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2020-09-10 07:22黄心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口述史

摘 要: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史的研究过程。口述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与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相似,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对事件当事人或知情者的访谈。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3个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借用新闻采访技巧提高口述史访谈的准确度,进而提升整個口述史的可信度。

关键词:口述史;新闻访谈技巧;可信度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095-02

在文字社会之前,人类记载与传递历史大多借助“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早期口述史的地位在史学家眼中是相当高的,司马迁的《史记》和西方史学巨作《荷马史诗》中都包含了许多口述史的部分。而在一个较为完整的口述史学研究项目中,口述访谈往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访谈者与口述者进行合作的唯一方式,也是一段历史事件从史实变成史料时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正因此,口述访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这段口述史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个完整而精巧的访谈环节,无疑可以对口述史的可信度起到提升作用,而借用新闻采访中的一些访谈技巧,则可以更好地保障口述访谈的准确性,进而使得口述史的可信度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

可信度(Credibility)原本指的是某件事物或某个人可以信赖的程度。对于口述史而言,可信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析:一指口述史本身能否真实而准确地反映历史真相,即为它的客观表现;二指读者或受众是否愿意相信它的真实度和准确度,也就是对它的主观感受。口述史之所以还不能完全被人们信赖,是因为以下3个因素对其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一)历史事实的多元性

历史是多元化的,历史事实及真相亦是多层次的。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身份有限,文化知识也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仅仅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他的立场和角度。每一段历史事件必然会有无数人的参与,其中难免会有对历史事实持相左意见的情况出现。例如晚清的教案事件,就是因为中国民众和西方传教士所处的立场完全不同。他们对宗教、医院等事物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后世并不能直接判断谁对谁错,但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这段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二)人物记忆的有限性

人的生理本能决定了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有限体现在“保存记忆”的环节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记忆力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他们是在“有选择性”地记忆;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那些让人印象深刻,或是在某个特殊时间节点或地点发生的,又或是与他们贴身相关的事件。同时,人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史的可信度,因此在访谈过程中需要谨慎且全面地选择被访对象。

(三)访谈记录的准确性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前期的筹备、实际的访谈过程,还是后期的资料整理,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但难免会出现记漏或记错的情况。如今的口述访谈则可以借助更多的记录工具,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从而更加准确而完整地记录下口述内容。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这也能够让他们得以更好地甄别口述者阐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程度,避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所有反馈的信息,即使他们将访谈内容如实记录,但我们所获得的史实依旧是可疑的。

二、新闻访谈技巧在口述史访谈中的实践运用

口述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与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相似,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对事件当事人或知情者的访谈。访谈过程包含前期准备、实际采访及后期整理分析3个部分。在了解了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主要因素之后,结合新闻访谈的部分实用技巧,笔者就综合口述访谈的3个要素——口述者、访谈者和现有背景资料,谈谈如何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高口述访谈的准确度,进而提高整个口述史的可信度。

(一)选择多元化的口述者,追求全面性与客观性

新闻事件具有多元性,新闻事实也往往具有多层次性,如果想要更加全面、充分、准确地了解一个事件,那么就必须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多样性,尤其是他们所处视角的差异。在口述访谈中同样应注意对口述者的选择。要想系统地研究某一段历史事件,首先要找到处于这个事件最中心位置的领导人,但同时也要找到位于事件边缘的普通人群;既要找到处在上层的决策者,又要找到位于基层的执行者。参与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陈述,为了避免认知的片面性,每一个参与过这个事件的人都应当获得发声的权利。如果遇到一些具有很强争议性的话题,就更应该注意到是否有持完全对立观点的群体,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中分别找到发言人,阐释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可以指出对方的不足。如果是研究某位历史人物,则既要访谈该人物的亲朋好友和上司下属,也可以访谈他的对手甚至是敌人。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越是靠近新闻现场,那么他所能获取的事实信息就越充分、越准确。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他“身在此山中”,有时候越是靠近事件中心,就越无法看清事件真相的全貌。在口述史访谈中,尤其是当某一历史事件与口述者之间还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时,那么他就很难做出客观而可靠的陈述。因此,为了更加准确而全面地获取历史真相,访谈者应当尽量选择对该历史事件较为知情但又不会卷入中心利益,立场相对公正客观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同时也要注重口述者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访谈者:放平姿态,引导对话,善于倾听

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口述历史就是试图打开话匣子,让受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1]如何能让口述者卸下心防,侃侃而谈,知无不言,这就得访谈者狠下一番功夫。

在新闻采访中,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访谈者甚至应该表现出更为谦虚的姿态,让受访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需要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真实坦诚地做出回应。将这一点迁移到口述史访谈中,首先,访谈者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尽力去激活和唤醒被访者的记忆,牵引着他们讲出更多的细节,从而获得更多的证据。其次,访谈者应当多加注意问题的措辞,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出现一语双关或生涩难懂的问题,同时在提问时不要将话说得太满,要预留出受访者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次,访谈者应该将自己也放到历史现场中去,认真地倾听并和受访者一起体会他话语中所描述的场景,跟随和感受他的情绪,并能适时地对受访者的遭遇表达理解或同情,不能一味地絮叨或追问,要给受访者留出一定的回忆思考和沉淀情绪的空间。最后,访谈不能停留在事件的表面,采访者要对历史事件和谈话内容保持敏感,学会从口述者的陈述当中抓住细节和信息点继续深挖。如果遇到前期准备的资料不够充分,或者访谈者的学识确实不及受访者的情况,无法吸引被访者往更深的层次挖掘,那么访谈者至少应当尽自己能力的最大限度,切勿不懂装懂。要保持真诚和热忱,努力和被访者建立起信任关系,激发起受訪者谈话的兴致,进而可以主动而坦诚地与访谈者交流。

(三)充分搜集背景资料,甄别正误,去伪存真

新闻采访讲求的第一要素为真实性,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要提前搜集充足的现有资料,为后期的访谈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要想做好一次口述访谈,充分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前期的资料搜集过程亦是必不可少的。访谈者只有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足够充分,他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从被访者口中获取的信息是哪些,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问和倾听,充分挖掘受访者所知的信息,在必要的时候对受访者做出回应和鼓励。

前期的资料收集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作用在于,访谈者通过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能在访谈过程中更好地甄别受访者所述事实的正确与否,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他所说的全部内容。文献和口述同样重要,如果说前者是死的资料,那么后者则是活的资料。[2]我们之所以强调文献的重要性,是因为它确实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是经过千百次的调研和完善之后呈现的产品,它对口述访谈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访谈者应始终对任何的史实资料都抱有敏感和警惕性。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口述者所说内容的真伪,但反过来看,口述者所陈述的内容亦是对文献资料的一种挑战和印证,二者是互为监督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目的无非都在于对最终的历史真相去伪存真,还原一个最为真实而精确的历史现场。

三、结语

历史事实的多元性、人物记忆的有限性和访谈记录的准确性等因素,导致口述史的可信度在人们心中打上问号。但借鉴新闻访谈技巧中对访谈者、被访者和背景资料搜集的明确要求,可以有效地提升口述访谈环节的质量,尤其是在口述者(受访者)选择的多元性方面,还有访谈者的访问能力以及对已有资料的搜集和辨析上,都能对口述史的可信度起到提升作用。正如英国著名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森所说,口述史最大的作用就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与现实密切相连。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3]笔者希望口述史可以始终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沟通的坚固桥梁而存在。

参考文献:

[1] 蔡葩.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J].新闻战线,2015(17):110-112.

[2] 熊卫民.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J].社会科学论坛,2016(10):101-111.

[3] 谢勤亮.倾听“过去的声音”——影像口述史的中国实践与发展路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2):79-83.

作者简介:黄心怡(199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听新媒体。

猜你喜欢
口述史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黄梅香自苦寒来
时光流逝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
口述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状况的个案研究
壮族民间侬智高传说的口述史意义
适度:口述史教学实践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