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调查研究

2020-09-10 07:22黄瑞净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价值观念

摘 要:网络暴力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1]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滋生出一系列的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与现实中血肉相搏、拳打脚踢不同,而是借助微博、贴吧、论坛等匿名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利用粗俗的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等对人进行攻击。这些言无刀锋,却能杀人的网络暴力行为触及人类道德底线,严重违背了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本文就网络暴力的现状及原因,研究过程,网络暴力的调研结果和危害,改良措施,今后努力的方向進行分析,这对提高网民道德素质,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暴力;互联网虚拟空间;人类道德;价值观念;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57-0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作品论文,作品编号:pdjh2019b098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的现象不断发生。网络暴力主要的表现形式分为:言语攻击,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等等。大多数年轻人每天都会在闲余时间刷刷微博或者在一些网络平台发表言论,所谓的网络暴力也随着某些言论慢慢产生。[2]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一些过分的言语,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一些明星也逃不过“人红是非多”这个“魔咒”,总有一些人喜欢窥探明星的隐私,甚至利用这些隐私去诋毁他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下文笔者对其进行分析。

一、网络暴力现状及原因

(一)匿名的互联网环境

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于匿名的互联网环境。通常发生在微博、贴吧、论坛等匿名的互联网虚拟空间,这样的网络媒体不会出现在朋友圈。在匿名的重重保护下,人们有权利去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一方面,匿名的网络环境可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秘密,可以对一些敏感话题的深层次问题展开探讨。但是另一方面,匿名的网络环境也滋生了更多网络暴力。

(二)缺乏理智的网民

网络被视为现实生活中冲突的缓冲地带。网友通过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等,对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的矛盾、普遍关心的议题进行发泄,往往容易演变成网络暴力。一些重大的事情发生之后,大部分人开始自己进行道德表演,为了证明自己是恶的对立面,急于给舆论漩涡中心的主人公贴上善与恶的标签,看似无可非议,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即使有媒体去客观报道,有人发表理智的观点,但在舆论中,这些人常常被谩骂、攻击,形成“沉默的螺旋”。虚拟的网络环境只留下浮躁,愤怒的观点,群体极化效应不断加强。

(三)商业化的媒体和意见领袖

受众媒介素养和网络伦理教育的缺失。受众匿名参与,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在网上为所欲为,以为在网络匿名性的庇护下就可以随便发表言论而不必负有法律责任,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网络中,新闻媒体作为一类重要的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媒体在提供观众认知渠道的同时,也操纵着观众的认知。

(四)网络的特点容易滋生网络暴力

网络的特点使得谣言更容易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特殊的传播类型,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而其本身“接受的异步性”又可以方便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避免时空限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以成为信息源,将网络信息的来源无限度扩展,在这种环境中,谣言留言更容易出现,人肉搜索等行为也更容易完成。

二、网络暴力研究过程

为全面了解网络暴力的状况和问题的根源,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查和调查问卷的方法。问卷以不同年龄阶段的网民为调查对象,小组制定出一份科学、完整、可行的调查问卷,这是供网民填写的一种调研信息收集的方法。前期,网络暴力调查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分配工作,制定调研时间和地点,利用网络各大媒体传播本次网络暴力调查问卷。后期针对问卷存在的问题,对问卷数据做归纳和总结,研究如何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事件。

三、网络暴力的调研结果和危害分析

根据调研发现,18~25岁的年龄阶段占网民总人数的67.8%,这个年龄阶段是网民的主导阶段,且这个阶段的人思想不够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工作压力大,容易在网络中发泄产生网络暴力。73%的网民认为我国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过分的网络言论自由,使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舆论引导,导致网络暴力愈演愈烈。56%的网民遭遇网络暴力会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因为多数网民法律意识不强,面对网络暴力束手无策,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网络暴力越来越严重。

年仅28岁的明星乔任梁在抑郁症中离开人世,而抑郁症的根源就是网络暴力。他曾被无数的键盘侠和水军恶意抹黑,曾差点因网络暴力被行业封杀,最后他带着对世界的失望永远离开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但因为造谣不需要成本,难以追究责任,所以他们用肆无忌惮的言语辱骂他人,以满足自己的正义感。发生在2006年的“高跟鞋女虐猫”事件,2016年的“刘鑫江歌案”,再到2017年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其都是网民通过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在没有查明事情的真相时,不断曝光当事人的住址、电话及各种隐私信息,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网络暴力改良措施

(一)提高网民的媒介修养,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

网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正确区分和识别海量信息,客观地发表意见,不发布、不轻信、不传播没有正式消息来源的网络传言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广大群众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抵制低俗文化,净化网络环境。网民要学习网络暴力侵权法律知识,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3]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对大众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在缺少伦理规则作为指导的虚拟空间里,主体的行为意识只能依靠其自律性来进行约束。因此,必须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遨游时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利用法律意识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

(三)加快网络立法,维护网络秩序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4]等法规,但总体来说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力度还不够。由于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司法举证困难,对我国的法律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采取相应举措,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和管理,从而避免给当事人造成意外的伤害。

(四)推行网络实名制度,事后追责

实行网络实名制度,在心理层面弱化参与暴力的实施者的侥幸心理,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对暴力实施者进行技术跟踪和责任追究,对发生暴力的运营平台进行责任追究和严厉处罚,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五、今后努力方向

网络暴力是一场没有鲜血却漫无止境的屠杀。网络暴力是将实施暴力的方式从现实生活中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的自由、匿名性和便捷性给予网络暴力事件滋生的环境,并且舆论导向作用强大,严重损害网民的身心健康。因此,抵制网络暴力刻不容缓,坚决和网络暴力说“不”,杜绝网络暴力从你我做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绿色,高效的网络环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增强道德自律性。网民对网络暴力的重视,相信在不久之后情况会渐渐好转。

六、结语

新时代网络,暴力从未远去。网络暴力是一把武器,对每个人都有杀伤力,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每一次的谩骂都是一把致命的武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要做道德评判的圣人,不用自己的“正义”去道德绑架他人。

参考文献:

[1] 吴小坤,王敏.网络暴力研究的三个前沿话题[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04):35-41.

[2] 辛允星,李洁. 2.0版的集体狂欢: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研究[DB/OL].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06320150_ 679976,2019-04-07.

[3] 郭俊.网络暴力侵权规制探究[J].学术交流,2014(05):75-78.

[4] 刘辉,陈红莲.网络暴力產生的原因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45-46.

作者简介:黄瑞净(1999—),女,广东汕尾人,专科,研究方向:网络暴力。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价值观念
浅析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混血家庭的悲剧
自拍现象的亚文化传播解读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