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代耕农二代实现良性生命形态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0-09-10 07:23曹琼兰骆丽敏帅栩洁郭彩珊蒋馨怡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曹琼兰 骆丽敏 帅栩洁 郭彩珊 蒋馨怡

【摘要】:代耕农二代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影响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底层青年的发展问题的一个典型缩影。严峻的城乡二元制教育体制、漂浮不定的生活状态、“重养不重教”的家庭教育使得代耕农二代在接受教育的道路上来回折腾,丧失通过教育跳出自身阶层的动力,趋于“丧我”的生命形态。引导代耕农二代实现“为我”的生命形态发展,不仅需要代耕农二代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帮助。

【关键词】代耕农二代;“丧我”;生命形态;对策研究

对于流动在珠三角地区的弱势群体——“代耕农”来说,子女的教育成长问题是他们最为牵挂的事情之一。他们渴望子女跳出亲代阶层的束缚,然而大量代耕农二代往往因教育晋升制度、家庭先赋条件等多重因素失去向上流动的动力,逐渐消沉堕落,受“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影响,不知觉地衍生出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抽烟喝酒等反对学校权威的“反学校文化”,这体现了其过早放弃对自我生命的把控能力。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部署,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珠三角地区的代耕农二代生命形态发展。研究者深入广州市代耕农主要分布区域——白云区与花都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针对代耕农二代的问卷98份,回收84份,有效率为85.7%。此外,研究者还采取了与代耕农及其二代进行深度访谈及与代耕农家庭一起居住等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代耕农及其二代进行访谈48户,收集访谈录音稿共13万余字。调查发现,户籍制度阻碍了代耕农二代的阶层流动,使其难以在流入地接受持续无差别的义务教育,大多代耕农二代往往迫于经济压力、政策限制、家庭教育等因素在初中毕业即选择辍学。其次,代耕农迫于巨大的生计压力,加上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及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往往“重养不重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随迁的代耕农二代在教育成长过程中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再次,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原因,代耕农家庭常面临被迫搬迁的问题。经常辗转流动, 没有相对固定的生活住所使得随迁的代耕农二代多次转学,造成自身学习成绩的波动,影响他们进一步求学。此外,代耕农二代漂浮不定的生活状态,使他们更倾向于眼前的苟且,对于未来没有具体的人生规划。

在户籍制度限制、“重养不重教”的家庭教育以及漂浮不定的生活环境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大多代耕农二代被迫接受社会的不平等,日渐失去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动力,自甘成为代耕农后备军或早早辍学进入珠三角流水线,对自身未来不抱有规划,在悲观消极中走向一种制度性自我放弃的“丧我”的生命形态。

《南方周末》曾经有一篇报道提出“谁解决了代耕农问题,谁就该得诺贝尔奖”,这点出了解决代耕农问题的重要性。在研究者看来,代耕农问题与代耕农二代的教育成长问题同等重要!如何引导代耕农二代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家庭、社会及国家的帮助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实现“为我”的良性生命形态发展?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通过实地研究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1.代耕农二代个人层面:提高未来时间洞察力,增强生命把控能力

(一)提高自身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变即时满足为延迟满足

户籍制度使代耕农二代难以进入流入地学校学习,频繁的转学、搬家流动导致其缺乏稳定的受教育过程。再加上居住生活的漂浮不定,使心理发育未成熟、未来时间洞察力较为薄弱的代耕农二代具有一种相对剥离感,比其他孩子更加倾向于获取即时满足,渴望“今朝有酒今朝醉”,在尚未完成义务教育时便开始打工生涯。“延迟满足是个体为获得更有价值的奖励结果,坚持目标行为而推迟即时性满足的倾向与行为,其产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未来取向的自我调节。”[1]研究者认为,要改变“丧我”这种生命形态的发展,追寻更好的未来,代耕农二代应该要提高自身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会适应漂浮的生活状态,提高对自身生命的把控能力,变即时满足为延迟满足,积极应对生活的漂浮不定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改变读书无用论的看法,把握好教育的良机

代耕农二代选择放弃通过教育来实现阶层流动,除了家庭无力支持之外,也有一部分归根于他们自身认可“读书无用论”。研究者走访发现,很多早辍学的代耕农二代往往是在进入职场后因文凭不高、能力不足等因素屡屡受挫后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但这时的他们已错过接受教育的良机。因此,代耕农二代必须极力摒除“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代耕农二代要用“跳出自身阶层”这一未来发展目标引领当前行为,尽可能克服学业上的困难,同时要学会降低对学业失败的恐惧心理,坚信天道酬勤,不要因一时迷茫而错过接受教育的良机。一些已错失义务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机会的代耕农二代,要学会正确看待职业教育,消除“职业教育只是混日子”的刻板印象,通过职业教育等合理的教育途径来持续提升自己,努力习得一技之能,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练就过硬本领,擺脱漂浮不定的生活状态。

2.代耕农家庭层面:转变“重养不重教”教育模式,挖掘子女自身潜能

(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合理兼顾子女的学校及家庭教育

调研发现,大多数代耕农认为自身素质不高或精力有限,不能够教育好子女,将子女的教育推给学校,自身只顾埋头赚钱,对于孩子的教育及成长保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形成一种“重养不重教”的代耕农家庭文化,这无疑是代耕农家庭教育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必须引起重视。”[2]因此,代耕农应学会改变这种“重养不重教”的教育方式,合理兼顾孩子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改变放养式的教育模式。

此外,代耕农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积极通过电话、微信聊天等方式与子女的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在子女产生厌学心理时配合教师给予开导。同时,代耕农要多关心子女,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互动,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

更重要的是,代耕农要积极把握子女教育的良机,对于教育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将目光放长远,主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在学习上,代耕农应向孩子传达较高而合理的期望,仔细观察子女的性格及能力,了解孩子的喜好,可以设定适当的奖励,注意子女之间的差异化,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让期望高于现实又符合实际。

(二)做子女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者,激发子女潜能

调研发现,代耕农流动性较大,其居住地随代耕地的情况而变动,大部分代耕农家庭租住在郊区,或者近郊工棚、租赁房等环境较差的居住场所,无法为在代耕地读书的子女提供一个相对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代耕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相对自由的,更加有利于代耕农进行言传身教以及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能力,代耕农应正确看待职业的特殊性及便利性,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空间。例如,代耕农可以在寒暑假闲暇时间适当引导子女到代耕地进行家庭帮工,但要在尊重子女意愿以及不影响子女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家庭帮工,例如收菜、除草等,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子女明白賺钱的不容易,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能力。进行家庭帮工,有利于代耕农与子女的感情培养,代耕农也应积极利用好这个难得的相处机会,与子女进行积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及学习动态,做好孩子的引导工作。此外,代耕农还应注重对子女自身潜力的发掘和培养,善于发现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并积极为子女提供物质支持,为子女的特长及其潜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提高子女的自信心,做子女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者。

前文提到,漂浮不定的生活环境是导致代耕农二代走向“丧我”生命形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代耕农要正确看待这一个问题,既然无力改变留守与流动的生活状态,那么就要用合理的方式去教会子女学会适应这种波动的生活,在生活中不过多抱怨征地搬家以及菜价低带来的痛苦,做好子女的思想安抚工作,多传递正能量,用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及沟通去弥补这种奔波可能带给子女的失落感与漂泊感。

3.社会层面:社工组织介入,共助代耕农二代教育发展

走访发现,绝大多数代耕农劳作时间长,既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教育,又因自身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庭经济能力薄弱等因素,难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此,研究者认为,社工组织应积极介入代耕农二代家庭教育问题,弥补代耕农家庭教育的不足。

首先,将代耕农教育纳入社工组织的工作范围。社工组织为代耕农制定家庭教育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代耕农家庭、工作、文化的特殊性,策划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帮助代耕农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譬如通过家访谈话、举办讲座及派发宣传单张等形式,积极推广成功家庭教育的方法经验,帮助和引导代耕农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其今后能对自身子女的教育成长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

其次,构建服务于代耕农二代教育成长的公益组织。研究者认为,公益组织可以由当地社工组织牵头,并与当地政府、妇联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构建,为代耕农二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辅导服务。如在代耕农二代较为集中的村落或社区建立活动中心、公益咨询室等辅导平台,并积极与当地的学校、志愿组织建立友好关系,积极营造有利于代耕农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的氛围,通过开展晚辅、公益课程班等方式,加强对代耕农二代的思想及文化教育。此外,对于部分性格比较自卑、内向的代耕农二代,社工可以为其提供行为训练、心理咨询的方式,改变其自卑内向的心理,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成长。

代耕农二代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问题。要解决好代耕农二代教育问题,离不开政府、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研究者认为,除社工组织对代耕农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助力其子女成长外,当地政府、妇联等部门也应利用电视、广播、宣传单张、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加大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为代耕农及其二代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增强其家庭教育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全村、全社区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同感,代耕农才能更好地变传统教育观念为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4.国家层面:制度与政策合力,助力代耕农二代教育发展

代耕农二代向上流动困境的出现,是社会体制尤其是城乡二元制结构限制及晋升教育受阻留下的痼疾,要缓解其困境,离不开国家的帮助与支持。

1、义务教育阶段:打破城乡壁垒,推动“两为主”政策的全面实施

教育是中下层阶层向中上层流动的阶梯,也是改善代耕农二代的生活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1)增加公办学校供给,简化公办学校准入条件

“以公办学校为主”实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广州市外来人口众多,由于公办学校容量不足、地方政府设置严格的准入条件,以及公办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拒收和不规范收费等原因,给代耕农二代子女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增加了很大困难。[3]

针对此种情况,建议当地政府完善“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如,在代耕农流入较多、教育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例如本文所研究的白云区和花都区),当地政府应根据该区户籍人口及代耕农迁入人口的实际情况,在新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新建一批公办学校,扩大公办学校接纳代耕农二代的容量,简化、放宽公办学校准入条件,为代耕农二代在代耕地接受教育提供更多机会。

(2)民办公办齐合力,规范公办学校招生收费

在代耕农二代教育需求量大的地区,当地政府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来办学,加大对民办学校或农民工学校的支持力度,给予这些学校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支持以及发展指导,在学费上给予代耕农二代必要的财政倾斜,减轻代耕农的学费负担。同时要给予这些学校必要的教学培训及发展指导,借此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以此弥补当地公办学校无法给予代耕农二代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缺失。

流入地政府要完善公办学校接收代耕农二代的管理,严厉查处对代耕农二代的不规范收费,严打以“赞助费”、“借读费”为由的乱收费现象,取消各种违规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4]

2、晋升教育阶段:打破高等教育枷锁,推动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

高等教育是影響代际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在社会存在经济、社会地位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社会不公平。[5]也就是说,若代耕农二代要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摆脱因家庭贫困、教育贫困而导致的贫困代际传递,那么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说是他们一条很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道路。

(1)加快推进12年义务教育

学费昂贵,是阻碍代耕农二代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从经济上解决代耕农二代的高中入学困难,对高中的学费进行控制与监督,尽快实施12年义务教育,加大对高中阶段的投资,对于家庭贫寒但又迫切需要教育来改变命运的代耕农二代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学费减免,减轻他们的学费负担,改变其家庭“因学致贫”的困境。[6]

在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及学校还需做好包括代耕农二代在内的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代耕农二代在内的贫困学子进行资助时,要保护其尊严与隐私,设置勤工俭学的岗位,让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在学校里自力更生,不让代耕农二代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明显区别而产生自卑心理。

(2)加快推进“异地中高考”政策的全面实施

广州市应加快全面实施“异地中高考”政策,对于已经拥有了完整三年广州市初中学籍的代耕农二代,进行异地中考时应适当放宽“缴纳三年广州社保”及“拥有广州市居住证”这两个对于代耕农家庭来说显得苛刻的条件,来保障他们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同理,对于已经拥有了三年完整广州高中学籍的代耕农二代,在进行异地高考时,也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手续简化,保障他们的正当权利。[7]大学录取应该要适当给予包括代耕农二代在内的家庭教育资本缺乏的学生一些必要的政策优惠,对他们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学费减免,打消他们因录取机会渺茫及无力支撑学费而放弃接受教育的消极念头。

(3)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密切。[8]调研发现,有部分代耕农家庭更加倾向于让其子女接受学费更加便宜、见效更快的职业教育,习得一门技术来帮忙减轻家庭的负担。因此,政府应重点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为阻断代耕农二代贫困代际传递的另一重要途径。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拨款,助力职业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要加强对于职业教育的监管,迫使职业教育学校用成果来改变社会对其“只是混日子”的刻板印象,让代耕农二代能够多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通过职业教育来增强自身本领。

5.结语

代耕农二代的教育成长问题,不仅关系到代耕农家庭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中国,代耕农二代占有一定的比例,若国家不能为其出台相关政策助其实现合理的阶层流动,无疑会导致一大批低学历者加入到失业大军,沦落为新底层,向上流动困难,长期徘徊在城市的边缘,这种不平衡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因此,以教育及自身发展作为突破代耕农二代“丧我”良性生命形态的关键抓手,以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合力形成促进代耕农二代向上流动的效果,多方面突击,从根本上解决代耕农二代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本研究希望以代耕农二代的教育问题研究解决为一个参照点,为更多底层家庭子女实现向上流动提供建议,以此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雪,吕厚超,华生旭.延迟满足:基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自我调节[J].心理科学,2014,37(01):78-82.

[2]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J]. 教育与经济, 2010, 000(001):8-13.

[4]袁连生.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J]. 教育与经济, 2010, 000(001):8-13.

[5]冯瑞.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及阻断路径——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 2020(4).

[6]冯瑞. 教育贫困代际传递的成因及阻断路径——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4).

[7]魏杰.高教体制改革的二元化困境[J].中国改革,2006(07):35-36.

[8]孙伟国,曲春生.关于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5-6.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