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重读之一
——古典主义时期前的键盘乐器及其声音特点

2020-09-14 02:31汪月含
钢琴艺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管风琴托福琴弦

文/ 汪月含

关于“古典重读”系列文章

近年来,关于西方古乐的研究和古乐器的表演在国内越来越多,古乐表演也有着不小的听众群。但是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古乐器与现代乐器之间的关系,学界众说纷纭,分歧不断。从笔者的个人经历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专业音乐院校里,历史乐器与现代乐器的演奏者、研究者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冰墙”—双方能互相看见,却难以触碰。一部分现代乐器的演奏者、研究者对于古乐器有着本能的好奇,一部分持怀疑甚至鄙夷的态度,还有一部分抱着“与我无关”的想法;而历史乐器演奏者、研究者对于现代乐器的态度也一言难尽,一部分人觉得二者可以和谐共存、互不影响,也有一部分人觉得现代乐器绝对不可以被用来演奏古典音乐(如巴洛克时期音乐)。积极的一面是这堵“冰墙”现在正逐渐融化,“本真主义”演绎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设历史乐器演奏与研究的课程了。

笔者在自身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造成上述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双方的互不了解。这种不了解体现在对乐器本身的认识有局限,体现在对历史文献的客观理解不足。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如果只凭自己的过往经验就做出判断、得出结论,难免会有偏颇。就如同很多年前的笔者自己,也曾非常抵触羽管键琴等古键盘乐器一样,但在深入了解学习之后,才有了现在的热爱。在此,笔者并不是为了强迫读者去喜欢古乐器,只是为了向读者较为客观地介绍相关知识,因此有了“古典重读”系列文章。《钢琴艺术》2017年第12期刊登了笔者的《谁动了我的钢琴—早期钢琴演奏的一点儿心得》,文章里浅谈了一些笔者在研习早期钢琴时的感想。而这个全新的系列文章,将以古典主义时期的键盘乐器为原点,从乐器历史、演奏法及读谱法等方面出发,致力于展现古典主义时期钢琴的相关内容,与读者一起重新阅读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文献。笔者将做的是向读者介绍这些所谓“搞古乐的人”都在研究哪些东西,为大家列举事实,对比分析,并提出问题。笔者不会(也没必要)给出问题的答案,因为答案自在各位读者的心中。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笔者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共享这个思考与质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是接触与学习古乐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最后,在开始正文前,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古典重读”系列文章的内容范围,这件事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西方音乐在近几百年的时间里,风格变化实际上是非常迅速的。后续所有文章的内容将针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中、早期的键盘作品,也就是1750年之后的键盘作品。演奏法等内容不可运用于巴洛克时期,也不可用在古典晚期或浪漫时期的作品。之所以有着如此谨慎地划分,是和乐器的历史、时代审美的偏好相关。音乐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乐器本身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为弦乐创作的音乐作品肯定和管乐的不一样,为人声创作的音乐作品也肯定和钢琴的不一样。下面,咱们先一起来看看古键盘乐器的历史。

18 世纪以前的键盘乐器

最早的键盘乐器是管风琴,出现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期。那时的管风琴是水压式的,虽然和今天的管风琴差别很大,但是已经拥有了键盘这个重要元素。从公元前被发明,一直到14世纪,管风琴都是唯一一种键盘乐器。14世纪的时候,终于出现了新的键盘乐器—Harpsichord(拨弦古钢琴、羽管键琴或大键琴),其外形和现代三角钢琴类似。管风琴属于气鸣乐器,是利用空气振动发声的。但羽管键琴完全不一样,它是拨弦发声,就如同吉他一样。羽管键琴是怎么来的呢?在11到15世纪的欧洲,流行一种叫作索尔特里(Psaltery)的乐器:木头盒子产生共鸣,盒子外的琴弦振动发声。既可以直接用手或指甲拨动演奏,也可以用拨片拨动演奏。当时的人们根据索尔特里演化出了好几种新型乐器,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将索尔特里和管风琴相结合:使用机械方式去拨弦,并且采用键盘去控制。就这样,羽管键琴产生了。

由于羽管键琴是拨弦发声的,一个拨片一次只能拨动一根琴弦。所以,当我们弹下一个琴键时,联动装置使得拨片拨动一根琴弦,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这个琴弦开始振动与停止振动的时间点。尽管琴弦可以振动的时间本身就不长,但可以靠手指决定它是立刻停止还是相对延长。我们做不到的,是在单根琴弦上创造出有着明显不同音色、音量的声音。极为优秀的羽管键琴演奏者,才可以通过触键做出细微的音色音量变化,把一个音演奏得更坚硬一些或是稍柔和一点儿。但这种变化相较于现代钢琴的变化幅度来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是否完全不能在羽管键琴上改变音色和音量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需要音栓的帮助。音栓会设置在弦轴附近,有时在琴盒里,有时在琴盒外,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一边演奏一边调整音栓。变换不同的音栓设置,可以改变音色,比如模仿琉特琴的音色;还可以改变琴弦数量,即按下一个琴键,同时拨动两根弦或者三根弦,甚至四根弦,琴弦越多音量就越大。而且,由于琴弦本身的长度设置不同,可以奏出原本音高基础上的高八度音或者低八度音(比如,按下一个琴键,出来的声音是两个音,音程关系为八度)。另外,羽管键琴可以有上下两排键盘,键盘之间的音色不同,所以两只手可以在不同的键盘上演奏。总结一下,羽管键琴的声音特点为:可以在小程度范围内改变声音的长短;几乎不可以在一个乐段范围内改变音色音量;可以给整个乐段改变音色、音量,或者左右手采用不同的音色。

1624 年Andreas Ruckers 制作 的羽管键琴(复制品)

与羽管键琴同时期被发明的,还有Clavichord(击弦古钢琴、楔槌键琴或小键琴),其外形和羽管键琴完全不同,长方形的它就像一张桌子一样。楔槌键琴的发声方式既不属于气鸣也不属于拨弦,它是靠击弦发声的,击弦方式可比现代钢琴简单太多了!就是最原始的杠杆结构,琴键在这边用手指按下去,另一个末端翘起的地方有一个叫“Tangent”的金属片直接击打琴弦。如果手一直按住琴键,那么Tangent也一直接触琴弦,不会自动脱离。所以,上述这种特殊的结构也造就了楔槌键琴独特的声音特点:可以通过手指控制,演奏出音量、音色的变化。更有趣的是,如果在击打琴弦发声后,手指垂直反复按压琴键(改变触键深浅程度)的话,可以产生揉弦的音效。相对于羽管键琴来讲,楔槌键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能够做出更细腻的音乐处理的乐器。但是,楔槌键琴有一个非常大的弱点:整体的音量太小了!完全没有办法在大的空间里演奏,也完全没有办法与其他乐器或者人声合作。

除了一直在被使用的管风琴之外,上面简要介绍了在14世纪发明且在15世纪流行起来并大量运用的两种键盘乐器。这两种乐器在18世纪下半叶里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它们其实不在“古典重读”系列文章要探讨的范围内,因为它们运用在古典主义时期之前。之所以花篇幅说明,也是希望能够将历史上的作曲家们和其作品所使用的乐器一一对应起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常有人问:“我可以用羽管键琴弹贝多芬吗?” “巴赫的曲子该用哪台琴来弹?”之类的问题。从两方面来讲,想用什么乐器演奏什么作品都可以,只要你想;但是如果你想用作曲家当时所能“听见”的声音、“摸到”的乐器去演奏,尽一切可能去还原、并加强乐谱、声音、手感三者的结合,就得用年代正确的乐器去演奏。请现代乐器演奏者不要着急,这种“年代正确”并不只是针对现代乐器,即使对于古乐器来说,也是一样苛刻的。虽然我们上面提到的好像只有两种历史键盘乐器,但其实两种乐器本身,也会有更细致的年代上的差别,甚至是地域之间差别。

羽管键琴拨弦装置与琴弦

巴赫的键盘作品,是写给管风琴、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的。三种乐器各有其声音上的特点,其中有些特点现代钢琴具备,有些则不具备。那么问题来了:当使用现代钢琴演奏他的作品时,应该是尽力模仿上述乐器,试图还原作曲家想要的效果呢?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钢琴的特点,不考虑过去的因素,当作一个新的音乐作品来演奏呢?或者问一个最实际的问题:羽管键琴无法做到渐强和渐弱,那么可以在钢琴上弹渐强和渐弱吗?诚如之前提到的,该系列文章的意义在于提出疑问与启发思考,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问题及思考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新乐器的出现

终于,到了17世纪末,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乐器收藏里,出现了由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发明的一种新型键盘乐器。克里斯托福里在1688年到达佛罗伦萨后,就一直在美第奇家族工作,直到1732年去世。除了键盘乐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如调律、修复等)之外,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造新乐器。在美第奇家族1700年的一份乐器清单上,记录了一台“新发明”(nuova inventione)的键盘乐器。这台乐器就是现代钢琴的原型。详细来说,是区别于之前的气鸣、拨弦、金属击弦的一种新的槌击式键盘乐器。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年代问题,过去常常能看到“钢琴在1709年被发明”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美第奇的清单就是证据。1700年这种乐器就已经被记录了,所以至少在此之前,克里斯托福里便完成了制造。不仅如此,美第奇家族的乐师费德里戈·梅科利(Federigo Meccoli)在1700年,也曾明确记载到“有轻和响的羽管键琴”(arpicimbalo del piano e’forte)被克里斯托福里发明。记载中的这台琴只有四个八度,每个音有两根琴弦,由琴槌击打琴弦发声,可以演奏出不同的力度差别。和当时的羽管键琴不同,克里斯托福里的新型琴上,没有任何改变音色的音栓或者类似装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现存的三台克里斯托福里的新型键盘乐器上(均制作于18世纪20年代),其中两台都有滑动键盘的装置—使琴槌从击打两根弦变成击打一根弦。所以,una corda(现代三角钢琴的左踏板)功能的出现,远远早于我们的想象。

这种新型的键盘乐器第一次被正式记载在出版物中,是由希皮奥内·马菲(Scipione Maffei)书写于1711年,当时的名称是“grave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后来,名称便被人们摘选出Piano与Forte二词,即轻与响。在整个18世纪,乐器名字也没有统一,Pianoforte、Fortepiano、Piano forte、Forte piano皆可。在今天,西方常常会用Pianoforte或者Fortepiano表示这种历史钢琴,以区别现代钢琴。更为精确的指代名称,则会直接使用制琴师的名字加上年代。在该系列文章里,也和现在演出市场上的大多数称呼一样,把这种与现代钢琴不一样的、自克里斯托福里的琴开始的、历史上所有各式各样采用槌击发声方式的键盘乐器,统称为“早期钢琴”,或者使用制琴师的名字加制琴年份。“古钢琴”这个称呼不会使用,因为范围太广,且指代模糊(羽管键琴也曾被称为古钢琴)。

现在,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早期钢琴在1700年就制作完成,但是巴赫仍旧在为旧乐器创作而不是新乐器呢?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写给早期钢琴的作品竟然在1732年才出现,而早期钢琴的流行及大规模制作,以及大量为早期钢琴创作的音乐作品,怎么是从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呢?

原因如下:第一,新的乐器需要新的制造技术,太复杂的机械构造导致制琴师们并不愿意去复制。同时,克里斯托福里的新创造也的确有机械方面的弱点。在意大利,只有极少数的制琴师在制造早期钢琴。马菲介绍克里斯托福里乐器的文章在1725年翻译成德语发表,据说管风琴制造大师戈特弗里德·西尔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就是看见了马菲的文章,才开始了他的早期钢琴制造事业。在18世纪30年代,他曾经把自己制作的一台早期钢琴给巴赫弹过,可是巴赫当时并不满意,并表示:高音区的音色太柔弱,琴键的下键重量太重。由此,也引出了第二个早期钢琴在初期不流行的原因。根据马菲的记录,早期钢琴的声音没有当时羽管键琴的声音明亮,整体音量也小一些。需要注意的是,意大利式羽管键琴的音色尤其明亮,所以地处意大利的克里斯托福里早期钢琴,显然不符合当时的音乐审美品位。第三,同样是据马菲的记载,早期钢琴的触键不好掌握,演奏者觉得十分麻烦。

看到上述原因,尤其是关于声音与触键的理由时,不知道各位读者心里有什么感受?笔者在这里,希望能写一点儿自己的感想。我们认识与学习早期钢琴(包括以后会依次写到的演奏法读谱法等各项内容)、欣赏与讨论历史乐器演奏的音乐时,或许可以尝试换一个方向来观察:不是作为拥有现代乐器的现代人反观过去;而是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面对新乐器、新事物时的状态。站在一个现代钢琴演奏者的角度,会觉得所有历史键盘乐器触键所需的力度都太轻了,整体音量和可变幅度太小了;或者会觉得早期钢琴的声音太纤细,而羽管键琴的音色怎么会那么尖,实在是无法接受。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位弹了二十年羽管键琴的演奏者,面对早期钢琴,则会觉得早期钢琴竟然需要小心控制下键重量,否则声音时大时小,实在是又麻烦又奇怪!而且音色竟然温暖柔和许多,完全没有羽管键琴的光泽感,真的难以接受。这么一想,是不是更合理了呢?所以,讨论过去的音乐处理方式、审美倾向、艺术品位等问题时,一定要立足于当时的乐器条件,甚至民族喜好、语言修辞等相关历史背景,如果一味地只从今天的审美习惯出发,难免会有缺失。

前文提到,巴赫在18世纪30年代弹过且不满意西尔伯曼制作的钢琴。之后,西尔伯曼便对乐器的机械结构进行调整改进,并且加入了用于抬起制音器的音栓(可产生延音效果)。加上之前克里斯托福里的una corda效果,至此,在18世纪40年代,现代三角钢琴踏板的两种主要改变音色的功能,已经同时出现了。

历史走到18世纪60年代,早期钢琴终于开始书写自己的时代。整个钢琴制造主要分为了德奥系和英法系,二者的击弦机构造不同,所以手感、音色、音域等各个方面都会不一样,而所有的差别也都影响着当时作曲家们的创作。同样,音乐家们的要求也会反过来促进乐器制造工艺的提高,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会讲述早期钢琴制造发展过程里各种数据变化间的逻辑,和其与人们音乐品位的关联,还有对于现代演奏者来说,早期钢琴与现代钢琴在演奏上最实际的差别。(待续)

猜你喜欢
管风琴托福琴弦
武汉琴台音乐厅管风琴的设计与应用
七问管风琴
2018首届托福中国年会在京举行
英孚成“小托福”官方考点
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
雅思、托福成绩首次成自主招生报名条件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谁动了我的琴弦