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贩卖焦虑”到“缓解焦虑”

2020-09-10 07:22李炅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慢综艺自媒体受众

摘 要:随着大众生活压力的增大,自媒体营造的“贩卖焦虑”环境不断蔓延。本文先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分析媒体“贩卖焦虑”的原因和负效应,通过对“治愈系”慢综艺的心理学角度进行剖析,探究其缓解受众焦虑的创新之处,最终提出大众媒体应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重视媒介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帮助受众更好地度过危机。

关键词:“贩卖焦虑”;“治愈系”慢综艺;自媒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78-01

一、“贩卖焦虑”现象流行背后的传播机制

(一)自媒体环境下“贩卖焦虑”的现状

近年来,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以同辈比较向受众施压的“毒鸡汤”比比皆是。从《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1]风靡朋友圈到《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直指“没有房,不成活”,再到冯唐的《如何避免成為一个油腻中年猥琐男》引发中年焦虑等等。这些制造焦虑甚至恐慌的爆款情绪文,因其强大的传播力,成为自媒体营造焦虑气氛从而收割流量的重要工具。从生存焦虑、知识焦虑、文化焦虑、健康焦虑,自媒体通过看似揭露现实的方式不断地放大恐惧贩卖焦虑。

(二)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分析媒体“贩卖焦虑”盛行的原因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焦虑产生于自我,是个体把冲突看作一种危险或是不愉快的信号所作出的反应。当自我与外界社会的现实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这种冲突就会引发焦虑。美国心理学家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提到,焦虑实际上是一种恐慌,是一种对于危险的无能为力感。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强竞争、高速度给成年人带来了无尽的压力。现实与理想的极大落差、人与城市的疏离感、自我与社会精英的巨大差距都是导致本我内心不愉快的因素。这些媒体正是抓住了受众心中的焦虑,努力与受众原有认知图式相契合,通过贩卖焦虑达到意义共通空间最大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的情感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一旦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状态,重新恢复认知系统的平衡。当自媒体渲染贩卖的他人的成功与自我现状极为不符时,这种认知结构的不平衡即产生,自媒体作为“舆论领袖”的言论与受众内心的焦虑相符,于是强化了受众心中的焦虑认同感,实现了焦虑的快速传播。

(三)媒体“贩卖焦虑”议程设置下的负面效应

面对焦虑,受众会产生无意识或半意识下的自我防御机制。被自媒体广泛制造的“贩卖焦虑”文章使受众采用自居、升华等防御机制缓解焦虑的方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投射、压抑和倒退型自我防御机制越发普遍。以《摩拜》一文为例,人们在经过社会比较带来的认知失调后,会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恐慌的情感。人们的负面情感如果无法消解,便会逐渐积累、弥漫,形成一种焦虑的社会氛围,产生过度压抑、倒退下的自卑、装疯、仇视社会现象,甚至可能引起社会恐慌。

二、“缓解焦虑”媒体新尝试——“治愈系”慢综艺

20世纪70年代后的宏观效果论主张大众传播效果更偏向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影响,若大众长期沉浸于媒体营造的焦虑下,那将对受众心理认知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受众认知场独立性的提升,其对于缓解焦虑和平衡心态的需求愈发强烈。媒介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必须针对受众认知特征和认知需求,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2]“治愈系”慢综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媒体缓解受众焦虑的新尝试。

(一)从集体潜意识角度出发契合中国受众的心理诉求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其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将潜意识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人类从长期演化过程中整体遗留下来的,包含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等等,是人的本能和原型。“治愈系”慢综艺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角度出发,唤醒受众旧有认知图式中对于中国和睦、温情的家庭意识以及对友情、对梦想的追求。《向往的生活》通过黄磊、何炅、彭昱畅三人的生活互动再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一家三口柴米油盐的温馨生活形态,将我们平时忽略的平淡生活呈现出来,让观众用第三视角领悟到有家人陪伴的平淡日子有多么珍贵。[3]在《亲爱的客栈》中,面对人来人往、聚散匆匆,强调中国传统中“人与人”的故事。通过对国人集体潜意识的唤醒来达成媒介与受众的共通空间,从而满足受众缓解压力、珍惜当下的需求。

(二)从个体心理学角度帮助受众从传播焦虑到追求卓越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的不可分割的实体。面对巨大的现实焦虑,受众并不是只能一味地被焦虑控制,最好的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通过媒介的引导帮助受众坚定信念,实现与外界和谐沟通。在《花儿与少年》中,面对身处异国的重重困难,艺人们也会沮丧痛苦,互相鼓励完成旅行;《中餐厅》中描绘的是5个合伙人共同为经营一家小餐厅这个梦想不断努力;在《亲爱的客栈》中,受众会感受到成员为经营好客栈这个艰难的任务努力做到最好的决心。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和目标就是追求卓越,认为自卑和焦虑可以转化为人追求优越的动力。同时,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应该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命运中,并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治愈系”慢综艺展现的化劣势为优势、化悲观为乐观的态度在积极引导受众走出焦虑。

(三)从认知图式角度将媒介信息纳入受众已有认知图式框架

受众“认知结构”是受众主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与其知识经验、阅历、所处社会背景皆密切相关。[4]受众原有认知图式不同会直接导致其解读信息的角度不同,进而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自媒体的“贩卖焦虑”并没有针对不同受众面临的焦虑作出针对性的传输,以致产生负面效应。《向往的生活》对应的是感受到人与城市的疏离、渴望乡村生活的焦虑受众;《亲爱的客栈》对应的是自主创业或在职场拼搏、渴望梦想成真的焦虑受众;《花儿与少年》则反映的是与长辈、合作伙伴、同龄人存在合作危机的焦虑受众。只有树立多个对应图式,才能减少认知主体与媒介的认知系统的不平衡,达到更大的意义共通空间。

三、“治愈系”慢综艺的启示:重视媒介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对慢综艺之于缓解焦虑的分析得出,运用个体心理学、集体潜意识和受众认知图式理论可以从一个温和舒适的角度满足受众的需求,缓解受众焦虑,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为受众构筑了一个强大的认知场,即无时无刻不在反复向受众传递各种信息和观点。这些信息和观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影响着受众的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文化心理等,媒介在客观世界和受众之间承担了一个“社会真实”的角色。人们通过媒介提供一个有关现实生活的图景,获取“该怎么想”,如如何言行、如何思考等,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现对受众态度、行为的影响,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前进过程。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贩卖焦虑”和“缓解焦虑”的媒体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大众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具有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只有坚持传播正能量,帮助受众更好地度过各自的危机,才能实现大众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栾心怡.“贩卖焦虑”现象流行背后的传播机制[J].青年记者,2018(17):1-2.

[2] 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9-42.

[3] 王西迪.中国电视“治愈系慢综艺”节目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8:24-25.

[4]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12.

作者简介:李炅(1999—),女,浙江人,本科在读,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慢综艺自媒体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慢综艺”走俏 荧屏兴起“民宿热”
“慢综艺”《见字如面》的文化策略
慢综艺电视节目“不忘初心”的探索
快时代的“慢综艺”节目现况分析与未来发展建议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