内容

增强红色资源与中学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有关“生命的思考”讲述生命接续的形式与意义时,可融合革命先烈事迹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传承着文明;结合革命先烈在革命遇到挫折时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意志,引导学生增强生命的韧性。八年级有关社会责任、国家利益至上等内容,可融入红色资源作为案例,如了解广州市“六二三路”路名的由来。九年级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可融入红色资源,如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原型周文雍、陈铁军的事迹。

需要注意的是,红色资源作为载体,要为达成课程目标、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要考虑红色资源与课程具体内容的契合度和匹配度,不能本末倒置。

(二)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

以红色资源为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达到感召启发的作用,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红色人物与事迹感兴趣,喜好体验式教学,那么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包括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熟悉的社区,寻找身边的老红军或军属、老党员,组织学生探望、采訪,让学生亲自贴近采访对象,近距离聆听他们的故事。

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合作,既“走出去”又“引进来”。一方面,要创造更多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走出去”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基地研学活动,甚至鼓励学生成为基地的志愿讲解员。另一方面,面向社会的红色专题展览可以“引进来”校园,在不同学校进行巡展,让学生在校内也能沉浸式学习。

为学生打造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释放他们的活泼天性。无论是探望采访人物还是参观基地展览,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定会产生触动,老师可以适时开展汇报会或分享会,让学生把参加活动时的所思所想沉淀下来,并通过学生擅长的或者喜欢的方式,如舞台剧、微视频、演说、制作海报等,在校内甚至社区里进行汇报和分享。

此外,校内还可以开展影视剧赏析、唱响红歌等活动吸引学生参加。以上实践形式能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当中的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举魁,郝万喜.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以榆林学院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9,29(4):5-7.

[2]张君.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3):82-84.

[3]任胜男,王健.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价值意蕴[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72-75.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
地方红色资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谈红色诗歌的创作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红色资源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有效利用
浅谈佳木斯东北小延安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